朱泳媚

朱泳媚,女,苗族,中共黨員,1982年8月生,現任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2009年擔任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級4個班、2006級4個班(共387人)輔導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泳媚
  • 民族:苗族
  • 出生日期:1982年8月
  • 畢業院校:華南理工大學
放飛青春,學術無起點,大愛無疆,理論研究,發展,

放飛青春

朱泳媚
朱泳媚2004年7月本科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原本她已經找到一份不錯的外企工作,但得知學校為了建設廣州大學城新校區(南校區)而招聘輔導員時,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留校,毅然來到了這片孕育著希望的土地當一名開拓者。
初期的大學城不僅在交通、環境、設施等硬體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南校區的人員配置也不夠,朱泳媚同時兼任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商務學院兩個學院的輔導員和團委書記職務。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高強度的工作和匱乏的資源,她學會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習慣了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讓學生能在宿舍收看奧運會排球比賽,她獨自一人奔走於市區,搜尋性價比最高的設備;為了讓剛到大學城的老生不寂寞,她白天工作10小時,晚上還要組織學生活動;為了讓大一新生過好第一個中秋,在萬家團圓之時,她忙於組織遊園活動,給學生派發月餅;為了確保學生宿舍的安全,每晚11點熄燈以後,她和其他7位輔導員堅持巡查所有學生宿舍,似乎不知疲憊……
她在學生宿舍一住就是5年。5年間,她也有機會回到北校區工作,或者在市區居住,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選擇了堅守大學城,留守在不到20m2的學生宿舍,和學生同吃同住,只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

學術無起點

朱泳媚所在的學院最近又添喜事,羅銳邦、金鑫兩位本科生分別以並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上發表學術論文,並首次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的概念。本科生也能有重大科技突破,這顛覆了人們固有的人才培養理念,成為新華網、中新網、南方日報等近百家媒體爭相採訪和報導的對象,並且入選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兩位學生登上科學高峰並非偶然。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建院以來非常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學術無起點"的人才培養理念。朱泳媚堅持把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當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精神為己任。在學院提出要舉辦"低年級本科生暑期赴國內拔尖機構科研實踐"品牌活動時,她主動承擔了這項活動的組織工作:每年暑假前選拔優秀的低年級本科生,指導他們聯繫北京大學、中科院各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拔尖科研機構進行實踐;為他們提供實踐前的經驗交流和培訓機會;實踐回校後,收集實踐生的實踐報告,編訂《暑期科研實踐報告集》;組織專家、教授對實踐生進行評比和獎勵;根據實踐生參與實踐的程度及表現授予適當的創新學分。據統計,自06年以來,該院總計572人次參加了本項科研實踐活動,在低年級的覆蓋面超過40%。
三年來她堅持做好並不斷完善此項活動,因為她相信,科研實踐不僅能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增強實驗動手能力,更能提高同學們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而三年來不少她的學生也通過此項活動脫穎而出:除了羅銳邦和金鑫,早在2008年,04級李少川同學就以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發表封面論文;04級張鴿同學於大三提前獲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保送資格;06級金鑫同學於大三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破格錄用……她的學生通過科研實踐活動對生命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熱情,夯實了自己的科研素質,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作為學院的團委書記,校團委常委,她還積極協助做好學校的科技創新工作。華南理工大學學生近年來在"挑戰杯"等全國科技競賽上屢獲殊榮,連續三屆捧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勝杯"。她的學生也在各類科技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作品"一種規模化低成本的在位生物除臭技術"獲得第十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大愛無疆

輔導員是愛的事業,不僅要將全部的愛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愛。愛需要細緻入微。她為學生精心製作個性化檔案,記錄學生成長經歷;借用電話、QQ、部落格等一切途徑與學生保持思想上的交流;主動找學生進行"就業諮詢",並詳細記錄每次的諮詢筆錄,建立學院的"就業諮詢案例庫",近年來的就業率均在98%以上;她的手機更是學生貼心的"24小時熱線",隨時為學生排憂解難。
愛需要傳遞和傳承。初入大學的學生都會經歷迷茫的大一生活,而這也是他們最需要愛的一年。除了學院和老師的關愛,師兄師姐的關心和幫助才是一種可以傳承和延續的愛。她聘請二年級優秀學生為"成長顧問",與一年級新生宿舍結對,對每間宿舍的新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和跟蹤。她通過"成長顧問"了解了每位同學的情況,也將這份關愛一年一年傳承了下去。
"大愛無疆"就是要盡我所能回饋社會。她連續幾年帶隊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被評為廣東省"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帶領學院的S.K.Y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不斷擴寬服務渠道,三年來共組織20餘項志願者服務活動,參與人數達3389次,累計服務時長達28807小時;2009年寒假,在校團委的部署下組織近百名學生參加"關注中國返鄉農民工"調研,為調查報告《2009,關注中國返鄉農民工社會調查文集》提供了大量真實、寶貴的數據,而這一調查報告也得到了溫總理的親筆批示:"他們的調查報告材料詳實,文風質樸生動,意見中肯,很有參考價值。""他們的思想、熱情和活動,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於國家、人民、民族的關心和熱愛。"

理論研究

5年的工作不可能一成不變,她在各類學習中不斷找尋新的工作靈感。通過學習黨章、黨史,她提出了黨支部建設"五個一"工程(兩周一次組織生活、每季度一次黨課學習、每位黨員一本"黨員手記"、一本"談話記錄本"、每年一次理論考試)來激發基層黨支部的活力。此外,她還將自己的工作經歷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結合自己的工作完成論文《對華南理工大學南校區學生管理工作的難點與對策的思考》、《高校共青團在校園維穩工作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2009年她還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資助課題"高校輔導員工作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發展

從2004年8月踏入廣州大學城這片熱土起,轉眼她在輔導員這一崗位上工作了5年多。回首過去這幾年,她帶著無比的工作熱情和幹勁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項工作中,和大學城共同發展,和千千萬萬的學生們一起成長,不怕苦,不怕累,時刻保持工作的警惕性,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樑"為目標努力上進、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是學生的成就給了她動力,前輩的鼓勵給了她勇氣,領導的肯定給了她信心,而千千萬萬工作在輔導員一線的戰友們給了她堅持下去的決心,讓她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豪地說:"輔導員,是我無悔青春的神聖職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