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繩藝

朱氏繩藝的跨越式發展和真正工藝製作方面的傳播,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三代傳人朱由標先生,經過努力實踐,潛心研究由原來的實用器物品提升為藝術品。

“朱氏繩藝”已於2011年6月被普陀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氏繩藝
  • 地理標誌:上海
  • 批准時間:2011-6
  • 非遺級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人類使用繩子的歷史早在文字出現之前的遠古時代,“結繩記事”就是對當時使用繩子的描述。朱氏繩藝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在廣東省的朱氏家族,一開始只是用繩子製作一些實用的物品,如繩罐之類的東西,因材料廉價易得,自製工藝易學,作出的東西輕便,又不易破碎,可以隨身攜帶,用過一段時間,或更換,或丟棄,花費不大。但由於交通不便和當時傳媒很少有記載,故鮮為人知。
朱氏繩藝的跨越式發展和真正工藝製作方面的傳播,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三代傳人朱由標先生,經過努力實踐,潛心研和妹趨究由原來的實用器物品提升為藝備棗殼術品。
2011年6月由普陀區文化局申報,經上海只承朽簽市專家組評審,獲批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並發牌建立傳承保護基地。當斷影年就在普陀區文化館、普陀區婦聯、石泉路街道、長寧區社區學校等處開班傳授朱氏繩藝,收到良好的反響和效果。由於成績斐然,上海有線電視台也照臘茅專門拍播了《朱氏繩藝》專題片,全國專業盼挨雄牛核心雜誌《中華手工》也辟專欄介紹推廣。
我們相信,“朱氏繩藝”經過歷史的傳承,逐步地完善和提升,在新的灶榜循歷史時期將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參與和發展,讓我們一起動手動腦,實踐創新思維,美化我們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