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樓村(山東省高唐縣朱樓村)

朱樓村位於高唐北部,距高唐縣城20公里,距鎮駐地8公里,村聚落呈長方形,縣境內主要河流唐公溝自東向西穿村而過,河上一木橋連線村落南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樓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高唐北部
  • 距高唐縣城:20公里
  • 距鎮駐地:8公里
地理環境,歷史,

地理環境

朱樓村位於高唐北部,距高唐縣城20公里,,村聚落呈長方形,縣境內主要河流唐公溝自東向西穿村而過,河上一木橋連線村落南北。

歷史

明朝初年,朱氏先祖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當時曾修建一土樓,村名遂為“朱樓”。居民以朱姓居多,後有張、董、黃等姓相繼遷入。朱樓村聞名於當地,是由於朱氏家族出現了朱昌祚、朱宏祚等幾位著名人物。
朱昌祚,明末清初人。幼年被清兵擄往北方,隸屬於漢軍鑲白旗,後隨清兵入關。清朝建立後,歷任工部侍郎,浙江巡撫,江西總督,兵部尚書督燕魯豫三省,時人稱“朱三省”。任浙江巡撫期間,以清廉沉毅,被稱為“名宦”。其間當地旱情嚴重,他勸說富戶獻糧,請求朝廷賑濟,自己也捐出俸祿救濟災民,救活民眾數十萬人。任兵部尚書時,因反對旗人圈地,得罪輔政大臣鰲拜,被鰲拜矯旨判處“絞刑”。康熙親政後得以昭雪。
朱樓村 朱昌祚墓群朱樓村 朱昌祚墓群
朱昌祚子弟、後人名流輩出。其弟朱宏祚,歷任盱眙縣令、兵部督捕郎、直隸天津道從事、閩浙總督等。曾參與編修《大清一統志》,負責編繪區劃版圖。他東達海岸、西到邊陲,攀高山、涉急湍,曉行夜宿,凡隘塞要害,人跡罕至之處,必親自察訪,纖屑必錄,該書被稱為“職方”善本,留下了寶貴的圖籍資料遺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受命督修淮安高家堰,積勞成疾,卒於任上。其子朱紱,以學業優異入國子監就讀,後官至大理寺卿。其弟朱光祚之子朱 在刑部任職,秉公執法,為刑部最有影響的官員。朱宏祚長子朱緗,少有才華,以詩歌見長,被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譽為“近代作手”。其後人朱令昭,詩、書、畫都自成風格,朱絳、朱綱、朱緯、朱紋、朱懷朴等或以清官名世,或以文章彰顯。
朱昌祚家族墓地位於朱樓村西南1公里處。建於清代,墓地規模宏大,墓中廣植松柏,古木參天,林濤陣陣,聲傳數里,為魯西百里內一大景觀,且民間對其墓地有“頭枕泰山,腳登馬頰河”之說。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南逃,當地土匪李俊蘭乘機明搶暗奪,將墓地毀壞,林木盜伐。現存台地南北長39米、東北寬75米,高1.31米,台地上有墓葬封土5處,清乾隆年間碑刻3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