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復

朱復,男,崑曲票友。號離山堂主人。北京崑曲研習社會員。祖籍天津,後久居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復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5
  • 字號:離山堂主人
  • 祖籍天津
  • 筆名:學昀
簡介,生平,

簡介

少年時迷戀崑曲藝術,以著名曲家袁敏宣周銓庵、葉仰曦為師,唱法遵循俞氏父子。曾謁俞振飛張伯駒許姬傳、俞平伯、趙景深、夏承燾等諸先生。唱法遵古,且能曲甚多,是當今為數不多的古法研究家。又蒐集京昆唱片,藏有多種罕見之品。著有《中國崑曲藝術》第三、第四章及崑曲論文多篇。有女公子朱佳,亦能歌唱,常演出《遊園驚夢》等崑曲名劇,且擅長京腔,尤愛程派,可謂承父之業。
朱復先生2008年春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崑曲大典》項目撰:
【按】本人數十年來熱心崑曲。近年憤於文化主管部門政策措施根本錯誤,使崑曲事業在國內、國際南轅北轍,傳統藝術遺存,因之泯滅殆盡,勢已不可挽回。自述(2008)云云,亦是意決淡出曲界、獨善其身,自我了結之作。

生平

朱復(1945-),筆名學昀,業餘崑曲愛好者,漢族。
祖籍浙江會稽。十一世祖朱建侯公攜子宋威服賈津門,遂卜居焉。故宅朱壽愷堂在天津老城鼓樓北大街路西,已圮。
伯父朱崇儒(經畲)(1910-1991),任教於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講授元明清小說戲曲。雅好崑曲,曾組工商曲社,師王益友,習老生、紅淨。曾彩串《彈詞》、《刀會》等劇,著有《近百年天津崑曲史略》、《余叔岩藝事年譜》等,是天津崑曲研究會顧問。
朱復生於天津,定居北京,出身職員,成分學生,北京廣播電視大學機械設計專科畢業。1965年任職於北京市汽車配件廠,工程師,2001年退休。受家世影響,自幼酷愛傳統皮黃和崑曲藝術。因悖於戲曲改革潮流,齋名“離山堂”,取“離山窵遠”意。
少年時起,為保留前輩名家古調遺音,幾十年間不斷搜求京劇、崑曲老唱片,得收藏家錢順明、李承煊、吳小如、吳恩裕、陸萼庭、郁念純之助,入藏甚富。主張私人收藏用於公益。部分珍品唱片借陳於北京戲曲博物館(湖廣會館文昌閣)供參觀;提供譚鑫培全部真本唱片出版《譚鑫培》CD唱盤傳世(1997);為北京音像公司提供大量原版唱片,出版《京劇百年音萃》(2005);向《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北京卷、天津卷、河北卷、江蘇卷提供大量崑曲唱片資料;為戲曲家翁偶虹(1908-1994)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講《梨園夜話》提供配套的京昆音響資料;為南京甘熙故居紀念甘貢三曲家誕辰110周年出版《友恭堂》紀念冊而撰寫《甘貢三先生崑曲唱片賞析》(2000)。1974年撰《離山堂崑曲唱片目錄》,廣泛請益崑曲前輩,幾經增補,分別刊載於《中國崑劇大辭典》(2002)、台灣中央大學《崑曲研究資料索引》(2002)和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唱片研究與存目》(2004)。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始觀摩北京崑曲研習社清唱和彩串活動。隨同邑曲家蘇錫齡(1909-1966)和伊克賢(1904-1966)習崑曲。越丙午,師皆罹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得曲家李伯琴與友人崇光起薦,復向俞派唱法在北方的典型傳人曲家袁敏宣(1909-1974)學曲,工官生、巾生。師感其誠,乃冒風險為字斟句酌、糾正舛誤,以《長生殿·聞鈴》等劇授之,遂得窺俞派清曲唱法門徑。袁師復薦往謁俞平伯(1900-1990)曲家請益。甲寅師歿,揮淚撰《袁敏宣師小傳》。遵袁師囑,長期追隨曲家周銓庵(1911-1988)度曲,十餘年間得授生、旦劇多種。總結習曲中對俞派各腔唱法的領會,撰《俞腔表解》(1975),經許姬傳(1900-1990)先生轉達,崑曲大師俞振飛(1902-1993)閱後頗為重視,擲書往還,願為指導,乃得俞師親自指授《辭朝》和《聞鈴》念白等,後俞師將《表解》薦與1991年“上海俞振飛藝術研討會”發表。1986年夏,以清唱《聞鈴》【武陵花】一曲,獲首屆北京市京劇崑曲業餘愛好者電視大選賽小生組第一名。復於1988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以《聞鈴》【武陵花】第二支和《辭朝》【入破第一】兩曲奪魁。
工崑曲老生則師從“京朝派”曲家葉仰曦(1902-1983),隨其精研《長生殿·彈詞》唱法,得悟紅豆館主“京朝派”唱法遺風三味。又承葉師傳授《望鄉》、《寄子》等劇,體會到標準南派唱法與“京朝派”同源同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為錄製《彈詞》唱念片段並播音介紹(1996)。2002年,撰成《紀念著名京朝派曲家葉仰曦先生百年誕辰》文發表。
研討曲韻曲律又師從川籍曲家何靜源(1893-1976),1975年曾隨何師曲敘於其摯友夏承疇詞宗寓。丙辰何師逝世,為整理遺稿《崑曲的特具各腔》(未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許雨香弟子張琦翔(1922-1982)為拍授《賞荷》、《亭會》諸曲。經張引薦,得識京昆名票張伯駒、昆弋前輩韓世昌等,曾面聆韓說《痴夢》。1996年紀念韓世昌逝世二十周年,撰《韓世昌先生二三事》;1998年為其百年誕辰撰《韓世昌赴日本演出始末》。
1979年加入恢復活動的北京崑曲研習社,在同期組、研究組和宣傳組擔任工作,負責組織清唱同期、學術講座和展覽、編輯《社訊》等(1979-2004)。曾撰《不尋常的歷程——北京崑曲研習社四十年簡述》(1996)。1985年起,任社務委員會委員。
因自幼右腿殘疾(脊髓灰白質炎後遺症),中度跛行,故不諳舞台彩串,轉而業餘從事戲曲史料和藝術遺產的整理和研究,秉承“述而不作”的宗旨:不搞自我創作,只為他人服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得戲曲研究家景孤血(1910-1978)輔導指授,確立嚴謹翔實的研究風格。景師逝後,為其整理遺述,陸續發表《劉趕三何曾嘲諷李鴻章》(1981)、《戲曲史料札記二題》(1982)、《讀〈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札記》(1982)、《精忠廟首瑣談》(1984)、《楊小樓藝術道路的啟示》(1994)等篇,1993年為紀念景師逝世十五周年,撰《回憶景孤血先生》長文。又得戲曲史家王芷章(1903-1982)指導,重視檔案等第一手史料的使用。師故後為撰《徐小香何時南返?——戲曲史家王芷章先生遺述紀略》(1985)。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起,感北方昆弋史料之湮沒,乃越俎代庖,相繼為昆弋名淨侯玉山(1893-1996)整理撰寫藝術專論《我演〈鐘馗嫁妹〉》(1983)、《北昆重排〈金不換〉感懷》(1986)、《崑曲〈千金記·別姬〉的演出和特點》(1992)以及昆弋史料回憶錄《北方昆弋淵源述略》(1985)等。為昆弋名旦馬祥麟(1913-1994)整理加工《崑曲〈棋盤會〉的演出和特點》(1986)。另撰《也談北方昆弋和〈醜思凡〉——北昆“三老”訪問綜述》(1984)。為昆弋前輩劉韌(1904-?)記錄整理《北方昆弋瑣談》(1985)、《〈怡志樓曲譜〉紀略》(1985);為北昆藝術家侯長治(1934-)整理《我為劉巍排〈夜奔〉》(1997)。此外有北方昆弋專述《昆弋慶生社第二度在天津的演出》(1984)、《北方昆弋(河北部分)概述》(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北卷》),為陸萼庭(1924-2003)先生主編《中國戲曲精編·崑曲卷》撰《北方昆弋老藝術家》(1988),另昆弋傳記、班社、子弟會、術語等條目多種*。
1983年,為南方“傳”字輩藝術家王傳蕖(1913-2003)記錄整理回憶錄《蘇州崑劇傳習所始末》,得著名戲曲研究家趙景深(1902-1985)讚許並親撰《評語》(1984)。應趙景深先生主編《戲曲論叢》之邀,為撰《誰最早在京演〈貴妃醉酒〉?》(1986)。揚州曲家郁念純(1912-1997)病篤時,為代撰《王正來〈九宮大成〉譯註·序》。香港曲家顧鐵華(1937-)創編《合紗泛舟》和《顧曲周郎》,觀後撰評論《崑曲創編劇目的“移步不換型”》(1997)。又為顧鐵華先生記錄整理專論《崑腔水磨調和俞派唱法》(2000)。
曾擔任曲家王守泰(1908-1992)教授所主編的理論巨著《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北套編寫組成員,在北京為編寫工作公關,並撰《崑曲〈牧羊記·望鄉〉曲牌聯套藝術賞析》(1987)。曾擔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北京卷》崑曲部分編寫組成員;《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編委;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崑劇大辭典》領銜撰稿人;台灣中央大學《崑曲辭典》主要撰稿人;主撰曲家傳記、曲社條目等(1992-2002)。與鈕驃傅雪漪等合著《中國崑曲藝術》(1996,撰《崑曲的支流》、《崑曲對其他劇種的影響》章)。為北京戲曲研究所主編《北京戲劇通史》(2001)三卷本撰《民國時期北京的崑曲》章。他如紀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誕辰時撰《俞平伯生平崑曲活動與研究》(2000);紀念蘇州崑劇傳習所創辦85周年時撰《蘇州崑劇傳習所師生與北京曲家、曲社的淵源》(2006)。浙江杭州高永華先生主編《百戲齋》月刊,開闢【浙江著名業餘崑曲家介紹】欄目,為推薦和親撰浙江籍業餘曲家傳記近百人(1997-2008),以盡桑梓之情。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崑曲部分收入朱復清唱《聞鈴》【武陵花】和彈詞【一枝花】錄音樂譜,紐約海外崑曲研習社2005年為保留崑曲資料,出資錄製朱復清唱曲目《彈詞》、《辭朝》、《聞鈴》、《八陽》(片斷)、《折柳陽關》(與歐陽啟名合錄)CD兩盤。
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活動期間,在北京京劇史研究會年會上發表《應該重視徽班進京初期史料的研究》專論(1990)。同年,在北京崑曲研習社講座主講《徽班進京與崑曲》。在北京電視台“戲迷天地”欄目播講《崑曲清唱的特點》(1996)、《北京高腔鉤沉》(1998)。在蘇州市蘇崑劇團講《我之京劇崑曲比較觀》(1997)。多次主講《白先勇版〈牡丹亭〉之得失》(2004-2007)。應邀任課於中國傳媒大學,為2003-2007屆戲劇戲曲學研究生講授《崑曲清唱研究》、《京昆藝術比較》、《戲曲藝術專題》等課程,並穿插為度曲《遊園驚夢》、《折柳陽關》、《寄子》及散曲曲牌若干。自1979年以來,曾隨其度曲者略有:嚴渭漁、居思憑、張仕君、徐鵬(美國)、馬磊陶金(英國)、樊暮雪(美國)、王夏薇、王鵬、宇文若龍、趙文林(蘇州)、田丹丹(南京)、洪巍(上海)、陳春苗(香港)、廖雪雲(香港)、張惠玲(香港)、劉駿業(香港)等。
為《崑曲辭典》、《中國崑劇大辭典》、《中國戲曲志·北京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崑曲藝術大典》和《中國崑劇志》撰寫條目綜錄:
【源流曲派】北昆、京昆、京朝派、崑曲、川昆(含:崑曲在四川、川劇中的崑曲)、川劇中的崑曲劇目、滇昆(含:崑曲在雲南、滇劇中的崑曲)、滇劇中的崑曲劇目、四川昆詞樂班、京劇中的崑曲、京劇中的崑曲劇目、河北梆子中的崑曲、河北梆子中的崑曲劇目、陜西梆子中的崑曲、山西梆子中的崑曲、上黨梆子中的崑曲
【劇目介紹】昭君出塞、女彈
【術語】外寫、打凍(搭洞)、耍笑戲
【崑曲、昆弋科班戲班】王府班(王府新班、王府大班)、萃慶班、大成班、裕慶班、餘慶班、保和班(保和文部、保和武部)、成王府小祥瑞科班、恭王府全福崑腔科班、醇王府安慶班、醇王府恩慶班、醇王府小恩榮班、慶壽班、肅王府復出昆弋安慶班、昆弋慶長班、恩慶班(馬村)、和順班、元慶班、和豐班與和翠班(豐翠合)、德慶和班、同慶班、益合科班(益合班)、昆弋同合班、基順合班、榮慶昆弋社、寶山合班(寶慶和班、寶立社)、束鹿祥慶社、慶生社、北京祥慶昆弋社
【昆弋子弟會】同樂會(安新縣馬村)、耕讀會(霸縣下王莊)、深縣北街昆弋子弟會
【業餘曲社】言樂會(1907-1933,含蘭閨雅集、成樂曲社、陶和社)、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崑曲組(1917)、肄雅社、珠縈社、醉韶社、清華大學谷音社(1935-1937)、後谷音社(1947)、潛廬曲社(1936-約1946)、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崑曲組、北京國劇學會崑曲研究會(1938-1943)、北京大學藝文研習會崑曲組(1939-1946,含倚聲社、藕香社)、中國大學國學系曲學研究會(1939-1944)、輔仁大學女院崑曲社(1940)、北平崑曲學會(1945-1953)、怡志樓崑曲研究社(1925-1937、安國縣)、重慶曲社(1941-1947,含渝社)、昆明三大學崑曲研究會(1942-1947)
【崑曲、昆弋演員笛師】高腔劉家(鹹、同、光朝)、劉長喜(1837-1889)、惠成(1837-1890)、紀長壽(1838-1911)、白永寬(約1835-1910)、盛慶玉(1857-1936)郭蓬萊(1859-1920)、徐廷璧(1870-1935)、陶顯庭(1870-1939)、郝振基(1871-1945)、陳榮會(1873-1925)、李益仲(1878-1936)、王益友(1880-1945)白建橋(1881-1943)、許金修(1883-1939)、侯瑞春(1885-1951)、馬鳳彩(1888-1939)、侯益隆(1889-1939)、侯玉山(1893-1996)、田瑞庭(1897-1961)、韓世昌(1898-1976)、邱惠亭(1898-1987)、張文生(1899-1969)、白雲生(1902-1972)、朱小義(1904-1941)、龐世奇(1910-1942)、侯永奎(1911-1981)、馬祥麟(1913-1994)、王鵬雲(1916-)、陶小庭(1917-1999)
【拍曲子先生(曲師、拍先)】何金海(約1871-1933)、陳延甫(1874-1938)、朱以莊(1875-約1945)、徐惠如(1893-1959)、李金壽(1893-1966)、高步雲(1895-1984)
【業餘曲家、曲友】趙子敬(1857-1924)、許之衡(1877-1935)、童曼秋(1880-1964)、許雨香(1881-1959)、劉富梁(1875-1936)吳承仕(1884-1939)、褚民誼(1884-1946)、包丹庭(1884-1954)、許士箴(1888-1936)、曹仲陶(1888-1970)、戴夏(1889-1963)、袁寒雲(1890-1931)、項遠村(1892-1964)、陸劍霞(1894-1964)、許寶馴(1895-1982)、李福謙(1897-1965)、項馨吾(1898-1983)、楊蔭瀏(1899-1984)、俞平伯(1900-1990)、許姬傳(1900-1990)、唐蘭(1901-1979)、王西澄(1901-1988)、葉仰曦(1902-1983)、韓子和(1902-1983)、陳盛可(1902-1989)、楊文輝(1903-1961)、謝錫恩(1903-1993)、汪健君(1903-1999)、浦江清(1904-1957)、陳竹隱(1904-1990)、許寶騋(1905-約1997)、陸宗達(1905-1988)、曹安和(1905-2004)、張元和(1906-2003)、莊一拂(1907-2001)、沈有鼎(1908-1989)、袁敏宣(1909-1974)、張允和(1909-2002)、華粹深(1909-1981)、張兆和(1910-2003)、朱經畲(1910-1991)、許寶騄(1910-1970)、馬珏(1910-1996)、周銓庵(1911-1988)、譚其驤(1911-1992)、周瑞深(1912-)、張充和(1913-)、陶光(1913-1961)、袁薇(1913-1997)、張宗和(1914-1977)、朱家溍(1914-2003)、劉欣萬(1914-)、李體揚(1920-1998)、胡忌(1931-2005)、顧鐵華(1937-)
浙江杭州《百戲齋》月刊1997-2008年刊載【浙江著名業餘崑曲家介紹】名錄:周瑞深、許雨香、朱家溍、徐炎之、徐凌雲徐子權、徐韶九、莊一拂、徐朔方、徐仲山、戴夏、許姬傳、陸宗達、劉欣萬、洪炳文、陳栩、魏熙元、李慈銘、俞樾、褚民誼、俞平伯、王欣甫、周紫垣、陳少岩、謝繩祖、趙景深、陸萼庭葉長海許伯遒陳從周胡忌許鴻賓許寶馴、許寶騋、許寶騄、唐蘭、汪健君、譚其驤、陳延甫、劉富梁、許之衡、包丹庭、曹仲陶、謝錫恩、薛仲斗、朱經畲、王國維、宋春舫、鄭振鐸、錢南陽、胡士瑩、董每戡、馬珏、戴不凡、項遠村、陳伯平、張長、蔣鹿山、俞慶曾、張文田、顧家相、朱孝臧、王鵬運、錢錫采、何墉、朱冠瀛、徐家禮、吳寶鎔、潘祥生、張宗祥、蔣復璁、許聞佩、周妙中、吳世昌、朱以莊、徐調孚、謝佩貞、許茹香、孫從音、宋雲彬、馮夢禎、張元濟、王季思、徐致靖、張岱、平步青、余秋雨、伊兵、郭漢城、鄭西村、戈寶棟李冰、沈沉、唐湜、洛地、齊森華、徐斯年、侯百朋、胡雪岡、徐希博、黃源、姚雅扶、陳禹蓮、劉之屏、汪以鍅、費松年、汪仁溥、黃殿章、陸藹章、陳祖東、朱復
出生:1945年,農曆乙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