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故居—板廠胡同34號 板廠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胡同自東向西溝通交道口南大街和南鑼鼓巷,長400多米。該胡同在清乾隆時稱“板腸胡同”,宣統時稱“板廠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稱“交道口南八條”,“文化大革命”中改稱“大躍進路二條”,1979年復稱“板廠胡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家溍故居
- 地點:板廠胡同34號
- 長度:400多米
- 曾經名: 交道口南八條大躍進路二條
故居位置,人物介紹,故居回憶,
故居位置
板廠胡同34號,原為炒豆胡同乙23號(今77號)後門,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曾王府”中所的後院,在胡同西口內南側,坐南朝北,原有房屋16.5間,建築面積372.7平方米,房屋均為帶廊檐的卷棚式筒瓦房。20世紀50年代初期登記的產權人為朱家濟、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4人。
曾格林沁王府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大門開在東所,為五脊六獸三開間親王府門;正殿建在中所正院,台階五層,舉架高大,飾有脊獸。中所為“曾王府”的主體建築。
民國時,曾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死後,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北平地方法院受理公開拍賣“曾王府”。其中,“曾王府”的中所(當時門牌為炒豆胡同23號旁門)計51間房屋,被朱家“以出最高價洋10500元拍買”。1954年朱家將大部分房屋賣給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間半房屋的一個院落,即板廠胡同34號。朱家溍饒有興趣地在院內選了“八景”,即:太平雙瑞(上房階前兩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稱狗尿苔)、壺中天地(葫蘆棚)、香雪春風(兩棵老丁香)、紫雲繞徑(甬路兩側植紫色牽牛花)、映日金輪(葵花)、槐窗月色、紅杏朝暉。朱家溍認為這是“窮開心”。
朱家溍從1934年住進“曾王府”的中所,到2003年辭世,除去抗日戰爭時期住在四川,在此生活了60多年。所以,朱家溍在憶舊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曾王府”。
人物介紹
朱家溍(1914~2003年),字季黃,祖籍浙江蕭山。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1943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朱子紀念館名譽館長。專著有《春秋左傳禮徵》、《碑帖淺說》、《歷代著錄法書目》等,主編《國寶》、《中國美術全集·工藝卷》、《兩朝御覽圖書》等。
朱家溍雖然祖籍浙江,但是,按照“三代入籍”的慣例,他應該是地道的北京人。因為,朱家溍的高祖朱鳳標是清代道光年間的進士,曾任戶部尚書、順天府鄉試副主考,官居一品。生前在京師有“賜第”(位於台基廠白家柵欄,毀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今北京醫院所在地即朱鳳標宅第舊址),死後謚“文端”。
從朱鳳標到朱家溍,朱家在北京居住了五代。
朱家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他說:“我深愛北京。回憶從前的印象,無論是居住的‘綠槐蔭里、深深庭院’,還是登高遠眺的‘城門矗立、甲第連雲’,都令人神往。”
朱家溍談北京有其自身的特點,展示著他的閱歷和學識。朱家溍是仕家子弟,生活在鼎食之家,自然見多識廣。所以,他談北京的府第、園林,不僅能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而且,他能講清箇中原委。他談北京的飲食,能使人領略“八大樓”①的特色,了解“譚家菜”②的由來,體會舊時北京城裡英、法、俄、德等西餐的風格,絕不僅限於“豆汁”、“焦圈”、“驢打滾”之類的風味小吃。朱家溍對京劇也是內行,且能粉墨登場。1962年,九三學社和梅蘭芳劇團在全國政協禮堂聯合演出,大軸戲是《霸王別姬》,梅葆玖飾虞姬,朱家溍飾項羽。1987年7月9日,恭王府戲樓修繕落成紀念演出,朱家溍以73歲高齡,與北京京劇院著名演員、梅花獎得主宋丹菊聯袂演出《霸王別姬》,宋丹菊飾虞姬,朱家溍仍飾項羽,風采不減當年。
朱家溍主編《國寶》,他本人何嘗不是“國寶”?!有人評價:朱家溍在文物收藏與鑑定方面的造詣堪與張伯駒比肩。僅舉一例,可見一斑:
故宮太和殿,正中設須彌座形式的寶座。寶座上設雕龍髹金大椅,這就是皇帝的御座。這把雕龍髹金大椅也曾蒙污含垢,原因就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稱帝時,為適應他的體形將雕龍髹金大椅撤走,換成了一把中西結合、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高靠背、矮座面的大椅子,與環境極不協調。後來,換掉袁世凱的座椅,卻不知雕龍髹金大椅的下落,找了幾個清代製造的龍椅試試,結果都與太和殿的宏偉氣派不相稱。1959年,朱家溍依據歷史照片,終於在一間庫房裡找到了已經殘破的雕龍髹金大椅,經能工巧匠近千個工日的修復,於1964年9月告竣。《朱家溍講北京》一書的選編者楊良志說:“僅只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家溍先生的功勞可謂‘大’矣!他的貢獻堪稱‘不朽’矣!”
朱家溍與馬衡、啟功各有一次“相視一笑”,能使旁觀者或會心一笑,或仰天大笑。其一,1948年秋,南京國民政府已是四面楚歌,行政院致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故宮博物院所存文物精品空運南京。其時,朱家溍在故宮博物院負責古物館的工作,他已接到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一封信,讓他堅守工作崗位,保護文物。朱家溍與古物館的幾位同事相商,大家都希望文物南運不成,他們見馬院長不催問,也就儘量拖延文物裝箱。北平解放後的一天,朱家溍見到馬衡,回憶往事,問道:“是不是本意就不打算空運文物?”馬衡微笑著說:“我們彼此會心不遠吧!”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其二,一次,朱家溍與啟功逛故宮。朱家溍對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啟功糾正說:“不,是到‘君’家故宅了。”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朱家溍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啟功是雍正皇帝第九代孫。
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清代的皇宮是愛新覺羅氏接受明代朱家的舊業。
注:
①八大樓,舊時北京的八個著名飯莊,分別是東興樓、安福樓、鴻慶樓、新豐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悅賓樓。
②譚家菜,一種具有家庭風味的官府菜,以廣東風味為主,其中海味菜最為著名;因出自清末“榜眼”譚宗浚家,故名“譚家菜”,俗名“榜眼菜”。
故居回憶
朱家溍是我國著名文物專家和清史專家, 還是著名的戲曲研究專家,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孫。朱家溍在北京曾住過四所房子,其中有三所都坐落在南鑼鼓巷地區。
朱家溍在北京住過的坐落在南鑼鼓巷的第一所房子在帽兒胡同路北,舊7號(現在13號、15號)。這所宅院的第一個主人是文煜,字星岩,滿洲正藍旗人,清光緒年間的武英殿大學士。這所房是同治年間文煜外任時,由留京家人經理建造的,雖然房子建造年代不算遠,但房新而樹古,後園的楸、棗、柏、檜、榆都是入畫的古樹,非一般宅園所能及。馮國璋當民國代總統時,從文家買下了舊7號和5號、6號這兩處宅子。1918年馮國璋下台後,就困居在帽兒胡同。1919年12月28日,因傷寒不治,馮國璋在這裡去世。馮國璋死後,他的家人將宅子的一部分出租給了朱家溍的父親朱文鈞,1922— 1929年,朱家溍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據朱家溍先生回憶,這所宅子的車門內是大門,門左右倒座門房七間,無影壁,有垂花門兩卷,門內正方院落,正廳三間左右耳房及過道院。東西廂房各有蓋頂,四週遊廊連線。東西過道都可以進人上房院。上房院無垂花門,前院正廳的後檐即坐落在院中。上房五間, 左右耳房及過道、東西廂房各三間,但東廂房只有二尺進深,是一座外檐裝修齊備的假屋。中間四扇屏門永遠關閉,如果開門可通東院。由西過道院可進人後花園。北房三間和左右耳房各二間是園的主屋。雖然和前面兩進在一個中軸線上,但此園面積大於前面兩進的院落,並且向西延展。正房廊檐攢扇通往東邊的遊廊只有三間即向南拐彎,而通往西邊的遊廊則到九間才向南拐彎。東邊是借東邊西廂房的後檐接造一卷三間抱廈。西邊是實有三間西廂房,在廊檐前接蓋一卷單間敞廳,故無東西廂正直相對的整體感覺。南面為前院五間上房之後廊檐,朝北的門窗借為此園所用,由中門下階與園中諸景有石子路曲折相通,階上則四周迴廊高低相連。園雖不大,而山石竹樹布置適宜,故南北房亦無嚴正相對之感。西廂房為池上居,漣漪返照日影,搖漾在椽楣間,頗具畫舫之趣。自畫舫下階過石橋,假山屹立,山南種了很多種牡丹,坡下楸、棗各一株。山之東,一亭踞於石上,亭邊松竹參差。亭東,古柏三株亭亭如蓋,介於東南假山間。北廊偏西,有一隨牆屏門,是井院,井院以北有後罩房十間。以上為帽兒胡同舊7號(現在13號、15號) 全部房屋。它和舊6號、5號(現在11號、9號、7號)原是一個建築組群。日本占領時期,馮國璋家的這所房賣給了偽軍司令張蘭峰。
朱家溍在南鑼鼓巷地區住過的第二所房子在帽兒胡同舊門牌號15號(現在35 號、37號)。這所房子,是宣統皇后郭布羅氏(即婉容)的家。用清代的說法,稱為“後邸”。為婉容之曾祖父郭布羅 長順所建。長順只做過駐防的將軍,因此該宅並不顯赫,原只是較普通的住宅,分為東、西兩路。在婉容被冊封為“皇后”以後, 其父榮源按制度封為“三等承恩公”,所以這所房子就成為承恩公府。為迎接皇帝大婚就要按制度對“後邸”裝飾一下,把一所普通住宅打扮成“府”的氣派。還必須將府門及前院擴大以方便迎奉皇后的鳳輿的進出。為了給榮源修房子,內務府花了很多錢。載濤貝勒負責總辦大婚典禮的一切事宜,議定大婚經費一百萬兩。為此,向英國滙豐銀行抵押借款,將41箱金銀器皿、兩大木桶瓷器玉器,用11輛汽車運往東交民巷英國滙豐銀行。
這所房的路北三間是筒瓦卷棚式府門,銀硃油彩畫,貼赤金。中間大門銅鍍金門環,左右兩間坎牆雕菱花隔扇窗各四扇。門內三間面闊的影壁一座,左右大屏門各四扇。進西屏門,一個長形院,南房七間。北面垂花門兩卷屏門四扇,北房筒瓦卷棚式正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東西抄手遊廊,各有屏門通往跨院。正廳後隔扇門外為一窄長院,正中綠油貼金團壽字木影壁一座。上房院南牆綠油貼金板牆,下有磚砌須彌座,中為木懸山脊大屏門。上房五間,左右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均有廊檐而無遊廊相通。由東耳房外過道可進人後罩房院,後罩房七間,平台廊檐,東西平台房各二間,院中有櫓樹一株。以上是正院四進。從正院前廳東遊廊屏門和上房院東北角屏門均可進入東院。有北房三間,也是銀硃油、彩畫貼金。有前檐後廈三間平台。前廊檐左右攢山通左右遊廊。屋後有假山、曲池。東為祠堂院。以上是東院三進。
正院前廳西遊廊屏門外,一小長院,西牆瓶式門內一小院,北牆月洞門,進門為藤蘿架院,西房三間,中間南路通往正院西廂房後隔扇門。以上是西院。現在,府門已改成三間住房,在七間南房的後檐牆開了兩個小門,這就是現在的35號和37 號,院中可相通處也已經堵死,成為兩個院落。
朱家溍在南鑼鼓巷地區的第三所房子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這所房子是僧格林沁王府的中所。僧格林沁王府由中、東、西三所房子組成,各有四進,其中東所除正院四進外,尚有東院四進。從這座王府的全部結構,可以明顯地看出中所和西所是一個建築組群,東所和東所的東院又是一個建築組群。這兩個建築組群的工料不是一個水平,風格也各有其特點。中所正院正房之柱礎約二尺五見方,房椽直徑約五寸,山牆下肩及坎牆都用城磚乾擺。挑檐石及壓面石長約五尺。台階五層,舉架高大,面闊一丈多,進深二丈四寸。耳房的面闊大約一丈。正房及耳房內都是"金磚"墁地,地坑,楠木雕萬福紋碧紗櫥,隔斷前後間,上有暗樓。耳房樟木板壁鑲紅木框,黃楊木冰梅紋嵌紫檀仿古玉卡子花的橫楣及隔扇窗。建築的外貌是殿宇的氣派,內檐裝修又是最講究的居室。前後院和西所也都是筒子瓦卷棚式,有廊檐而無遊廊相連,和正院的不同點是無脊獸。西所第三進正房內有戲台的裝置。西所和中所的風格一致,好像建築性格並不活潑而是嚴正的。東所的建築材料比較單薄,沒有中所那樣厚重堅固的感覺, 舉架較低,但四週遊廊連線,上房堂屋後據落地罩木炕,一槽碧紗櫥,一槽欄桿罩。東院屋宇都是片瓦卷棚式,兩卷前廊後廈,抄手遊廊,藤蘿架、山石等;是園林式的布置。室內為冬季取暖均設地炕。地坑燒火口在走廊兩端,室內有地下火道,走廊台階處有出火口,煙及煤氣均從此出去。
該府民國時拍賣,中部即為朱家溍先生家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