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成立了互助組,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投資20萬元,建成大口井1座。 1984年本村新建校舍53間。 1992年村投資在四大窪接通電網供電,為日光溫室大棚提供服務。 1997年投資50多萬元,鋪設地下管道,67公頃糧田實現了滴灌。 1997-2000年建河橋3座。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朱塢國小。1956年,成立朱塢完小。1965年,完小改稱朱塢聯辦中學,學生300餘人。1984年,本村出資6萬餘元,建設新校舍,後又改稱朱塢中心國小。1997年,本村出嫁姑娘李秀梅在煙臺為村捐資5萬元修建學校。現有教職工25人,學生370人。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5人。朱塢秧歌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1990年獲得海陽縣政府表彰。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到2002年,有1人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4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20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37.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8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40輛,機車175輛,電話250餘部,彩電520台,電冰櫃85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6年,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到2002年,村民居住以瓦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張元庚來朱塢村發展丁春萬、於丕興、孫茂齋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成立黨支部,丁春萬任黨支部書記,孫茂齋任黨支部副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進行土地改革,組織支前隊150餘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本村有烈士28人,其中幹部1人。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0餘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81名。自建立黨支部以來,曾有孫茂齋、丁國信、由桂欣、丁永奎、於丕寬、於丕作、王傳禮、劉炳信、丁桂田、丁桂國、丁寶勤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自成立村政府以來,曾有孫茂齋、王秀芳、由桂欣、郝立順、於英、丁國信、由思源、丁永奎、孫寶榮、於丕作、王傳禮、丁桂田、丁桂國、丁樹同、丁樹鋼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4月,丁樹鋼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