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塢村

明洪武四年(1371年),先居者從江西省九江縣遷此建村。因建村處有五個圓土丘,其形若珠,故命村名五珠。後由於村名被時人戲曰:“五豬”,遂改稱珠五,逐漸演變為朱塢。 朱塢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43′。東與毛家莊相望,西與齊溝崖村、小泊子村為鄰,北與吳家埠村、南野口村接壤,南與路疃交界,緊靠乳即一級公路,隸屬二十里店鎮。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東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1公頃,糧田面積204公頃,果園面積6.3公頃,桑園面積9.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以及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769戶,2097人。有丁、於、王、孫、由、李、張、勝、郝、荊、沙、閻、譚、宋、趙、唐等16姓,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塢村
  • 耕地面積:251公頃
  • 糧田面積:204公頃
  • 果園面積:6.3公頃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成立了互助組,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投資20萬元,建成大口井1座。 1984年本村新建校舍53間。 1992年村投資在四大窪接通電網供電,為日光溫室大棚提供服務。 1997年投資50多萬元,鋪設地下管道,67公頃糧田實現了滴灌。 1997-2000年建河橋3座。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朱塢國小。1956年,成立朱塢完小。1965年,完小改稱朱塢聯辦中學,學生300餘人。1984年,本村出資6萬餘元,建設新校舍,後又改稱朱塢中心國小。1997年,本村出嫁姑娘李秀梅在煙臺為村捐資5萬元修建學校。現有教職工25人,學生370人。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5人。朱塢秧歌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1990年獲得海陽縣政府表彰。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到2002年,有1人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4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20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37.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8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40輛,機車175輛,電話250餘部,彩電520台,電冰櫃85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6年,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到2002年,村民居住以瓦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張元庚來朱塢村發展丁春萬、於丕興、孫茂齋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成立黨支部,丁春萬任黨支部書記,孫茂齋任黨支部副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進行土地改革,組織支前隊150餘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本村有烈士28人,其中幹部1人。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0餘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81名。自建立黨支部以來,曾有孫茂齋、丁國信、由桂欣、丁永奎、於丕寬、於丕作、王傳禮、劉炳信、丁桂田、丁桂國、丁寶勤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自成立村政府以來,曾有孫茂齋、王秀芳、由桂欣、郝立順、於英、丁國信、由思源、丁永奎、孫寶榮、於丕作、王傳禮、丁桂田、丁桂國、丁樹同、丁樹鋼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4月,丁樹鋼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