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古石村

朱古石村,位於龍城街道中北部,距街道辦事處5.2乾米。相鄰自然村有將軍帽村、黃龍湖村、中坑村。始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劉姓先祖劉漢祖率族人遷此而形成。因當時村口有塊形狀像豬的大石頭而取名朱古石村;別名豬古石,曾用名清石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北面為清林徑水庫。有朱古石山,海拔110米。現村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老屋旁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古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五聯社區
  • 地理位置:龍城街道中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炭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五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據《劉氏家譜》記載,劉姓先祖於南宋從福建寧化石壁村遷移至廣東興寧;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劉漢祖率族人從興寧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326人,其中男性141人,女性185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97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20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花生、甘蔗、龍眼、荔枝等,部分家庭有養殖業。改革開放後開始發展工業。1992年,村中第一棟廠房、宿舍竣工投入使用,村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集體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性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食品有春節的煎堆、糖環、油角、蘿蔔糕,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
連心路橫穿全村。20世紀70年代初期通電,8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8年通電話,90年代初期通自來水,2003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華聯實驗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80人、教職工30人。村內有藍球場、健身器材、朱古石公園、老人活動中心、舞獻腋傳習館等。該村現存《劉氏族譜》,由朱古石村劉氏宗親會編纂,記載朱古石村劉氏世系源流。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座。代表性民居有朱古石老圍和朱古石碉樓院。朱古石老圍建於清代,門朝東南,面闊約100米,進深約10米,三堂兩橫布局;橫屋向外分別開有石拱券門;西南角有水井,已廢棄;房屋均為硬山頂,三合土夯築而成;整體保存一般,部分牆體出現裂縫和腐蝕,灰塑風化,壁畫大面積損壞,已無人居住。朱古石碉樓院,建於清代,坐西北朝東南,面闊約50米,進深35米,由兩座碉樓帶兩排屋組成,土木結構;一座碉樓位於中心點,高3層,平面呈正方形,瓦坡腰檐式碉樓,四面開有小窗,拖一屋斗廊齊頭,三間兩廊,檐口飾精美木刻,脊飾博古;另一座碉樓位於東北角,高3層,頂飾藍紅相間帶,四面開小窗;民居均為硬山頂,保存基本完好,現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該村劉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1984年,占地面積170平方米,單間三進,大門匾額書“劉氏宗祠”,外牆塗成白色,頂為青色瓦片;現仍用於村內各類活動。每年除夕或者正月初二,村民在劉氏宗祠祭祖,經費由各房分攤。祭拜結束後,族人聚餐。舞麒麟是該村村民的特色技藝,多在春節新年團拜以及重大喜慶活動(如奠基、搬新房、店鋪開張、嫁娶等)時舉行。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前,麒麟隊除在村內活動外,還要到鄰近各個村莊拜年。開始表演時,先奏響鑼鼓鑔,再表演舞麒麟,隨後進行武術表演,又謂之“打麒麟”,包括打拳術、搏刀劍、打棍張、雙人斗拳、矛盾搏鬥等。該村舞麒麟以“龍城舞麒麟”之名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入為劉永富。該村麒麟隊經常參加市、區、街道組織的各項比賽及喜慶節日等慶典活動,2003年參加龍崗區第七屆“溫馨在龍崗”麒麟大賽,獲得第二名。村民認為舞麒麟不但能強身健體,而且預示著吉祥如意、興旺發達。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劉永富拜師於馬來西亞歸僑曾善清開始,一直傳承下來並經久不衰。
代表性人物:
劉永富(1927一),21歲正式開始學習舞麒麟。1970年後,每年帶領麒麟隊到惠東、東莞、鹽田沙頭角等地表演。先後帶出了劉石養、劉建明等一批傳承人。
劉石養(1945-),龍城舞麒麟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992年起,擔任龍城街道五聯社區麒麟武術隊隊長和總教練、總顧問,長期舉辦舞麒麟公益培訓班,無償傳授舞麒麟技藝,歷年來傳授弟子已逾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