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口鎮甄樓村位於黃淮流域平原河南省中東部,太康縣城東朱口鎮區北5公里處。由曹莊、劉堂、甄樓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1500多人,可耕土地1800餘畝,面積1.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口鎮
- 省:河南省
- 所屬地區:周口市
- 人口數量:1500人
- 行政區類型:村莊
- 面積:1.5 km
- 氣候類型:四季分明
- 所屬國家:中國
村莊概況,衛生教育,勞務經濟,粗布紡織,地礦資源,地圖信息,
村莊概況
甄樓行政村位於黃淮流域平原河南省中東部,太康縣城東朱口鎮區北5公里處,南鄰孫莊村,靠北喬莊村,東進大宗村,西出周莊村。由曹莊村、劉堂村、甄樓村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1300多人,可耕土地1800餘畝,面積1.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作物主要以冬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盛產紅薯、棉花、辣椒、花生、芝麻等,農作物深加工業潛力巨大。歷來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孕育了村人勤儉、互助、友善、厚重、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觀。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小規模化加工工業蓬勃發展,村民養殖專業合作社逐漸興起,傳統養殖農戶得到壯大,以往富餘勞動力多以農閒外出謀生求財,而今志立家鄉新農村建設也依然大有作為。
衛生教育
甄樓國小 甄樓行政村衛生所設立於曹莊村,成立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有當時青年赤腳醫生曹志俊創辦,它的前身為甄樓大隊衛生室。主要滿足曹莊村、劉堂村、甄樓村等三個村村民民眾,基礎醫療保健、預防接種需求,診所雖為自收自支性質,醫者有大愛的精神,促使著鄉醫人有意承擔了公共衛生服務責任。在2003年抗拒非典SARS全國性爆發流行期間,作為村級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價值突顯。
甄樓國小坐落在曹莊村與甄樓村南北通道路邊,廣闊田野緊貼校園一旁,生機盎然。走進校園滿是陽光和鮮花,它為小孩子們增添著自信和快樂。校舍依靠村民出工集資建設,紅磚灰瓦,坐北朝南,盡顯北方農家住宅樣式,雖歷經翻新,教育教學硬體依然有待改善。學習環境條件的不足,沒使鄉村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降落半分;也沒給農家孩子們走向未來、走向社會、走向現代化的腳步阻擋一點。它卻成為引領轄區幾代人學習路上,打下良好行為素養的理想殿堂。
勞務經濟
我村的外出勞務發展起步較早,在改革開放80年代中後期,當時,就有一些不甘清貧落後的莊稼漢子,勇敢地邁出村莊,走進城市開始務工創業,他們“忙時在家種田,閒了出外打工”是為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付諸行動的開始。到90年代後期,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漸成氣候,通常是出去一個,帶走一群。出去時還是“學生”,回來就已是“先生”。從普通農民到身懷一技之長,從打工仔到小老闆,從為別人打工到自己創業,漫漫務工之路,用血淚和意志鋪就了一條致富路。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大多集中在勞動力技能要求較低,勞動強度相對較大的建築裝飾、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一線產業。
粗布紡織
母親納的千層底 紡棉織布在物質匱乏的農耕社會時期,是勞動人民普遍所掌握的生產技能,同時也是受村人非常尊重的謀生手工技藝。處在中原產棉地帶的曹莊村,粗布紡織從起初的為滿足家人穿戴,經逐步發展成了曹莊農家餬口謀生手藝,世代相傳興旺不息。那時,曹莊人家戶戶有紡車、織布機,男女老少均能嫻熟地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方圓十里八莊流傳“大宗的拍子(方言:一種麥草編制的鍋蓋),王集的饃、曹莊織布不用學”的順口溜里,可見當時曹莊紡織技藝在周邊集市的影響。
手工紡織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實踐的結晶,工藝極為複雜,從采棉到上機織布要經過扎花、紡線、打線、漿染、落線、經線、闖柕、吊機子、織布等大大小小數道工序,沒有長時間的實踐是無法掌握其中技巧的,一段棉布就是一段舊事農人們辛勤勞作的艱辛記述史。隨著時代的變遷,紡車、織布機這些古老的工具已淡出人們的視線,曹莊村織布手藝也正面臨繼承斷代問題,現今,若能在土布紡織文化層面做出創新發展,方能煥發這項歷經千年的傳統手藝的生命活力。
地礦資源
在2004年經鶴煤集團勘探鑽井,經過近8個月艱苦勘探,甄樓村28-2號井鑽探出煤,從而結束了周口市地下無礦藏的歷史。據鶴煤集團勘探認證,太康縣的煤層、煤層氣資源豐富,煤層厚度為4.7米,面積312平方公里,煤炭儲量約9.06億噸,煤層氣蘊藏在地下1000米~2000米的煤層中,總量達161億立方米。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做到不犧牲農業持續發展,科學、合理地決策未來的開發利用。
地圖信息
地址:周口市太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