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俊(近代女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世俊出生名門,幼承庭訓,聰敏伶俐,有詠絮之才。21歲與有“揚州小杜”之稱的杜召棠結為伉儷,舉案齊眉,閨房唱和,至老不衰。朱世俊為人自視甚重,不矯作,不矜持,不攀附,不乾求,不務虛名,不慕榮利,故使杜召棠慮淡物輕,一生不趨權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世俊
  • 出生地:揚州
  • 逝世日期:1960年
  • 代表作品:《元配朱夫人遺稿》
人物生平,人物詩作,

人物生平

1920年8月15日,朱世俊與教育家唐叔眉之妻各喜得一子,時隔10年,也就是1929年10月6日,又各喜得一女。唐杜兩家生子生女皆同日,一時傳為奇緣佳話。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寇侵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杜召棠攜帶二子先行離開揚州,乘海舟經廣東而後入川。當舟至福建時,杜召棠以詩代簡寄與和幼女留在揚州的夫人,痛訴離井背鄉,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詩云:“情天蒼蒼海茫茫,閩海舟中思斷腸。二十年前之今夕,同偕花燭倚紅妝。自從城陷牽衣走,不忍分離七月久。那知天地太無情,曉色朦朧各分手。迢迢萬里路途長,有夢難歸天一方。況值今宵明月夜,零零清露濕衣裳。”朱世俊展讀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誓欲追尋而去。親友以路遠多險再三勸阻,朱世俊不聽,毅然攜幼女從香港繞道海防,經雲貴再至陪都重慶,得與杜召棠及兩子相團聚。其時戎馬倥傯,烽火遍地,一個弱女子帶著幼女,不畏艱難險阻,萬里尋夫!
抗戰勝利後,朱世俊與杜召棠及子女一起回到離別8年之久的故鄉揚州。1949年初,又隨杜召棠與長子、幼女及大姑杜英旅居台灣,相夫教子,暇以吟詠自娛。1960年4月1日,不幸病逝,終年62歲。

人物詩作

朱世俊所作詩,現能見到的僅29題45首,由杜召棠親手抄存,名《元配朱夫人遺稿》。最早一首作於庚午年(1930),最後一首作於庚子年(1960)。縱觀全詩,不事雕琢,信口吟來,字裡行間,充滿一個“情”字。如《戲作,示外子》二首,其中一首寫道:“閒來獨步小庭中,入眼秋花分外紅。君似海棠儂似月,相隨形影傍簾櫳。”此詩猶如一幅仕女賞花圖,令人浮想聯翩。又如《己卯入蜀》,寫家鄉淪陷後,萬里尋夫,終於到大後方和家人團聚的歡樂情景:“尋夫萬里路途長,流寓他鄉勝故鄉。一片綺霞添晚景,千絲碧柳傍池塘。松盤泉石枝愈健,蘭滿庭除草亦香。多少閒情收拾起,且傾杯酒滌詩腸。”
《思親》四首之一寫道:“別離時節近中秋,又見春光上綺樓。幾度欲歸歸未得,思親夜夜夢揚州。”一個“夢”字寫盡避難他鄉,思念親人,魂牽故鄉之情。
《贈友唐夫人》雲:“一彎秋月掛樓頭,客里生涯莫浪愁。九死還能逃虎穴,歸帆有日到揚州。”這位唐夫人即與她生子生女皆同日的唐叔眉夫人,此時亦避難他鄉,她以詩相慰相勸,要她不要“浪愁”,堅信一定能打敗日寇,抗戰一定會勝利,終有一日會揚帆回到故鄉揚州的。
《寄容女》表現了偉大的母愛,讀之令人潸然淚下。詩云:“聞兒病險母心驚,欲探平安無力行。如坐針氈神恍惚,燈前倚枕到天明。”這首詩寫於她“棄世前三日”,當時女兒杜其容正住院開刀,她得知後首先想到的、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病中的女兒,以致“心驚”,繼而欲去“探望”,又“無力”而行,乃至“如坐針氈神恍惚”,“倚枕”燈前,一夜未睡,直到“天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