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功夫之辨

儒家關於本體與功夫之間的關係的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體功夫之辨
  • 定義:儒家關於本體與功夫之間的關係的討論
本體即本然狀態,從性善論來說,人的善性即是人的本然狀態,亦即本體,因此程朱的理、性,陸王的本心、心體都是本體。性善論者認為,道德修養的目的是復性亦即恢複本體,功夫就是為恢複本體依照一定方法、途徑進行的道德修養實踐。對於朱子學來說,本體是性、理,功夫是人所做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道德實踐,通過功夫認識、把握理或性,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本體、功夫有嚴格區別,是兩回事。但是王學不同意此種看法,他認為心即理,心即性,也就是說心是本體;同時它還認為,復性的功夫也是心的活動。因而對於王學來說,工夫即本體,本體即功夫,二者之間沒有原則區別,是一回事。
王學功夫本體為一的看法受到堅守朱學立場的人的批評。河東學派呂柟的弟子楊應詔認為,本體好比鏡子,功夫好比磨鏡的東西:“謂工(功)夫即本體,謂刮磨之物即鏡,可乎?……謂刮磨塵垢,還吾鏡之光明,則可;謂刮磨工夫即吾鏡之本體,則不可。何也?工夫有積累之漸,本體無積累之漸,工夫有純駁偏全不同,本體無偏全、無純駁也。”(《明儒學案·河東學案下》)
黃宗羲贊同王守仁的心學,所以他反對楊應詔的說法:“此言似是而非。夫鏡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故不可以刮磨之物即鏡。若工夫本體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歧而二之,則是有二心矣。”(同上)他認為如果認為功夫本體是兩回事,就會導致認為人有兩個心的錯誤。從朱子學的立場說,如果不把功夫本體分開,就會把形而上的性與形而下的心混為一談。歸根到底,關於功夫本體的爭論是與心性之辨聯繫在一起的。
當然,在黃宗羲看來,本體功夫雖然原則上是一回事,但仍然是有區別的。呂柟反對良知說,認為聖人教人總是因人而變化的,不會一律教人學良知。黃宗羲批評說:“夫因人變化者,言從入之工夫也。良知是言本體,本體無人不同,豈得而變化耶?非惟不知陽明,並不知聖人矣。”(同上)這就是說,良知是人人皆同的心之本體,人之本性,而功夫雖然也是心的一個方面,但它是悟入本體的路徑,是可以因人而異的。
由於王學的廣泛傳播及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它關於本體功夫關係的觀點部分地或字面上也被堅持朱子學說立場的儒者接受,如顧憲成便說:本體工夫原來合一。但他的意思主要指二者方向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