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彙纂

《本草彙纂》:斑蝥味辛氣寒有毒,破惡血惡毒,其性下走而不上, 專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且入胎則墮,其毒可知。外用蝕死肌,敷疥癬鼠瘺惡瘡,內治破石淋,拔瘰癧疔腫, 下猘犬毒、蠱毒、輕粉毒,取其以毒攻毒,然惟實者可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草彙纂
  • 屬於:藥學著作
  • 內容:三卷
  • 創作:清·屠道和撰於1863年。
簡介,詳細介紹,

簡介

藥學著作。三卷。清·屠道和撰於1863年。
本書根據藥性及功用將500餘種藥物分為平補、溫補、補火、滋水、溫腎、濕澀等31類,又續增二品(類)。附錄以日食菜物及臟腑主治藥品。本書參考多種本草文獻,加以融匯摘要,內容既系統全面,又比較精煉。
現存初刻本、光緒年間刻本及鉛印本等。

詳細介紹

清代 屠道和《本草彙纂》(1863年)的編纂,是綜合了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編纂的,全書共收藥560種,以藥物的藥性為分類依據,計分成31類,即1溫補、2平補、3補火、4滋水、5溫腎、6溫澀、7寒澀、8收斂、9鎮虛、10散寒、11驅風、12散濕、13散熱、14吐散、15溫散、16平散、17滲濕、18瀉濕、19瀉水、20降痰、21瀉熱、22瀉火、23下氣、24平瀉、25溫血、26涼血、27下血、28殺蟲、29發毒、30解毒、31毒物。 書中又以其自然屬性另分出1谷、2菜、3果、4禽獸、5鱗等五部。在另一卷中,則又仿古代通用藥之例,以病為綱,每綱之下列所用藥物,計依五臟六腑各臟器所受之病證包括1風、2寒、3暑、4濕、5燥、6火、7熱、8痰、9氣、10血、11積、12痛等,列200餘種病證,各證均列所用之藥物。因此,本書是一部多角度搜引,便於查找,取諸家之長,切合臨床實用的本草著作。 有學者認為:對傳統的藥效理論的研究在近代醫家中能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又十分重視以藥物功效分類研究中藥的,其中比較突出的首推屠道和《本草彙纂》。本書參考多種本草文獻,加以融匯摘要,內容既系統全面,又比較精煉。現存初刻本、光緒年間刻本及鉛印本等。
屠道和 ,清代醫家。字燮臣。湖北孝感縣人。業儒,後棄之習醫,於名家著、本草、脈學等造詣頗深。著《本草彙纂》三卷其分類索引系統精煉尤著(1851年)、《脈訣彙纂》二卷,《藥性主治》一卷、《分類主治》一卷、《普濟良方》四卷(其中《雜證良方》、《婦嬰良方》各二卷),合刊為《醫學六種》(186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