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話,是語言的變體,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還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所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例如<犯扯,犯貧,犯病,>之類的很多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話都是比較有特點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土話
- 別名:地方語言
綜述,遺產保護,意義,
綜述
一些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本土話”和“語言”的區別基本上是任意的,遭到其他很多語言學者反對,並提出種種不同的判斷標準,這些不同的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一般來說,所有的本土話實際上都可以被稱作或視作語言(相互之間關係親緣較近的語言可以互稱為對方的方言,而相互之間親緣關係遙遠,在形成和發展歷史上相關性較小的語言則不可互稱為對方的方言。)
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言之所以為“本土話”,通常是由於以下的原因:
缺少適當的書面語,語言未達到準確描述的程度;語言使用者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 同一民族(或國家)擁有多個語言系統。以下對語言學者幾種比較常用的“方言與語言比較”的判別方式進行討論,並進一步指出這些判準在實際套用上的困難。在一些情況之下,對於語言和方言的界定,已不僅是語言學層面上的問題了。
注意:所謂“本土話”和“語言”的區別基本上是任意的”,指的是,一種語言(口音),如濟寧話,可以稱其為一種本土話,同時也可以稱其為一種語言,而不可理解為,任何一種語言,可以稱作另一種語言的本土話,判定一種語言是否另一種語言的本土話,要從語系歸屬,語法,同源詞等多方面考量,同時兼顧一些政治等其他因素。
漢族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語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本土話俗稱漢語方言,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本土話雖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卻也有一種完整的系統。本土話都具有語音結構系統、辭彙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能夠滿足本地區社會交際的需要。同一個民族的各種本土話是這個民族的共同語,一般總是表現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特點。一般情況下,民族共同語總是在一個本土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本土話,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本土話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多數本土話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辭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國外學者認為,各地區的人互相不能通話,因此它們是很獨立的語言。根據本土話的特點,聯繫本土話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本土話進行劃分。
我國人口較多,比較複雜,所以講不通的本土話分區處理分析。
遺產保護
本土話是文化的活化石。因為本土話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時寫進課本,通過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本土話的學習和傳播,也未嘗不可。
民俗專家牛國棟先生則認為,推廣國語可能會對本土話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語言的形成和延續是幾百上千年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本土話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
著名學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錢曾怡教授極為肯定地認為,本土話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將幾億人口都統一到以國語作為語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國家大力推廣國語的目的也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本土話成為語言。
意義
1.本土話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話語,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2.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
3.普及國語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
4.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個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
5.國語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本土話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
6.某種程度上來說,本土話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本土話是一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