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

末伏

末伏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mò fú,指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陽光依然劇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末伏
  • 釋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 時段初伏中伏和末伏
  • 歷史時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釋義,相關信息,

釋義

1、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
2、通常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 也作終伏、三伏。
到末伏的第10天為止.

相關信息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這天是這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2010年.
“三伏”,據說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伏”是隱伏起來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裡最熱的時期。
那么,三伏的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它是按照我國古代的“乾支紀日”來確定的。每年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叫做“三伏”。“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與庚相隔是10天,初伏中伏的時間固定是10天。中伏到末伏的時間,由於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個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個庚日時,則中伏到末伏的時間間隔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個庚日時,則中伏到末伏的時間間隔為20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