朩

朩,拼音:pìn,注音:ㄆㄧㄣˋ,釋義:同“𣎳(pìn)”。剝取於麻莖的皮;一說剝取麻莖之皮。《玉篇·朩部》:“𣎳,《說文》曰:‘分莖皮也’,今作朩。”

朩,篆文象形字。篆文從屮,象枲莖;八象枲皮。兩旁者,其皮分離之象也。本義:剝取於麻莖的皮,即剝下的麻皮。說文》訓為:“分枲 (xǐ)莖皮也”,段註:分擘枲(麻)之莖皮也。

朩還是“木”字的變形,用於茶、雜等字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朩
  • 拼音:pìn
  • 注音:ㄆㄧㄣˋ
  • 部首:木
  • 結構:獨體結構
  • 總筆畫:4
  • 異體字:汖、𣎳
  • 筆順:一丨ノ丶
  • 造字法:合體象形
  • 詞性:名詞、動詞
  • 統一碼:U+6729
  • 五筆:SGHY
  • 倉頡:DC
  • 鄭碼:FAA
  • 四角碼:40900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字源解說,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字形解說,辨析,

基本解釋

拼音:pìn,注音:ㄆㄧㄣˋ
1.剝下的麻皮,其纖維可織夏布
《玉篇》第282頁《玉篇》第282頁
2.剝取麻莖之皮。

詳細解釋

拼音:pìn,注音:ㄆㄧㄣˋ
〈名詞〉
(1)合體象形字。“屮”象枲(麻)莖;“八”象枲(麻)皮,亦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形分居“屮”兩旁,字象麻皮被剝離於麻莖之形。本義:剝取於麻莖的皮,即剝下的麻皮
《訂正六書通》第282頁《訂正六書通》第282頁
(2)同本義,亦即古人所稱的
朩,麻片。 —— 《廣韻 · 震韻》
《說》解雲“分(xǐ)莖之皮”者,本謂所分枲莖之皮也。 —— 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 朩部》
(3)同“麻”,指麻這種植物。
一說此義為本義的引申義,所分莖之皮曰朩,因名其艸曰朩,“麻”行而“朩”廢。或以為“朩”為“麻”之古文,以朩重之為𣏟(pài),又以𣏟加廣為麻。而朩為古文,𣏟為籀文,麻為篆文
〈動詞〉
(4)剝取麻莖之皮。
朩,分枲莖皮也。 —— 《說文解字·朩部》
朩,分枲莖皮也,謂分擘枲莖之皮也。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朩部》
分枲莖皮者,謂剝取枲之莖皮也。 ——宋育仁《說文部首箋正·朩部》
(5)“木”字的變形。書法中,有時“木”字在一個字的底部,為書法上美觀,將撇捺收縮成為朩。如“茶”、“雜”。還有某些毛筆書法家字型的“秦”。
下端為“朩”的“秦”字下端為“朩”的“秦”字

字源解說

朩,同“𣎳(pìn)”,實際上是同一個字的兩種楷書寫法。前者見《玉篇》,後者由《說文》篆書字形隸變而來。朩,合體象形字。“屮”象枲(麻)莖;“八”象枲(麻)皮,亦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形分居“屮”兩旁,字象麻皮被剝離於麻莖之形。本義:剝取於麻莖的皮,即剝下的麻皮,其纖維可織夏布
《字源》 第651頁《字源》 第651頁
許慎說文解字·朩部》:“朩,分枲莖皮也。從屮、八,象枲之皮莖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朩部》:“朩,分枲莖皮也,謂分擘枲莖之皮也。從屮,象枲莖。八象枲皮,兩旁者,其皮分離之象也。此字與讀若輩之‘𣎵(bèi)’別。”
王筠曰:“八象皮,屮象莖。全體象形字,不可闌入會意,從屮八三字當刪。”
饒炯曰:“分枲(xǐ)莖之皮者,本謂所分枲莖之皮也。朩為艸皮,象其分皮之在以明之。”
馬敘倫曰:“倫謂下文‘𣏟’(⿰𣎳𣎳)訓‘(pā)之總名’,是即‘枲麻’之‘麻’本字。二朩為‘𣏟’(pài),若‘朩’為動詞,則合二動詞為一名詞也。而‘𣏟’下又曰象形,‘𣏟’之象麻形者安在,以是知‘朩’實與‘𣏟’一字。‘𣏟’為茂文,‘朩’則‘麻’之初文。蓋以朩是艸類,象朩造字,非宛如其形。”
《古文字詁林》 第4849頁《古文字詁林》 第4849頁
註:① 朩,《說文》訓作“分枲莖皮也”,按此訓,則“朩”為動詞。
注意:朩,不單用,只作偏旁。凡從朩取義的字皆與麻等義有關。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朩(𣎳)”作偏旁時,一般都寫作了“木”,“𣏟”除外。實際上,“朩”與“木”不同。例如“麻”、“枲”、“䢄(xǐ)”等,不能認為麻字從廣從林,枲字從木台聲。實際上,麻字從廣從𣏟,枲字從朩台聲。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朩·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唐韻》撫刃切《集韻》匹刃切,音汖(pìn)。《說文》分枲莖皮也。從八,象枲之莖皮也。《玉篇》𣎳,今作朩。《廣韻麻片也。○按《說文》朩自為部,今併入。
《集韻》《集韻》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卷七】【朩部】朩
分枲莖皮也。從屮,八象枲之皮莖也。凡朩之屬皆從朩。讀若髕。匹刃切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分枲莖皮也。分擘枲莖之皮也。從屮,象枲莖。八象枲皮。兩旁者,其皮分離之象也。此字與讀若輩之𣎵別。凡朩之屬皆從朩。讀若髕。匹刃切。十二部。

字形解說

書體解說圖片
甲骨文
右圖為“朩”的甲骨文寫法。中間像麻的莖葉,分居兩側的“八”像剝取於麻的皮。此當為象形法所造之字,而不是會意字。此字與“果”的造字思維方法如出一轍,“果”字中的“木”像樹木之形,田像樹上結的果實形,在木之上。“果”為象形字,指木實,即果子。同理可知“朩”字的造字法為象形法
甲骨文甲骨文

篆書
朩,篆文合體象形字。“屮”的上端“山”像麻的枝葉,下端的“丨”則像麻的莖;“八”像麻皮,亦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分居“屮”兩旁,字像麻皮被剝離於麻莖之形。朩,摹物畫象,當為象形字無疑。本義是從麻莖上剝取下來的麻皮。指剝下的麻皮,其纖維可織夏布。
《說文》篆文《說文》篆文

楷書1
朩,隸變後楷書多作“𣎳”,此後典籍大多因循此字形。如《康熙字典》、《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等。
楷體“𣎳”楷體“𣎳”

楷書2
朩,隸變後楷書“𣎳”的另一種楷書寫法。字見《玉篇》、《訂正六書通》第282頁。
楷書“朩”楷書“朩”

辨析

“𣎵”與“朩”
𣎵(bèi),《說文解字·𣎵部》曰:“𣎵,艸木盛𣎵𣎵然。象形,八聲。凡𣎵之屬皆從𣎵。讀若輩。”。“𣎵”字由於其字形與“朩”字的篆文字形極為接近,故而易與“朩”混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𣎵,艸木盛𣎵𣎵然。𣎵𣎵者,枝葉茂盛因風舒散之皃。《小雅》:‘萑葦淠淠。’毛曰:‘淠淠,眾皃。’淠淠者,𣎵𣎵之假借也。《小雅》:‘胡不旆旆。’毛曰:‘旆旆,旒垂皃。’旆旆者,亦𣎵𣎵之假借字,非繼旐之旆也,《魯頌》作‘伐伐’。按《玉篇》𣎵作巿(fú),引毛傳蔽巿小皃。玉裁謂:毛詩蔽巿字,恐是用蔽厀之巿字。經傳(fú)多作、作、可證也。象形,謂屮也。不曰從屮,而曰象形者,艸木方盛,不得雲從屮也。八聲,八為賔之入聲。”
𣎵字𣎵字
“汖”與“朩”
汖,“朩”的訛字,是由“朩”的篆文字形直接隸定而來。《字彙·水部》:“汖,分枲皮也。”,《字彙補·水部》:“汖,此為朩字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