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彩漆地戲道人面具

木雕彩漆地戲道人面具

地戲源於古代的軍儺,因軍事目的和征戰生活,逐漸演變成歌頌尚武精神的史詩性戲劇,與儺祭、儺戲格調完全不同。有人認為,地戲是明初洪武年間由南征軍和屯軍從長江中下游省區帶入貴州的軍儺活動。地戲面具種類較多。不戴頭盔而戴道冠,此為貴州安順地戲中的道人面具,一般作為反派營壘中的軍師或前來助戰的仙人出現在戲中。

概述,取材,分類,面具特點,面具雕刻,色澤色譜,

概述

取材

地戲所演出的劇目都取材於古代話本小說、歷史演義或民間傳說,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說唐》、《說岳》、《楊家將》等。因此地戲面具名稱十分複雜。如《三國演義》戲班子一般都有40—50枚面具。

分類

地戲面具大致分為帝王、武將、文官、道人、丑角、動物等類。

面具特點

地戲面具是貴州儺戲面具中數量最多、角色最多、雕刻及彩繪最為複雜的一種面具。

面具雕刻

地戲面具雕刻以淺浮雕和鏤空雕相結合,刻工注重簡練、明快,精細而又不繁瑣。造型以寫實為主,兼又誇張,面部雕刻簡潔明快,輪廓分明,個性特徵突出。

色澤色譜

面具的色澤裝飾,有貼金、刷銀、嵌小圓鏡等,再根據角色的特點在面部著色。面部色譜通常用對比較為強烈的原色為主調,然後再在其上勾畫各種紋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