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學術主張,主要著作,評價,
簡介
陳埴,字器之,學者稱“潛室先生”,韌師事於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後又拜朱熹為師。葉味道亦曾從師於朱熹。永嘉從朱子之學者,自二人始。二人對朱子之學十分敬服,又融合永嘉學派部分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後來,江淮制使趙善湘建明道書院,聘請陳埴為乾官兼山長,從學者日益興盛。時味道亦授徒講學。因形成自己的學派。
學術主張
木鐘學派“墨守師說”,以闡發程朱理學為主,同時也吸收其他學派一些思想,形成自己學派的特色。他們以“陰陽二氣之聚散”釋鬼神之理,認為“氣聚則始而生,氣散則終而死。聚而生者為人,散而死者為鬼。有聚則必有散,聚散本一理也”。認為“賢者之死而致生之,則其鬼神;不賢者之死而致死之,則其鬼不神”。指出“死而氣散者,其常也。若不得其死,鬱結不散者,其變也”。“其氣不散,為妖為厲”。強調“設為宗桃”,“教民親愛”,為暴死者立嗣以奉其後,“庶乎鬼有所知,而神始安寧矣”。
木鐘學派推崇義理之學,認為“記問之學雖博而有限,中窒故也;義理之學至約而無窮,申明故也”。尤重“心”“性”的探討,認為“心體昭融,其大無外,包具許多眾理,是之為性,性即理也。理有未窮,則心為有外,故盡心必本於窮理。蓋謂窮究許多眾理,則能極心體之昭融而無不盡。性與天只是一理”。認為“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但由於人們“票賦之不齊”,故又分為“義理之性”和“血氣之性”,“仁義理智者,義理之性也;知覺運動者,氣質之性也”。認為聖人具有“義理之性”,其心“渣滓淨盡,統體光明,具眾理而該萬用”。一般人眾則要通過持敬慎獨、向內修養的功夫,克服“氣質之性”,達到“開眼便見此理,更不持漸次安排”的填界。(《宋元學案》卷六十五《木鐘學案》)
主要著作
木鐘學派主要著作有:陳埴《木鐘集》、《禹貢辯》、《洪範解》,葉味道《四書說》、《大學講義》、《祭法宗廟廟享效社外傳》,車安行《樓冰集》,董楷《克齋集》,繆主一《無隱集》,胡一桂《古周禮補正》,胡長孺《石塘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