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貓眼蟾

木里貓眼蟾

本種與刺胸齒突蟾Scutiger mammatus (Gunther)相近。但本種雄蟾胸腺上黑刺粗大而稀疏,在10mm2內有刺10-26枚;趾蹼不發達,第四趾兩側之蹼僅達近端第一關節下瘤;肛周圍、股部及蹠部腹面有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里貓眼蟾
  • 外文名:MULIMAOYANCHAN
  • 國家保護級別:非保護動物
  • 紅皮書等級:瀕危(E)
基本信息,分類系統:,學名:,中文名:,中文拼音,分類等級:,概述,模式標本保存地,國家保護級別,CITES公約級別,IUCN紅色名錄等級,紅皮書等級,中國特有,異名信息,形態描述,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 - Amphibia:兩棲綱 - Anura:無尾目 - Anomocoela:變凹型亞目 - Megophryidae:角蟾科 - Leptobrachiinae:擬髭蟾亞科 -Scutiger:齒突蟾屬 -Aelurophryne:貓眼蟾亞屬

學名:

Aelurophryne muliensisFei, L., and C.-y. Ye .,1986

中文名:

木里貓眼蟾

中文拼音

MULIMAOYANCHAN

分類等級:

概述

模式標本保存地

CIB

國家保護級別

非保護動物

CITES公約級別

未列入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瀕危(E)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Scutiger (Aelurophryne) muliensis,Fei, L., C.-y. Ye, and S.-s. Li .,1989.
Scutiger muliensis,Fei, L., and C.-y. Ye .,1986

形態描述

本種與刺胸齒突蟾Scutiger mammatus (Gunther)相近。但本種雄蟾胸腺上黑刺粗大而稀疏,在10mm2內有刺10-26枚;趾蹼不發達,第四趾兩側之蹼僅達近端第一關節下瘤;肛周圍、股部及蹠部腹面有小疣。
體型肥碩,雄蟾體長68~80 mm,雌蟾體長 60~68 mm。頭較扁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瞳孔縱置;鼓膜、鼓環和耳柱骨均無; 上頜無齒,無犁骨齒。正常個體背部一般疣粒較小或不顯,少數個體疣粒成行; 整個腹面光滑或呈皺紋狀,腋腺遠小於胸腺,無股後腺。變異個體整個背腹面滿面大小瘰疣,腹面瘰疣扁平,有的呈龜裂狀,似老年人臉上的皺紋。前肢適中,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 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口角; 跖部底面多有小疣粒; 指、趾端圓,趾間蹼不發達,第四趾兩側蹼僅達近端第一關節下瘤。體背面暗橄欖褐色,有深色斑,兩眼間具棕黑色三角斑; 腹部黃灰色。變異個體背面為灰褐黑色; 腹面顏色比背面淺。雄性第一、二指婚刺大呈錐狀,胸部刺團一對,較小,刺粗大而稀疏,每10 mm內有刺約16枚; 無雄性線; 無聲囊。卵動物極棕色,植物極乳白色。第29~31期蝌蚪平均全長49 mm,頭體長 20 mm,尾長為頭體長的145%; 體尾灰褐色或灰棕色,尾鰭上無斑; 唇齒式多為Ⅰ:4+4/4+4:Ⅰ; 唇緣窄,口周圍具唇乳突,少數個體上唇中央缺乳突一個。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3 050~3 400 m高山區。成蟾白天多在植被豐富的平緩山溪及其附近,一般棲於溪內或溪邊石下或倒木下; 夜間在溪邊爬行,行動緩慢。5月中、下旬為繁殖盛期,個別可延遲到6月中旬。雌蟾產卵200粒左右,卵群黏附在石塊底面,呈團狀或圓環狀。解剖兩個雌蟾,輸卵管內待產卵直徑2.6~2.8 mm。蝌蚪多在大溪邊緩流處,棲於水底,白天多隱蔽在石下或在石隙間遊動。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很少。受脅等級: 瀕危EN。

分布

四川(木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