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是元代詞人張伯淳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主要描寫琵琶樂曲旋律的複雜變化、樂曲聲律的高雅;下片主要從聽者方面來描寫當時的氣氛感受,並進行景色渲染。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化用古詩句等手法,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慢 贈彈琵琶者
  • 作者:張伯淳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全金元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愛當壚年少,將雅調,寄幽情。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聲。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秦箏。
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想關塞風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木蘭花慢: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入“南呂宮”,雙調一百零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張伯淳此詞依宋人程垓體,下片首句七字連,無短韻字句。
⑵當壚:古時壘土為壚,安放酒瓮,賣酒者坐於壚邊稱“當壚”。有卓文君當壚故事後,此意象成為歌女等風塵女子指代辭。
⑶百喙:百鳥。喙,鳥嘴,引申為鳴聲。
⑷律呂:六律、六呂,合稱十二律,泛指音律聲調。
⑸秦箏,時弦樂器之一種。相傳秦時蒙恬改制,故稱。此處指北方樂調。
⑹落紅:落花。
⑺輕:輕寒。此句即乍暖乍寒天氣之意。
⑻渠:第三人稱,他,她。
⑼“關塞”句:指“陽關三疊”一類曲調。
⑽“潯陽”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詩意。
⑾軒窗:軒敞明朗的窗前。
⑿語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鄉,全稱“語兒溪”,又名“沙渚塘”,下入運河。春秋時為吳國駐軍處。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喜愛面對酒壚的少女,你用高雅的曲調,寄託著幽遠的感情。彈奏出春日裡百鳥和鳴,聚眾喧譁入夜沉寂,只有老鳳孤鳴。都來到四根琴弦上,在舊譜和新聲里,包容的意味無盡無窮。彈奏出天籟般自然的音律,眼下聽熟的蓁箏樂聲也一掃而空。
樂聲周遭,紅英悄然墜落,天氣剛剛轉暖,為了它洗耳恭聽。聯想起關塞的寒風,潯陽的月色,好像沉醉於樂聲卻還清醒,偏愛這靜謚的軒窗,直到一曲終了,曲中的寄託オ轉向分明。牢記我們今朝相見是在何處——語溪這裡一陣短雨剛剛放晴。

創作背景

此詞或寫於元初。張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結不易輕去。早年即由科舉仕進的閱歷,使他在南宋敗亡後深深懷抱一種被棄無靠的漂泊感。儘管他在宋亡後不到十年出任元朝杭州儒學教授之職,心態卻不易很快平衡。這首詞即屬曲傳此種心態之作。根據詞意,此詞當作於作者未仕之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以樂澆心中塊壘。因為是“贈詞”,所以通篇可用第二人稱對話來解讀。上闋側重描寫琵琶演奏。起首三句“愛當壚年少,將雅調,寄幽情”,開門見山。特別喜愛面對酒壚彈奏琵琶的少女(少年)用高雅的曲調寄送著幽遠的情思。四到六句“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描摹演奏。李商隱詩有“雛鳳聲比老鳳清”句,此處借為讚美琵琶聲清妙。上闋七到九句“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欣賞演奏。所有這一切都在四根琴弦上表現,在舊譜和新聲里,包容無盡無窮的意味。結末兩句“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蓁箏”,盛讚演奏。這天籟般自然的音律,使眼下人們欣賞的流行的蓁箏樂聲也一掃而空。
下闋側重描寫聽者感受。起首三句“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轉寫聽者。樂聲充溢周邊,紅色花瓣感動得悄然墜落,天氣剛剛轉暖,都為它洗耳恭聽。四到六句“想關塞風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寫聽者感受。樂聲讓人聯想起關塞的寒風,潯陽的月色,好像沉醉於樂聲里又好像清醒。七到九句“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聽者領悟:偏愛這靜謐軒窗以供傾聽,聽到一曲終了,曲中的寄託才轉向分明。結末兩句“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相見贈言。請牢記今朝相見是在語溪,這裡下過一陣短雨,天氣剛剛放睛。
此詞當有寄託。詞人把自己的寄託寓於琵琶樂曲和琵琶女的彈奏之中。“到曲終、懷抱轉分明”,詞人聽取琵琶演奏,到樂曲終了才透徹明了琵琶樂曲的弦外寄託。明了琵琶女的確有“舊譜與新聲”的“懷抱”,她彈奏的“關塞風寒,潯陽月色”有著時世的關切與寄託。昭君“去國”出塞,潯陽江頭更“青衫”“商婦”同淪落天涯。詞人從琵琶彈奏中覓得知音,如同借酒澆愁,獲得“似醉還醒”的片刻欣慰。曲調傳情,悠然心會,一澆亡國落寞的積鬱塊壘。

名家點評

中國詩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嚴迪昌《金元明清詞精選》:讀此詞,又能感覺到元初詞人本非不能承續南宋中晚期姜夔、張炎以及吳文英的風格,他們開始漸變為粗放,情致頹唐,詞筆疏野以致草率,大抵是心態失重後所導致。幽情細寫已無氛圍和心境,不要說“小舫攜歌,晚花行樂”瀟酒雅興略無,那種滿耳“羌笛”、“番鼓”的聲響已夠他們刺激得心煩意亂的。這首詞表現的視琵琶手為知音,毫無通常寫“當壚”女的雅冶、纖佻味,很有點白樂天潯陽江頭的情韻,但意理則已全然不同了。

作者簡介

張伯淳(1242—1302),字師道,號養蒙先生,嘉興崇德(今浙江桐鄉)人。宋末應童子科,中選,不久又舉進士,仕太學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以薦授杭州路儒學教授,遷浙東道按察司知事。擢福建廉訪司知事。至元末元世祖召見,詢問冗官、風憲等當時重大議題,所對稱旨。本擬重用,但張伯淳固辭,遂授翰林直學士。大德五年(1301)扈從上都,大德七年卒。諡文穆。張伯淳與趙孟頫、鄧文原交往密切,與程鉅夫、鮮于樞亦為文友,是元代前期有影響的江南文士。所著《養蒙集》十卷,是後人訪求遺文編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