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作答詞。上片先表達了對友人的難捨難分之情,後用詼諧語氣調侃友人,安慰對方;下片主要描寫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友人的贈行詞相呼應。全詞表現了詞人的摯愛之情,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令⑴·次馬中玉韻⑵
知君仙骨無寒暑⑶。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⑷。
落花已逐迴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⑸,不見鶯啼花落處。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木蘭花令: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馬中玉:名鹼,山東茌平人。《蘇軾詩集》卷三十三《次前韻答馬忠玉》查注引《鹹淳臨安志》:“元祜五年八月,宣德郎馬城自提點淮南西路刑獄,改兩浙路提刑。”合注云:“紹聖三年知湖州,累知荊州,坐與黃庭堅善,置海州。”
⑶仙骨:這裡指馬中玉。《注坡詞》云:“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熱。”無寒暑:不計年歲。
⑷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淚。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
⑸塘西:指錢塘西。
白話譯文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於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迴風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後,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創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頭云:“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下文,詞人對馬中玉於己的難捨難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將別語惱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將”二字,用語極其巧妙,詞人明知馬中玉對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會流淚哭泣,卻故意用詼諧語氣調侃友人。是詞人為打破與馬中玉分手時的難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別的話語來挑逗對方使他落了淚。這就是說,詞人把勾起友人拋灑惜別眼淚的罪責,歸在自己身上了。其實,詞人行為的實質,正是用詼諧之語去安慰對方,是故意把分手時滾涌眼淚的情感淡化下來,從此可以看到詞人對友人的摯愛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誠。
下片“落花已逐迴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則著重轉向了對自己內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說它的凋落花瓣已經被迴風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那花枝上的春鶯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頭上啾啾哀鳴,正在傾訴著內心的煩惱——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發人深思。末二句則痛書別去:“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敘,又寄託感發;意內言外,而迴蕩反覆。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感受。
名家點評
南宋文學家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白樂天《長恨歌》云:‘‘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云:“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校上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黃金手,不能為此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枯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蘇軾自幼奮厲有天下志,入仕之後,主張改革弊政。因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先後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舊黨執政,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同意完全廢除新法,與執政者發生分歧,自請出知杭州、潁州等地。新黨再度執政,被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政治上極不得意,然而在文學藝術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詩、詞和散文方面,都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詩、文、詞集與《仇池筆記》、《志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