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在固有文化基礎上,吸收中醫藥的理論,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簡稱朝醫學或朝醫。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族醫學
- 起源:中國傳統醫學
- 理論基礎:四象陰陽論
形成與發展,理論與實踐,同物異用,醫學專家,全炳烈,崔松男,張文宣,醫學醫籍,參考資料,相關條目,
形成與發展
朝醫學的歷史大致分為三個時期:1865年前後~1920年為形成時期。在 李朝封建統治下的朝鮮人,大批移居中國延邊。當時延邊的醫藥衛生事業極為薄弱,據《吉林匯征》記載,延邊地區偏僻,精於方伎者甚少,在集鎮做醫業兼設藥局者,大都是外來者,其數量亦不多。鄉間還有不少滿族的巫醫——薩滿,巫醫除跳大神外,也有以草藥雜方、偏方醫治疾病的。1905年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中國內地和朝鮮各地也遷徙來一些醫生和藥商,也有青年開始學醫。當時從朝鮮傳到延邊的東醫醫書有《東醫寶鑑》、《東醫壽世保元》、《醫方活套》等,學醫者多從《醫方活套》開始。1920~1945年為普及提高階段。朝鮮遭到日本侵略後,移民至延吉的情況更為普遍,隨著人口的增加,醫生隊伍也壯大了。1922年延吉制定了《取締醫生暫行規則》,實行了對行醫者的考試執照制度。1923年起,延吉、和龍、敦化等縣相繼成立醫學研究會。1938年成立漢醫講習會。以後各縣相繼成立漢醫協會。至1953年統計,延邊境內從事民族醫藥工作者達720餘人。從1945年開始民族醫藥受到重視 ,民族醫隊伍迅速發展。
理論與實踐
朝醫學是有獨特理論和豐富臨證經驗的醫學。其理論基礎是四象醫學 ,所謂四象,是朝鮮醫學家李濟馬根據《靈樞·通天》五態人論提出的,他取其太少陰陽,舍其陰陽和平人,將人分為四象人,創立了四象整體觀、陰陽論、四行論、臟腑論、病理學、臨床學、預防學等,稱為四象醫學。
四象整體觀認為自然、環境、社會與人類是矛盾統一的整體。《東醫壽世保元》中指出:“天機有四:一曰地方,二曰人倫,三曰世會,四曰天時。”朝醫學還認為人的有機體是完整的整體,“五臟之心,中央之太極也,五臟之肺脾肝腎四維之象也”。
四象陰陽論是朝醫學的理論基礎。《東醫壽世保元》中指出:“太少陰陽髒局短長,陰陽之變化也。”四象醫學就是根據這一髒局短長的陰陽變化,把人分為太少陰陽人,認為只有正確的辨象陰陽,才能抓住體質的本質。
四象四行論是四象醫學又一大特徵。它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資生、相互助長、相互制約的關係,這些關係都按著一定規律進行運動。這個規律就是四行規律。四行比中醫的五行少土行,它把自然界事物和人體的不同性能、作用和形態等統歸於四行之內,按四行規律變化。
四象臟腑論以心為中央,其他四髒為四維之四象,又將腑劃為四腑, 營衛物分為四營衛物,其他組織器官分屬四髒,稱為黨馬,把內臟所在部位劃分為四焦。
四象病理學將各種內外病因分為四浮(風寒暑濕)、四情(喜怒哀樂)、四心(怯心、懼心、不安定心、急迫之心)、四邪惡(驕奢、懶怠、偏急、貪慾)、四毒(酒色毒蟲)、四傷(飲食傷、勞役傷、打撲傷、蟲獸傷)和癘氣等。四象病理學強調人體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發病機制,所患病症也各不相同,歸納起來有五種,即陰陽盛衰說、寒熱多寡說、臟器大小說、情志過不及說和六經病症局限說等。
四象診斷學先辨象後辨證,是朝醫學在診斷上的獨到之處。辨象要先通過四象人辨象綱要,綜合分析出病人太少陰陽之象,通過辨象可推斷出病人內部狀態、心理狀態、吉症和重危症等,辨象後再通過望聞問切,參照辨象作出診斷。
四象藥物方劑學認為“藥乃局限於人”,是四象醫學所獨有的藥性觀。朝醫學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發現有機體對藥物的選擇性問題:某些藥物對某些人的疾病有治療和預防 作用,而對另一些人卻不僅不起治療作用,反而出現嚴重的副反應,即藥物的“不符合現象”。這是由於四象人陰陽分布、氣質特點、體質不同而產生的特殊現象,四象藥物學創立了藥物歸象、按象要藥、辨象施治、隨證加減的獨特用藥規律,闡明了藥物的異象反應原理,把藥物分為太少陰陽四象要藥,不可混用。方劑同藥物一樣,也有四象人不同的方劑,分為古方、新定方(李氏)和經驗方(後世醫家)三類。
四象預防學認為:“救病千萬,以兩言決之曰:莫如預防二字。”四象預防醫學要求根據四象人的精神心理狀況,分別進行精神調攝,另外它還強調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同物異用
朝鮮醫學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與中醫用法不同的中藥。這些藥物與中藥
完全相同,而朝醫在反覆的用藥過程中,卻發現了大量與中藥不同的作用現象,與傳統中藥用法不同,這種現象,就是同物意異用現象。所謂同物異用現象,不是否定中藥的傳統用藥習慣,而是原功效的新補充。下面舉幾個例子可以直觀的發現:
·熊膽:祛風、活血化瘀(實驗證明:單用熊膽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謂眾藥之最)。
·蜈蚣:壯陽。
·野豬膽、狗膽:活血化瘀。
·刺蝟膽:祛風。
·海帶(昆布):破瘀生新。
·靈砂:通血脈,化痰。
·蕨菜:通乳。
·蜂蜜:活血祛瘀。
醫學專家
全炳烈
男,朝鮮族。1936 年12月10日出生。副主任中醫師(積稱評審時無朝醫系列 )。曾任延邊中醫醫院院長,吉林省中醫學會理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從醫35年中,堅持用朝鮮民族醫學理論指導臨床,以擅長治療內科疑難病症而聞名。他的朝醫學術思想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在整理朝鮮民族醫學理論體系、創編《朝醫學》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編撰的《四象醫學疑難詞句解釋》對學習朝醫古籍有較大的幫助;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過多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曾被聘為《吉林省藥品標準(1977)》編委,負責朝藥方劑的編審工作;被聘為《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朝醫學分卷》編委並負責方劑學部分的編審及組織工作;現擔任延邊朝鮮民族醫學研究會副會長,主持過“國際四象醫學學術會議”,是國內外具有較高聲望的朝鮮民族醫學專家。鑒於多年來他對傳統醫學的發展貢獻較大,各級政府曾先後授予他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獎、吉林省衛生系統文明工作者、優秀院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先進工作者、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國朝鮮族當代人物辭典》之中,成為當代中國朝鮮民族名人之一員。
崔松男
男,朝鮮族。1940年8月出生。副主任中藥師(職稱評聘時無朝藥系列)。曾任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醫藥公司中藥科科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衛生局藥政科科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現任延邊朝鮮民族醫學研究會副會長、延邊中醫學會副理事長、延邊藥學會學務理事、全國民族民間醫藥研究委員、吉林省中醫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自1961年延邊中醫中藥學校畢業,1962年入瀋陽醫學院學習2年後,從事30多年的中(朝)藥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中(朝)藥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尤其是在朝藥藥用植物分類、資源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曾多次參加國家、省、部、級主持的藥物分類和品種標準制定工作。他曾先後主持了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和著作編寫工作,擔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朝醫學分卷》副主編,並編審藥物學部分等,主編《朝藥志》,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和《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的有關條目。主釋《中國朝鮮族古醫籍“增補辯證方藥合編”》並獲吉林省中醫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曾榮獲第二屆國際傳統醫學大會“民族醫藥之星”稱號。
張文宣
男,朝鮮族。 1931年10月出生。副主任醫師。曾任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衛生局醫政科科長、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所長、兼書記等職。是延邊民族醫藥研究所創始人之一。在長期的醫療管理工作中,他堅持深入朝鮮民族集居區,調查研究朝鮮民族從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概況,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以充分的歷史事實證實了延邊朝鮮民族醫藥的存在、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總結和進一步挖掘、整理朝鮮民族醫藥的構想。1980年,他親自組織籌備成立了延邊朝鮮民族醫藥整理小組,並任組長。在一無房屋、二無設備、三無人員的情況下,克服了重重困難,邊建設邊開展研究工作,歷經四年的艱苦創業,建立了延邊民族醫藥研究所。並深入民間尋找朝鮮民族醫藥保健資料,收集24套174冊朝鮮民族醫藥古籍,各種手抄本47冊,和朝鮮族民間單方、驗方,秘方1000多個。在此基礎上,於1985年組織編撰出版了《朝醫學》,為朝鮮民族醫藥學通過國家級誰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撰寫的《中國朝鮮民族四象醫學學說整理研究》獲國家中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漿。《古代中朝醫藥交流史料的研究》榮獲吉林省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朝鮮族民族醫學發展史研究》獲吉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醫學醫籍
《鄉藥集成方》
是境外朝鮮 《鄉藥集成方》
醫學家俞孝通、盧重禮、朴允德合著。此書萃集了朝鮮和中國著名醫著之精華,更
主要的是引用了大量朝鮮傳統醫著,具有明顯的朝鮮醫藥傳統的特色。共85卷,記載有959病證,10706個方劑,1471條針灸法,鄉藥本草和炮製法等。於1433年刻字刊行,於1984年朝鮮科學百科全書出版社釋文出版。本書是朝鮮民族醫學第一部較完整地反映民族醫學特色的巨著,可謂朝鮮民族傳統醫學奠基醫著,對朝鮮醫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醫方類聚》
是境外朝鮮醫學家金禮榮、柳誠源、閔普和、金汶、辛顧康、李芮、金守溫,金循義、崔閏、金有智等歷時三年合著。於1455年完成。由於此書卷帙浩繁,直到1477年始用活字排版刊出。共266卷,內容包括各科理論及證治95門,先論後方,都註明出處,按引用書籍年代順序排列,收方5萬多條,約950萬字,博引中朝古代醫籍153種,兼收傳記、雜說及道藏佛書等有關醫藥內容,堪稱15世紀醫方之大成,對朝鮮民族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引用醫籍中保存了40餘種已佚的中醫典籍,對醫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東醫寶鑑》
是境外朝 《東醫寶鑑》
鮮醫學家許浚所著。最初,他於1596年奉宣祖之命,同儒醫鄭醋,太醫楊禮壽、金禮澤、李命源、鄭禮男等組成編纂局編寫,但因戰事中斷,後於1596年由許浚單獨編纂,於1610年完成,1613年刻版刊行。共25卷,25冊,分內景篇、外形篇、雜病篇、湯液篇、針灸篇五大部分,選方豐富實用,每方均注出處,並收錄民間單方,參考中醫藥書83種,朝鮮醫書3種,是朝鮮最佳綜合性傳統醫學醫籍。該書明末清初傳入,乾隆丙戌年(1766)由順德人左翰文在廣東刻版,嘉慶丙辰年(1796)又在江寧重刻,於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朝鮮重刊本影印發行 。該書在朝鮮和中國醫學的發展中有積極的影響。
《東醫壽世保元》
是境外朝鮮四象醫學家李濟馬著。他在棄宮學文中,因身病求醫,療效不佳,便閱讀古今醫書,研究醫學,樹立了四象醫學論,為證實學說,巡迴全國,接診萬人,於1894年完成了《東醫壽世保元》草稿,1901年由門徒們整理遺稿方刊行於世。共4卷,625條。內容包括性命論、四端論、擴充論、臟腑論等基礎理論和醫源論等臨床病理、診斷和方藥,收載了經驗方86個、新定方87個。本著從人的體格和氣質把人的體質分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人,較完整地提示了相應的診療方法,是一部醫學史上劃時代的舉世無雙的新學說,對的朝鮮民族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醫門寶鑑》
是朝鮮尚州地方醫生周命新於1724年撰寫,後由李王朝高宗御醫李命錫於1918年校訂後交由漢城市匯東書館出版發行。合書8卷1冊,內容設124門病症,先論病源、病因,而後載入1361條治療法和藥方。
《濟眾新編》
是朝鮮李王朝正祖王的首醫康命吉於1799年遵王命以《東醫寶鑑》為蘭本,刪煩就簡其內容,摘錄其要點,增補養老篇和藥性歌,編纂8卷7冊。本書可謂《東醫寶鑑》的通俗普及本。本書在卷一里設風寒暑濕燥火八大門載入90個病症和 281條治療方劑;在卷二里設內傷、虛勞、身形、精、氣、神、血、夢、聲音、語言、津液、痰飲等門,載入66個病症和178個方劑;在卷四里設頭、頸項、背、胸、乳、腹、臍、腰、脅、皮、手足、毛髮、前陰、後陰等門載入70餘種病症和275條方劑;在卷五里設積聚、浮腫、消渴、黃疸、瘟疫、邪崇、痛疽、諸瘡、諸傷、中毒等門載入70餘種雜病、外科病症和195條方劑;在卷六里設婦人科載入50餘種婦人病症和140條方劑;在卷七里設小兒科、養老篇。載入40種小兒病症和140條小兒方劑;在後附增補養老篇載入21種保健粥方;在卷八里載入了386種藥物的鄉藥名和藥性歌。
參考資料
1.《許任針灸經驗方》
許浚時期太醫許任,公元1640年左右寫的,經系統整理針灸經驗的一部書籍,近代經朝鮮族文字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在平壤出版過,《針灸經驗方》和《李退溪四端七情論》的理論在《東醫壽世保元》中略得其影,手法獨特,甚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