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內166人文文庫·外國詩歌(套裝共5冊)》內容簡介:“朝內166人文文庫·外國詩歌”收錄了抒情詩人雪萊的浩蕩詩篇,現代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的扛鼎之作“惡之花”,東方詩哲泰戈爾的不朽名篇,“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的經典詩歌,以及德意志天才詩人海涅的傳世詩行。查良錚、錢春綺、鄭振鐸、魏荒弩、馮至等名家翻譯。精裝,藍色切口,輕型紙袖珍開本,並贈送精美透明禮盒。
基本介紹
- 書名:朝內166人文文庫·外國詩歌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1005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雪萊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bkbkr2770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朝內166人文文庫·外國詩歌(套裝共5冊)》編輯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強勢推出,朝內166人文文庫,薈萃外國中短篇小說、外國詩歌精華。名著名譯,傳世之文學經典;裝幀精美,收藏饋贈之佳品!成套購買,更有精美透明禮盒相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雪萊 (法國)波德萊爾 (印度)泰戈爾 (俄羅斯)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等 譯者:查良錚 錢春綺 鄭振鐸 魏荒弩 等
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劇本、譯著;主要詩作有《致雲雀》、《自由頌》、《解放的普羅米修斯》等。他作為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以美好的幻想和飽滿的激情抨擊黑暗,以豐富的想像、和諧的音韻、美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創造了詩歌的伊甸園。
波德萊爾(1821-1867),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除代表作《惡之花》外,還著有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和《人為的天堂》。他的文學和美術評論集《美學管窺》和《浪漫主義藝術》在法國的文藝評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還翻譯了美國作家愛倫·坡的《怪異故事集》和《怪異故事續集》。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思想家,教育家。1911年出版英文版《吉檀迦利》,並藉此與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戈拉》等。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最偉大的詩人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始創人。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德國著名詩人。代表作有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劇本、譯著;主要詩作有《致雲雀》、《自由頌》、《解放的普羅米修斯》等。他作為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以美好的幻想和飽滿的激情抨擊黑暗,以豐富的想像、和諧的音韻、美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創造了詩歌的伊甸園。
波德萊爾(1821-1867),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除代表作《惡之花》外,還著有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和《人為的天堂》。他的文學和美術評論集《美學管窺》和《浪漫主義藝術》在法國的文藝評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還翻譯了美國作家愛倫·坡的《怪異故事集》和《怪異故事續集》。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思想家,教育家。1911年出版英文版《吉檀迦利》,並藉此與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戈拉》等。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最偉大的詩人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始創人。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德國著名詩人。代表作有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圖書目錄
雪萊詩選
惡之花
新月集·飛鳥集
普希金詩選
海涅詩選
惡之花
新月集·飛鳥集
普希金詩選
海涅詩選
序言
前言
英國十九世紀詩壇上的兩顆巨星——雪萊和拜倫,是我國讀者久已熟悉的了。在抒情詩的領域裡,雪萊一直被公認是英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之一。優美而蓬勃的幻想、精力充沛的現實刻繪、浪漫的感情、自然而渾圓的藝術、音樂及形象的美——這成為詩人所寫的抒情詩篇的特點。
《西風頌》可以說是這類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它將永遠是世界詩歌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以西風為中心,準確而有力地描繪了一系列自然現象,寫出了樹葉、流雲、海洋等如何在西風的影響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卻以此象徵了當時整個的現實:“枯死的落葉”豈不正是英國的反動勢力?它們是“黃的、黑的、灰的,紅得像患肺癆,啊,重染疫癘的一群”,它們雖然看來人多勢眾,但“有翼的種子”——亦即不脛而走的革命思想——卻暗藏在地下,只等春雷(春天的喇叭)一響,就會將它的色與香充滿人間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是因為那“破壞者兼保護者”的宇宙精神(用我們的詞語,應該說是歷史規律)主宰著一切,使舊的事物必須讓位於新的,而西風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詩中還說:在南國,雖然天氣較暖,但地中海也能夢見古老的世界在波影里抖顫,因為西風總歸是要來的。因此,詩人請求西風把他振奮起來,使他發出革命的歌唱:
請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讓它像枯葉一樣促成新的生命!
《給雲雀》、《雲》、《阿波羅禮讚》以及一些短歌及愛情詩等都是傑出的作品。它們表現了生的喜悅、創造的喜悅、愛情的喜悅。小小的雲雀象徵著與宇宙的創造力合一的詩人;這表示詩人既能歌頌有破壞力的“西風”,也能全心嚮往於歡樂的精靈“雲雀”。在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雪萊對自然及愛情的描寫的特點。雪萊喜歡描寫自然,愛把自然景物擬人化,或精靈化(如西風、雲雀),這是和他的哲學觀點(泛神論)有機地結合著的。無論是談到自由、愛情、歡樂或悲傷,無論是談到什麼哲學思想,他總是愛從自然景物說起,因為在他看來,宇宙間的一切原是互通的。他把自然描寫得符合於他的思想和解釋,但同時,他的自然刻繪也極富於科學精神,富於現實主義特徵,在觀察的精確上甚至是驚人的。《雲》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首詩把雲、雨、雷電、海洋和天空等自然過程寫得極為精細,同時也指出了宇宙有不斷地變化和自我蘇生的能力。詩人把深刻的思想和精確的物象同時羅致起來,使它們相互深入地滲透和發展,從而構成了一篇傑作。有的批評家指出:在《西風頌》第三章,連那描寫海底樹林在洋流變化之前先自動萎縮的現象,也是真實的,因此他們就猜測詩人何以有機會觀察到這一種自然現象。當然,如果我們想到詩人曾經多么喜愛自然科學、多么充滿著求真的精神的話,這一點就不足為奇了。
愛情詩在雪萊的抒情作品中占有相當的數量;大都帶有自傳性質。總的說來,雪萊對愛情的看法充滿了求解放的精神。從他的那首短詩《愛的哲學》就可以看出來,詩人認為兩性愛不過是瀰漫在宇宙中的愛情的一部分,是自然間的崇高精神的一種體現。男女的愛情應該擴展為人類的愛。在《給——》一詩中,他把戀人的愛情作了一個比喻說:“這有如飛蛾嚮往星天,暗夜想擁抱天明,怎能不讓悲慘的塵寰對遙遠事物傾心?”由此可見,愛情和革命的憧憬(人類的愛)是互通的。愛情不該是自私的、純肉慾的、占有的,它越是與別人共享,越是豐富了自身。
另一方面,雪萊也並不完全主張柏拉圖主義的(純精神的)愛情,像一般人所易於誤解的那樣。在他的詩作中所表現的愛情實則是人的最高貴而熱熾的感情之一,既沒有失去其情慾的一面,也隨時能升華並容納更多的精神素質。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愛情既被貶到純私有和肉慾的狀態,因此詩人才著重談到它更高貴的、精神的一面,這不是很自然的嗎?再反過來看,如果詩人只講精神之愛,他的愛情詩是絕不會那么熱情動人的。
總括來說,從雪萊的全部抒情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真正樂觀的思想家,因為雪萊相信:醜惡的現實是轉瞬即逝的;真、美、善將永遠存在;人可以不斷提高和改善自己,人的智慧和宇宙的意志和諧一致,世界的黃金時代必將到來。如果說,拜倫的詩在很大程度上充滿了宇宙的悲哀,雪萊的詩卻充滿了宇宙的歡樂。即使在有些詩中,憂鬱的情緒暫時主宰了他,但他相信宇宙的動力勝過少數人所造成的悲傷與不幸,世界終會轉向光明,轉向愛與美的精神。
雪萊的抒情詩也給我們刻繪了一個崇高的人的形象;在生活中,詩人確也是一個最可愛、最無私而勤勞的人。雪萊具有平民的風度,他的生活的簡樸,他的捨己為人,待人厚、待己苛,都是為他的少數友人所熟知的。他經常好學不倦,對希臘哲學和當代論著都有深湛的研究。他是個嚴肅的社會思想家,而更難得的是,他力求言行的一致。
雪萊在世時,他的詩名遠不及拜倫。他的每篇作品發表後,所受到的不是冷冰凍的漠視,就是評論家的詬辱。一八二一年四月一日的《文學報》論到他的傑作詩劇《沈西》說:“在我們這時代,由文化墮落和政治無神論所造成的醜惡現象,可以說無過於這一悲劇的了……它仿佛是由惡魔寫出來取悅地獄中的魔鬼似的。”《阿拉斯特》發表後,一年內無人理會,繼則受到的詆毀是“瘋狂”、“語無倫次”、“一片病囈”。像《西風頌》《雲》《給雲雀》這些抒情詩中的珠玉,儘管發表了,卻沒有人注意,在雪萊生前只有一個評論家對《西風頌》和《給雲雀》講過幾句讚譽的話。《雲》則被認為是“比糟粕更壞的胡言亂語”的“典範”。《阿童尼》所得到的評語是更惡劣的。還是在《文學報》(1821年12月7日)上,一個評論家寫道:“這篇詩是鄙陋的;它不過集合了一堆浮誇的詞句,毫無層次、和諧、意義;只能算學童作業簿上的糟粕罷了……所幸的是,這篇惡劣而極端無聊的東西不可能在英國有什麼市場。”
雪萊是一個堅強的詩人,能長期對這一連串的冷漠和攻擊無動於衷。不過,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這種殘酷的處境起了作用。他有些心情灰懶,這使得他很少執筆了;儘管有一些腹稿和寫作計畫,但不是沒有寫完,就是完全沒有寫。只有當情況特別使他激動時(如濟慈的死和希臘革命),他才能將較長的詩一氣呵成。同時,他對自己的生命表現了異常的漠視,因此才有泛舟溺死的事件的發生。這不能不說是他遭受打擊的影響。因此,我們今天更該如何珍視詩人所留下的這份遺產!譯者能力有限,這一份譯介只能算是初步工作,希望讀者和專家多多指正。
查良錚
附記:本書所根據的原文是T.霍金遜編訂的《雪萊詩集》(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edited by Thomas Hutchi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2)。
英國十九世紀詩壇上的兩顆巨星——雪萊和拜倫,是我國讀者久已熟悉的了。在抒情詩的領域裡,雪萊一直被公認是英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之一。優美而蓬勃的幻想、精力充沛的現實刻繪、浪漫的感情、自然而渾圓的藝術、音樂及形象的美——這成為詩人所寫的抒情詩篇的特點。
《西風頌》可以說是這類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它將永遠是世界詩歌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以西風為中心,準確而有力地描繪了一系列自然現象,寫出了樹葉、流雲、海洋等如何在西風的影響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卻以此象徵了當時整個的現實:“枯死的落葉”豈不正是英國的反動勢力?它們是“黃的、黑的、灰的,紅得像患肺癆,啊,重染疫癘的一群”,它們雖然看來人多勢眾,但“有翼的種子”——亦即不脛而走的革命思想——卻暗藏在地下,只等春雷(春天的喇叭)一響,就會將它的色與香充滿人間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是因為那“破壞者兼保護者”的宇宙精神(用我們的詞語,應該說是歷史規律)主宰著一切,使舊的事物必須讓位於新的,而西風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詩中還說:在南國,雖然天氣較暖,但地中海也能夢見古老的世界在波影里抖顫,因為西風總歸是要來的。因此,詩人請求西風把他振奮起來,使他發出革命的歌唱:
請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讓它像枯葉一樣促成新的生命!
《給雲雀》、《雲》、《阿波羅禮讚》以及一些短歌及愛情詩等都是傑出的作品。它們表現了生的喜悅、創造的喜悅、愛情的喜悅。小小的雲雀象徵著與宇宙的創造力合一的詩人;這表示詩人既能歌頌有破壞力的“西風”,也能全心嚮往於歡樂的精靈“雲雀”。在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雪萊對自然及愛情的描寫的特點。雪萊喜歡描寫自然,愛把自然景物擬人化,或精靈化(如西風、雲雀),這是和他的哲學觀點(泛神論)有機地結合著的。無論是談到自由、愛情、歡樂或悲傷,無論是談到什麼哲學思想,他總是愛從自然景物說起,因為在他看來,宇宙間的一切原是互通的。他把自然描寫得符合於他的思想和解釋,但同時,他的自然刻繪也極富於科學精神,富於現實主義特徵,在觀察的精確上甚至是驚人的。《雲》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首詩把雲、雨、雷電、海洋和天空等自然過程寫得極為精細,同時也指出了宇宙有不斷地變化和自我蘇生的能力。詩人把深刻的思想和精確的物象同時羅致起來,使它們相互深入地滲透和發展,從而構成了一篇傑作。有的批評家指出:在《西風頌》第三章,連那描寫海底樹林在洋流變化之前先自動萎縮的現象,也是真實的,因此他們就猜測詩人何以有機會觀察到這一種自然現象。當然,如果我們想到詩人曾經多么喜愛自然科學、多么充滿著求真的精神的話,這一點就不足為奇了。
愛情詩在雪萊的抒情作品中占有相當的數量;大都帶有自傳性質。總的說來,雪萊對愛情的看法充滿了求解放的精神。從他的那首短詩《愛的哲學》就可以看出來,詩人認為兩性愛不過是瀰漫在宇宙中的愛情的一部分,是自然間的崇高精神的一種體現。男女的愛情應該擴展為人類的愛。在《給——》一詩中,他把戀人的愛情作了一個比喻說:“這有如飛蛾嚮往星天,暗夜想擁抱天明,怎能不讓悲慘的塵寰對遙遠事物傾心?”由此可見,愛情和革命的憧憬(人類的愛)是互通的。愛情不該是自私的、純肉慾的、占有的,它越是與別人共享,越是豐富了自身。
另一方面,雪萊也並不完全主張柏拉圖主義的(純精神的)愛情,像一般人所易於誤解的那樣。在他的詩作中所表現的愛情實則是人的最高貴而熱熾的感情之一,既沒有失去其情慾的一面,也隨時能升華並容納更多的精神素質。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愛情既被貶到純私有和肉慾的狀態,因此詩人才著重談到它更高貴的、精神的一面,這不是很自然的嗎?再反過來看,如果詩人只講精神之愛,他的愛情詩是絕不會那么熱情動人的。
總括來說,從雪萊的全部抒情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真正樂觀的思想家,因為雪萊相信:醜惡的現實是轉瞬即逝的;真、美、善將永遠存在;人可以不斷提高和改善自己,人的智慧和宇宙的意志和諧一致,世界的黃金時代必將到來。如果說,拜倫的詩在很大程度上充滿了宇宙的悲哀,雪萊的詩卻充滿了宇宙的歡樂。即使在有些詩中,憂鬱的情緒暫時主宰了他,但他相信宇宙的動力勝過少數人所造成的悲傷與不幸,世界終會轉向光明,轉向愛與美的精神。
雪萊的抒情詩也給我們刻繪了一個崇高的人的形象;在生活中,詩人確也是一個最可愛、最無私而勤勞的人。雪萊具有平民的風度,他的生活的簡樸,他的捨己為人,待人厚、待己苛,都是為他的少數友人所熟知的。他經常好學不倦,對希臘哲學和當代論著都有深湛的研究。他是個嚴肅的社會思想家,而更難得的是,他力求言行的一致。
雪萊在世時,他的詩名遠不及拜倫。他的每篇作品發表後,所受到的不是冷冰凍的漠視,就是評論家的詬辱。一八二一年四月一日的《文學報》論到他的傑作詩劇《沈西》說:“在我們這時代,由文化墮落和政治無神論所造成的醜惡現象,可以說無過於這一悲劇的了……它仿佛是由惡魔寫出來取悅地獄中的魔鬼似的。”《阿拉斯特》發表後,一年內無人理會,繼則受到的詆毀是“瘋狂”、“語無倫次”、“一片病囈”。像《西風頌》《雲》《給雲雀》這些抒情詩中的珠玉,儘管發表了,卻沒有人注意,在雪萊生前只有一個評論家對《西風頌》和《給雲雀》講過幾句讚譽的話。《雲》則被認為是“比糟粕更壞的胡言亂語”的“典範”。《阿童尼》所得到的評語是更惡劣的。還是在《文學報》(1821年12月7日)上,一個評論家寫道:“這篇詩是鄙陋的;它不過集合了一堆浮誇的詞句,毫無層次、和諧、意義;只能算學童作業簿上的糟粕罷了……所幸的是,這篇惡劣而極端無聊的東西不可能在英國有什麼市場。”
雪萊是一個堅強的詩人,能長期對這一連串的冷漠和攻擊無動於衷。不過,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這種殘酷的處境起了作用。他有些心情灰懶,這使得他很少執筆了;儘管有一些腹稿和寫作計畫,但不是沒有寫完,就是完全沒有寫。只有當情況特別使他激動時(如濟慈的死和希臘革命),他才能將較長的詩一氣呵成。同時,他對自己的生命表現了異常的漠視,因此才有泛舟溺死的事件的發生。這不能不說是他遭受打擊的影響。因此,我們今天更該如何珍視詩人所留下的這份遺產!譯者能力有限,這一份譯介只能算是初步工作,希望讀者和專家多多指正。
查良錚
附記:本書所根據的原文是T.霍金遜編訂的《雪萊詩集》(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edited by Thomas Hutchi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