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的牧神

《望鄉的牧神》上承《逍遙遊》,下啟《焚鶴人》與《聽聽那冷雨》,是作者壯年的代表作。從《咦呵西部》到《地圖》,五篇新大陸的江湖行,字裡行間仍有他當日的車軲轆印,印證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寞心情。至於後面的十九篇評論,有正論也有難文,有些是檢討現代文學的成敗,有些則是重認古典文學的特色與價值,見證他正走到現代與古典的十字路口,準備為自己的回歸與前途重繪地圖。

基本介紹

  • 書名:望鄉的牧神
  •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32
  • 作者:余光中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2506343, 751250634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余光中是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散文大師之一。本書內容精緻富文學價值,開創了台灣旅遊文學的先河!他的散文,壯闊鏗鏘,又細膩柔綿,本系列精選作者最經典、最具權威的散文,共8本,首次在大陸公開發行,極具收藏價值。經典是時間淘洗後留存的精品,它們是人性的畫像,是人性的註解。經典的意義在於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景。閱讀本書,感受余光中先生以充滿血淚的吟唱。

作者簡介

余光中:當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一九二八年生於福建永春,因孺慕母鄉常州,神遊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又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之一

圖書目錄

咦呵西部
南太基
登樓賦
望鄉的牧神
地 圖
誰是大詩人?
論二房東批評家
阿拉伯的勞倫斯
勞倫斯和現代詩人
老得好漂亮 ——向大器晚成的葉芝致敬
六千個日子
從“二房東”說起
豈有啞巴繆思?
從經驗到文字 ——略述詩的綜合性
現代詩的名與實
梁翁傳莎翁
中國古典詩的句法
在中國的土壤上
中西文學之比較
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
玻璃迷宮 ——論方旗詩集《哀歌二三》
震耳欲聾的寂靜——重讀方莘的《膜拜》
蓋棺不定論
喂,你是哪一派?
後 記

後記

像《左手的繆思》和《逍遙遊》一樣,這本《望鄉的牧神》也是一部龐雜的文集。二十四篇之中,仍以文學批評,尤其是有關詩的批評為主,而以自傳性的抒情散文為副。論評的文字,或為維持一個專欄而定期撰寫,或因編輯苦苦相逼稿債難逃而完成,或據演講底稿而擴大、重組。自從前年夏天回國以來,應邀在各大學及學術性的場合,發表演說先後在三十次以上。《中國古典詩的句法》及《中西文學之比較》便是這樣一舉兩得而得來的。兩年來發表的論評文字,當然不止這些,其中有關英美現代詩人而屢在《純文學》與《幼獅文藝》刊出者,都已納入近日出版的《英美現代詩選》之中。
從《咦呵西部》到《地圖》等五篇,都是我所謂的“自傳性的抒情散文”。這五篇的風格,仍為《逍遙遊》中同一類作品的繼續發展。不少讀者,包括識與不識,曾因我近日少寫這類作品而頻頻相詢。原因之一,是有些可詩可文的主題,我都在詩中處理了。像《或者所謂春天》和《在冷戰的年代》等詩中的題材,自信用散文來表現,也可以贏得同情。只是這兩年來,我對於現代詩的看法頗有改變,認為現代詩若要充實自己的生命,必須超越“第一人稱的藝術”的狹隘詩觀,向散文,甚至向小說和戲劇去收復詩的失土。這當然並不意味我要放棄自己在散文創作上的這片疆土。
從這本書中,讀者當會發現,我對於論戰一類的文字,是愈來愈無興趣了。如果雙方知識懸殊,動機互異,甚或在人品上不起聯想作用,則論戰云云,是毫無意義的。近年來作者成為某些攻訐文字的對象,頗使多情的讀者表示關切。在此我願意作一個總的答覆:一個人如果靈魂是清白的,他衣服上偶然沾來的幾個斑點,終會在時間之流中滌去。
我甚至懶得伸手去拂拭。有誰,是穿著衣服走進歷史的呢?
——1968年7月

序言

序言:
壯遊與雄心
——《望鄉的牧神》新版序1
《望鄉的牧神》上承《逍遙遊》,下啟《焚鶴人》與《聽聽那冷雨》,是我壯年的代表作。裡面的二十四篇文章,有的抒情,有的評論,都寫於1966至1968年間,後腳還在壯歲,前腳卻將踏進中年。歲月的重壓已開始感到滄桑。書中的前五篇抒情散文,因為我剛從美國回台,仍然沉浸在新大陸的生動記憶之中,一時還難以把心收回這島上。但畢竟有了滄桑,較近的新大陸之憶的背後,時隱時現,看得見更遠的,更難忘的,舊大陸的回憶。
對於三十八九歲了,又回到島上的我,大陸的回憶也有了層次,添了縱深。新大陸浩闊的空間令我聯想到舊大陸茫茫的天地,但後者已遠,只餘下故國神遊,而前者在心中似乎仍有視覺暫留,尾聲裊裊,一時間揮之不去。從《咦呵西部》到《地圖》,五篇新大陸的江湖行,字裡行間仍有我當日的車塵輪印,印證我“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寞心情。尤其是前面的四篇,篇幅都不短,卻都寫於1966年的9月和10月間,前後不過五個星期,而回台只有一個多月。這么密集的多產,足證我的美國經驗有多縈心。
至於後面的十九篇評論,有正論也有雜文,有些是檢討現代文學的成敗,有些則是重認古典文學的特色與價值,見證我正走到現代與古典的十字路口,準備為自己的回歸與前途重繪地圖。一生文學之旅,最初我從詩歌出發,再沿詩途進入散文,終於探入評論,所以我的散文里有詩,而評論里也含了散文,可謂一以貫之。本書《從“二房東”說起》一文,說到連散文都寫不清楚的作者,絕無資格做批評家:“文字,是文學這一行的基本工具。連工具都拿不穩,手藝可想而知。一個文字粗鄙的批評家,正如一個衣衫襤褸的裁縫那樣,不能贏得我們的信任。”裁縫的比喻,正是散文家更是詩人的當行本色。評論文章不必自絕於抒情的風格:高妙的評論可以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學問往往是笨重無趣的,見解才有個性與膽識,見解加上想像,就更動人。
當年我寫《望鄉的牧神》里這些文章,正值“文革”開始,風雨初來,行見神州沉淪,斯文掃地。隔了一灣淺淺的海峽,繆思得以倖免偏安。左派人士嘲笑台灣的作家孤懸一島,格局蹇促,自外於革命之主流,落伍極矣。我在政大的高足溫健騮甚至崇拜浩然,決定研究《金光大道》充他留美的博士論文,並且在“吾更愛真理”的大義之下,再三向我諷諫,不要自外於進步的主流。幸好我不相信那一套左道,竟在《六千個日子》一文中說:“目前,我們的創作受了政治現勢的影響,似乎局限於台港的兩千萬可能讀者,那氣象,只堪比擬荷蘭及比利時。可是我們不要忘了,七萬萬個中國人都可能是我們的讀者。政治上的委屈只是暫時,但一個民族的文學是永恆的。”
這一段自勉自慰的大話,在1967年說來似乎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在左派人士看來,當然更可笑了。但是四十年後,我在大陸出書已經超過二十本,而《鄉愁》、《等你,在雨中》、《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十幾篇詩文作品,也早已收入大學與各級中國小的課本,流傳極廣。我的大話並未虛發。
《望鄉的牧神》於1974年由純文學出版社初版,到1986年已經十二版。可惜後來林海音女士不再經營,大大方方把著作權通通還給了眾多作者。二十多年後,迄未再版的此書,終於由九歌推出這本新版,並經我親自校對,修正了幾處。在新版問世的前夕,我深深懷念舊版的慈愛褓母海音女士。
書名的出處有點曲折。英國大詩人米爾頓年輕時為溺海夭亡的劍橋同學金愛華(Edward King)寫過一首悼詩,名為《李西達斯》(Lycidas)。詩末米爾頓為溺者招魂,喚他莫漂流海外,應回望故鄉。那一句的原文是:Look homeward, Angel.後來美國小說家湯瑪斯·伍爾夫(Thomas Wolfe)曾用作他名著《望鄉天使》的書名。米爾頓此詩乃英語四大悼詩之冠,招魂一段之美麗與哀愁不下於楚辭,最合我當年旅美的心情,因借用以名吾書。

余光中 2008年清明節於高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