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識病養生

望舌識病養生

《望舌識病養生》是2007年3月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豐雷張偉。本書主要對舌像的特徵、意義及其相應的養生的原則和方法等有了初步的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望舌識病養生
  • 作者孫豐雷張偉
  • ISBN:10位[753314578X]13位[9787533145781]
  • 定價:¥29.00元
  •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
  • 出版時間:2007-03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望舌識病養生》研究中醫在舌診現代化和舌像的形成機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認為舌像與機體的微循環、營養狀態、激素水平、胃腸道的功能、唾液腺的功能、藥物的立用等有一定的關係。這些研究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舌診的發展。
中醫舌診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公元前5~4世紀,著名醫家扁鵲留下了最早的舌診記錄。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舌診的理論基礎。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將舌診作為中醫辨證論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中指出:“病人胸滿,唇萎舌青……為有瘀血。”把舌青作為診斷血瘀證的依據。問世於宋代的《敖氏傷寒金鏡錄》,載舌像圖36幅,結合臨床,進行病理機制分析,並確定方藥及推測預後,是中醫學的第一部舌診專著。明清時代,隨著溫病學派興起,愈來愈受重視“察舌”。明、清以來,圖譜式的舌診專書屢有出現,如申斗垣所著《傷寒觀舌心法》、張登的《傷寒舌鑒》、王文選《舌鑒》、梁玉瑜《舌鑒辨證》、曹炳章《彩圖辨舌指南》等,使人以圖為鑑,察舌辨病,一目了然,起到了“法淺而用宏”的作用。
在臨床工作中,中醫仍然套用傳統的舌診理論和方法診治疾病。筆者經常遇到患者提出關於舌像的問題,還有少數患者在清晨洗漱時有擦、刮舌苔的習慣,由此可見部分民眾對舌像的關心。舌像是健康的一面鏡子,若能根據舌像的變化調整日常的起居、飲食,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養生對於增進健康,防病治病將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鑒於此,我們編寫了《望舌·識病·養生》一書,希望讀者能對舌像的特徵、意義及其相應的養生的原則和方法等有初步的認識,並能據此調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選擇合里的食療處方。我們相信,本書將有利於提高人們的衛生保健能力,有利於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有助於老年人延年益壽。

作者簡介

孫豐雷,男,漢族,山東陵縣人,醫學博士,博士後,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於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山東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兼秘書。擅長套用中醫藥防治內分泌代謝疾病及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病症。熱愛傳統文化,注重健康教育,先後撰寫科普著作2部,科普論文十餘篇。

目錄

第一章舌診概論
第一節舌診具有悠久的歷史
第二節認識自己的舌
第三節舌與五臟六腑
第四節望舌能診斷疾病嗎
第五節望舌的方法
第六節望舌的內容
第二章中醫養生概論
第一節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中醫養生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中醫舌診與食療養生
第一節舌色與養生
1.淡白舌
2.紅舌
3.絳舌
4.紫舌
5.青舌
第二節舌形與養生
1.老舌與嫩舌
2.胖大舌
3.腫脹舌
4.瘦薄舌
5.點刺舌
6.裂紋舌
7.齒痕舌
8.光滑舌
9.舌下絡脈曲張
第三節舌態與養生
1.強硬舌
2.萎軟舌
3.顫動舌
4.歪斜舌
5.吐弄舌
6.短縮舌
第四節舌苔與養生
1.薄白苔
2.薄黃苔
3.白厚苔
4.黃厚膩苔
5.白膩苔
6.黃膩苔
7.白滑苔
8.黃燥苔
9.灰苔
10.黑苔
11.剝苔
12.真苔與假苔
13.苔之消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