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台為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梅嶺鎮南門村、懸鐘所城外瀕海山丘上的一處明代摩崖石刻,坐北朝南的天然豎石聳立如屏,其下巨石壘成鏡台狀,豎石之上以楷書直寫“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 望洋台 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石刻高600厘米,寬270厘米,題字142厘米見方,款字24厘米見方。時為嘉靖五年(1526),詔安尚未置縣,為南詔、懸鐘千戶所,此處則為懸鐘所城的海上門戶,倚屏可遠眺南海[注 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洋台
- 外文名:望洋台
- 地址: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
- 年代:嘉靖五年
望洋台為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梅嶺鎮南門村、懸鐘所城外瀕海山丘上的一處明代摩崖石刻,坐北朝南的天然豎石聳立如屏,其下巨石壘成鏡台狀,豎石之上以楷書直寫“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望洋台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石刻高600厘米,寬270厘米,題字142厘米見方,款字24厘米見方。時為嘉靖五年(1526),詔安尚未置縣,為南詔、懸鐘千戶所,此處則為懸鐘所城的海上門戶,倚屏可遠眺南海。
望洋台為位於詔安縣梅嶺鎮南門村、懸鐘所城外瀕海山丘上的一處明代摩崖石刻,坐北朝南的天然豎石聳立如屏,其下巨石壘成鏡台狀,豎石之上以楷書直寫“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 望洋台 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石刻高600厘米,寬270厘米,題字142厘米見方,款字24厘米見方。時為嘉靖五年(1526)題刻望洋台三字端楷,筆力雄渾。
當時詔安尚未置縣,為南詔、懸鐘千戶所,此處則為懸鐘所城的海上門戶,素有“鐘門巨浪”之稱。倚屏小立,遠眺萬頃汪洋,氣勢磅礴;遠看海濤洶湧,震撼山城。時任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蔡潮,分巡沿海州縣,嘉靖五年,即公元1526年,巡視懸鐘千戶所時,登上此處遙望大海,碧波萬頃,四望無際,點點歸帆,盡收眼底。蔡潮性情大起,見疊石之中有一巨大石屏,遂揮筆大書“望洋台”三個大字。
望洋台有人稱作望夫台,起名來源一個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漁民歸來,總會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中年婦女,手牽著一個小女孩,站在望洋台上,眺望大海,注視著白帆,有時候母女相依哀泣,一直到天黑了,月亮升起來,還沒有回去,每當漁民問她,她只有一句話:我愛看大海。其實不然,她有個丈夫友生,以出海捕魚為生,和一個魚行的老闆女兒桂香情投意合,但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況且魚行老闆的後妻田氏心腸很壞,經常和桂香叫板,想趕她出門,可以獨占家財。一年年底,老闆暴病身亡,田氏獨掌魚行,為了巴結地方勢力,要把桂香嫁給一個鄉紳做妾。桂香不肯,連夜逃到友生家,田氏覺得“不回家也好,總算拔掉眼中釘了”,並揚言不準回娘家。友生終於和桂香結婚,桂香在家編制漁網做家務,友生出海捕魚掙錢養家,兩人和和氣氣過日子,第二年,桂香生了一個女孩,家裡更感欣慰。
田氏經營不善,魚行日趨敗落,見桂香一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眼紅了。一天友生出海捕魚,遠處駛來一隻船,直靠友生的船而來,正當友生看清楚人影時,誰料船上一個人舉起一支木棍,對準友生的頭部擊下去,友生及時昏迷樓入水中,一汪血隨波逐流,這正是田氏的狠毒之處,命人要置友生於死地。傍晚,出海的漁民都回來了,為何不見友生,桂香急了,登上望洋台張望,茫茫大海,帆影已歸盡,他一直站到天黑,不得已才回家。當天晚上一夜未眠,次日早晨,桂香又到望洋台上張望,總是見不到丈夫的歸帆,一連十多天,她都失望而歸。
友生出海沒有回家,自然是凶多吉少了,鄰居前來安慰,勸她胸懷放寬,桂香泣而不語,不出三五天,就會到望洋台上眺望,每次都流著相思淚而歸。不少好心人,也都為她流下同情的淚水。日子一天天過,很快兩年過去了,桂香還是三五天就往望洋台上跑。還是無奈而歸。一天晚上,桂香在燈下掉眼淚,織著網,突然聽見一陣急促的叫門聲,是那個熟悉而親熱的聲音,顧不得穿鞋,急忙開門一看,丈夫回來了,喜極而泣的夫妻二人,當天晚抗訴說著別後情景,一夜未眠。
漁民們得知友生回來,紛紛來祝賀,幾位老友還開玩笑說是桂香在望洋台上的等待,才得以歸來,叫望夫台更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