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朔風》是俄國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的詩歌。普希金自己註明寫於1824年,但有蘇聯學者推測實際寫於1825年。

這不是一首單純的風景詩,而是一首“寓言”詩。詩人以自然景觀作為隱喻的載體,目的在於諷喻。“朔風”喻指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普希金以《朔風》為暗藏的“短劍”,向舊世界的統治者投出了刺向心臟的詛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朔風
  • 作者: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名:AКBИЛОH
  • 創作時間:1824年(另有推測為1825年)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參考資料來源:

中文譯文

朔風
為什麼,凜冽的朔風,
吹彎了河畔蘆葦的腰桿,
為什麼你要這般氣憤,
把雲朵趕到遙遠的天邊?
不久前,烏雲密布,
緊緊地覆蓋著天穹,
不久前,山中的橡樹
因炫目的美而驕矜……
可你,拔地而起,呼嘯而來,
挾著雷霆,震懾寰宇——
趕開暴風雨前的陰霾,
把參天直立的橡樹連根拔起。
讓那燦爛的太陽
從此歡樂地發光,
讓和風與雲朵嬉鬧,
蘆葦的綠波輕輕蕩漾。
杜承南譯)

創作背景

蘇聯學者有人認為這首詩寫於1825年,而不是1824年。1825年,普希金得知亞歷山大一世逝世,便寫了此詩。但在1830年的眷寫稿上,他卻註明“寫於1824年”,目的正是掩飾該詩的影射含意。

作品鑑賞

朔風,北風也。普希金“凜冽的朔風”是冬之實體的“氣息”,只可惜它絲毫也不像那迸發出強大生命力的追求自由的“精靈”,卻儼然是個專橫跋扈的專制暴君。它令弱小的蘆葦彎下了腰桿,把飄逸的雲朵驅逐到天涯海角,還呼風喚雨將“參天的橡樹連根拔起”。據說,“朔風”的確是一個暴君的隱喻,它喻指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這個聲名顯赫的專制君主曾威震歐洲,把詩中“驕矜”的“橡樹”拿破崙從皇帝的寶座上“連根拔起”;然而他又是如此氣量狹小,1824年,再次利用手中的權柄把流放南俄的以“雲朵”自況的詩人遣送到“遙遠的天邊”——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軟禁起來。詩中的自然景物並非自然本身,詩人之“移情”也。因此,這不是一首單純的風景詩,而是一首“寓言”詩。詩人以自然景觀作為隱喻的載體,目的全在於諷喻。按照中國古人的思維方法,這首“風”詩,其主旨當為“諷”也。
這也是一首“預言”詩。表面上看,詩中有“你”而無“我”,詩中的“預言家”是缺席者,但細細吟讀,最後一節祈望式的詩句正蘊含著詩人對黑暗現實的詛咒和對未來陽光流瀉、風雲飄舞、生機盎然的春天的召喚。這與雪萊在《西風頌》中吹響的“預言的號角”很相似。雪萊以《西風頌》為“符咒”,為舊世界唱了一曲輓歌;同樣,失去自由的普希金以《朔風》為暗藏的“短劍”,向舊世界的統治者投出了刺向心臟的詛咒。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1799年6月6日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童年時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8歲時就開始用法文寫詩;同時又從保姆那裡學到了俄羅斯人民語言。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許多十二月黨人。1817年皇村中學畢業後任職於外交部,此後數年間寫作了大量作品。1823年受敖德薩總督誣陷,被送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視居住。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尼古拉一世將普希金召到莫斯科,但仍受憲警監視。1833年回到彼得堡,1837年死於與法國流亡貴族丹特斯的決鬥。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