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平魯烈士陵園

朔州平魯烈士陵園

平魯烈士陵園位於平魯區井坪鎮陵園路北,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該國始建於1964年,竣工於1973年8月,主要是為紀念、陳列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及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1366名平魯籍革命烈士而建的,是雁門關外著名的烈士陵園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朔州平魯烈士陵園
  • 外文名:Shuozhou Ping Lu Lieshi cemetery
  • 類型:烈士陵園
  • 地點:朔州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6年出生於福建閩侯,4歲隨父母僑居印度尼西亞爪哇地區。1930年,為興我中華,14歲的李林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求學於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福建集美中學,後入杭州女中和上海愛國女中學習。1936年考取北平民國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她發出“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為拯救民族危亡,於年底受黨的派遣,赴山西太原參加薄一波同志領導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組織的山西軍政訓練班學習。1937年夏來到大同,擔任犧盟會大同中心區宣傳委員,同時參加中共雁北工委工作。在抗日前線雁北,她積極組織和發動民眾進行抗日救亡運動。歷任雁北工委宣傳部長,雁北游擊隊六支隊政委,八路軍一二O師六支隊騎兵營教導員,晉綏邊區十一專署秘書主任,晉西北行政公署委員等職。她長期活動在平魯、左雲、右玉、朔縣、山陰、懷仁的洪濤山區,打據點,除漢奸,護送幹部,發動民眾,組織人民武裝,培訓幹部,為開闢和鞏固晉綏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曾以“麥胡破敵”、“虎口奪馬”、“夜襲紅沙壩”、“奇襲長林、岱嶽鎮”、“偏關城殺奸”等傳奇式的英雄事跡,成為民眾崇敬、敵偽膽寒的傳奇式英雄人物,名揚解放區。敵人曾以5000銀元懸賞要李林首級,均未得逞。這位受到賀龍同志接見和表揚的巾幗英雄,在1940年4月26日的平魯縣東平太村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當時為掩護專署機關和民眾轉移,李林帶領騎兵,吸引尾追的敵人。她幾進幾出包圍圈,隻身陷入重圍,浴血奮戰,身負重傷,寧死不屈,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壯烈殉國,時年24歲。人們聽到李林犧牲的噩耗,悲憤萬狀,一個月後,中共中央婦委會向全國發出唁電,指出:“二十餘歲之青年李林同志,自1937年起,即在前方英勇殺敵,不但是我女共產黨員的光榮模範,而且是全國同胞敬愛的婦女英雄。今竟英年戰死,當我中華民族——特別是我婦女界一嚴重損失。”“特號召全體女共產黨員同志和全國婦女同胞更加奮起抗戰,為完成李林等同志的未竟事業而奮鬥。
今天,50多年過去了,晉北人民、愛國華僑和全國各族人民始終懷念著驍勇善戰,戰功卓著的女英雄李林。平魯縣(現改平魯區)不僅興建了烈士陵園,而且在蔭涼山豎起了“民族女英雄李林同志於1940年4月26日光榮犧牲之地”的石碑。上海愛國中學、廈門集美中學樹起了烈士塑像和紀念碑,紀念碑上銘刻著薄一波同志的題詞“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範”。敬愛的周總理生前曾托鄧穎超轉告中共雁北地委同志,請寫一部《李林傳》。1985年,原中共雁北地委、行署組織創作,拍攝了12集電視連續劇《李林》。英雄的名字,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她將與朔州、大同的山水一起永世長存,萬古流芳。
烈士陵園,坐北朝南,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平面作長方形,用圍牆環繞。沿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至前向後有:三孔拱形大門莊嚴肅穆,門匾上水泥浮雕蒼勁有力的“浩氣長存,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進入園中為寬敞的廣場,東、西兩面建烈士紀念室,西室是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的紀念室,室內陳列著李林的生平、照片和遺物等,兩廂掛有薄一波、康克清、張國基等為李林烈士的題詞,東室內東、北、南牆上鑲嵌著檀色木牌,記載著部分烈士的英名、簡歷,安放著烈士的骨灰盒以及輓聯、花圈等。廣場向北為革命烈士紀念塔碑,矗立於正中央。碑高17.5米,平面正方形,磚石結構,上用玉白色水涮石鑲面裝飾,碑身正面雕刻著偉大領袖毛主席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碑陰為“死難烈士萬歲”和紀念碑文。碑座四周砌以欄牆,整個塔碑高大莊嚴,浮雕逼真,直插雲霄。紀念塔碑後矗立著李林烈士塑像,為1985年4月建。塑像高2.25米,長2.6米,寬1米,由玻璃鋼精製而成。李林騎在騰空而起的馬背上,一手挽韁,一手提槍,雙目遠視,英姿颯爽,再現了李林當年為民族解放事業橫刀立馬,驍勇殺敵的英雄形象。塑像座高1.5米,水涮石雕制。正面書:“紀念李林烈士犧牲四十五周年。英名不朽浩氣長存。中共平魯縣委員會、共青團雁北地區委員會、共青團平魯縣委員會、平魯縣婦聯會、平魯縣人民武裝部、烈士生前戰友募捐集資於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敬立。”
塑像後為磚券墓穴,計21穴,96平方米。墓穴中安放著李林和平魯張崖溝慘案中犧牲的36名烈士的忠骨。墓穴前東側有中共平魯縣委於1964年為李林敬立的紀念碑。
今天,這裡綠蔭環繞,院落整齊,一直是人民憑弔烈士、瞻仰烈士業績和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