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朔州喜樂
- 流行地方:朔州
- 詞意:民間歌舞曲藝形式
- 形式:打、唱、舞
起源,特色,
起源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傳統朔州喜樂活動沒有固定日期,而是按許願人家所擇吉日而定。全部活動一般要進行三天,從第一天的晚上開始,到第三天的早上結束。活動場地多在堂屋內的神龕前,或是房前的院子裡。活動程式可分為五大部分:“請神”、“打五弄”、“觀壇”、“觀山”、“下後場”。其中“打五弄”和“下後場”的某些段落以舞蹈表演為主,其它部分主要是演唱。
特色
朔州喜樂是融舞蹈、雜技、曲藝、民歌、戲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唱、舞。樂器和道具主要是扇鼓、四塊瓦、筷子、竹板、紙鞭、手絹等。其鼓點、音色、節奏別具一格,表演者邊演唱,邊搖鼓,邊舞扭,動作以扭為主,表情活潑。唱腔大部分是喜樂的傳統曲調,如《哭孟姜》、《種洋菸》等,也吸收地方民歌和小演唱的曲牌,如珍珠倒捲簾、小牧牛等。耍鼓帶有雜技表演的特點,耍法有八九種,如“金絲纏腕”、“插花蓋頂”、“傳鼓”等。鼓點亦有八九種,如“打舞弄”、“耍紙鞭”等。
朔州喜樂是黃河文化與邊塞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古老儺文化的遺存,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朔州喜樂的生存遭遇困境,搶救、保護工作十分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