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搖滾

朋克搖滾

真正的朋克音樂就是那種尚未經過唱片工業策劃、包裝過,由來自勞工階層的青少年所表達的對社會不滿、對現實的抗議並通過破壞、否定和毀滅一切價值觀念的手段創造的一種反叛性極強的搖滾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朋克搖滾
  • 外文名:punk rock
  • 興起時間:20世紀70年代
  • 代表樂隊:性手槍和衝撞
  • 反商業:反商業、反資本主義、
  • mc:the Stooges、
  • Shadows:Shadows Of Knigh
介紹,發展歷史,朋克精神,背景,發展,定型,現狀,

介紹

朋克往往指那些無目的生活的人、污物、廢物、垃圾、陳腐和一切平庸無價值的東西,朋克搖滾自然也不會討人喜歡。從音樂上看,朋克搖滾混亂、無序、粗野、原始。它是衝著否定 搖滾樂來的。一切搖滾的東西它都要否定、反叛在朋克搖滾樂手眼中,唱片工業就是一個大騙局。
70年代商業化音樂的泛濫(最明顯的例子是迪斯科音樂興起)使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產生厭 煩情緒。他們想聽的音樂聽不到,不想聽的音樂隨處可聞;另一方面,失業和經濟危機是英國70年代中後期 最頭疼的問題,這使大批青少年對統治階層產生了懷疑,對資本主義懷疑,使他們有可能用一種方式把不滿發泄出來。

發展歷史

60年代的搖滾樂從某種意義上講反商業、反資本主義、激進或純粹為娛樂業服務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對舊的傳統、舊的價值觀念,並創造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運動卻只有破壞沒有建設。隨著朋克搖滾成了唱片公司目錄單上的一個品種之後,朋克搖滾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機的目標了。
性手槍性手槍
其實搖滾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在沒有受到商業控制時是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變成商業潤滑劑之後就淪為一處 毫無特色的商品了。短短兩三年,朋克的稜角就被磨掉,朋克搖滾僅僅是搖滾樂中的一種調料了,朋克搖滾由最初的反商業、反流行的形象蛻變成一種時髦流行樂。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搖滾的激進、反叛和可憎的一面來吸引青少年聽眾、另一方面是通過商業手段"改造"朋克搖滾。
"性手槍"和"衝撞"是當時兩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樂隊,在商業操縱面前,他們各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性手槍"在朋克發展的最高峰期解散。"衝撞"一直延續到80年代後半期,但他們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搖滾" 一詞可能被一些搖滾樂手延續至今,但朋克精神已蕩然無存。
年 代 的 朋 克 神 話
60年代末期Beatles樂隊衝擊美國後,美國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車庫樂(the Garage Music)的搖滾樂,可以認為是 朋克搖滾的雛型,這其中較著名的樂隊有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這些樂隊大多桀驁不馴、盛氣凌人,但卻很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以MC5為例,領隊John Sinclair是當時美國“白豹黨”的成員,著名的《白豹黨人之立場》中曾斷章取義地引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文字。Sinclair曾斷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們必須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樂園。在那兒人人都平等而快樂,我們不達到這個目標就決不罷休。”然而,MC5的搖滾樂只是曇花一現。他們只有一張專輯進入排行榜。與他們在全世界鼓動革命的初衷相去甚遠,不久,MC5就變成了具有早期樸素重金氣質的樂隊。
進入70年代後,紐約出現了一個名為CBGB的音樂俱樂部,許多早期的朋克樂隊都是它的成員,如the Ramones、Talking Heads、Television、the Voidoids、Blondie、the Dictators等。這個俱樂部使朋克樂開始對外界產生影響。如果這些樂隊當時一直僅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話,那么他們至今仍是偉大的;但如果真是這樣,朋克對這個世界就無足輕重了。
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樂隊,由4名成員組成:吉他手兼主唱TomVerlaine、吉他手RichardLloyd、鼓手BillyFicca及貝司手RichardHell。1974年,電子音樂大師BrianEno曾為Television製作過一盤demo帶,但樂隊很不滿意,所以最終沒有錄成專輯。1975年,他們推出第一首單曲“小喬尼的珠寶”(Little Johnny Jewel),不 久後樂隊就加入了CBGB。1977年,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的幫助上來到英國演出。Television是第一支 朋克樂隊,它對以後的the Sex Pistols、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國利物浦組成的樂隊。如Echo and Bunnymen和 Teardrop Explodes等都有很大影響。
音樂界所承認與接受的第一張朋克專輯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馬》(Horses)。當Smith在《馬》第一首歌中開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穌,這不是我的錯”時,搖滾樂的大門敝開了。朋克的前景果然開闊,在演唱會上的舞台上,Smith儼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預言女神。
儘管朋克從靈歌、雷吉和別的非洲音樂中汲取了精華,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區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搖滾樂,朋克對歷史的敏感程度超過了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注定不會只停留在地下,而是會征服整個世界。
英國朋克的出現意味著朋克大震盪的年代終於來臨。70年代的英國搖滾走上了譁眾取寵的道路。the DoobieBrother的歌使英國年輕人感到厭倦。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們想找回60年代的感覺。70年代後半期是英國的絕望年月。1977年,英國18歲男青年的失業率達28.6%,女青年達29.6%,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罷工浪潮席捲全國,絕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後代因處境最為艱難,與警察陷入了內戰似的爭鬥對抗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朋克這頭長角的怪獸終於在英國誕生,對著這個世界發出了第一聲咆哮。
提到英國朋克,就不能不談到有“英國朋克之父”之稱的Malcolm McLaren。在1974年,倫敦的切爾西區城成立了一家專賣50年代服裝的名為“搖起來”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同年,美國前朋克樂隊the NewYork Dolls來到英國卻未造成我大影響。McLaren卻對他們一見鐘情,並在自薦成為其經紀人後隨同他們飛去了紐約。在the New York Dolls於1975年夭亡之後,McLaren回到倫敦,將商店更名為“性”,與著名前衛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攜手,請她專門設計各式朋克服裝的時候,一時生意火爆之極。於是他乾脆出頭挑選了幾位“朋克”哥們,組成了後來天下馳名的the Sex Pistols樂隊。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原因是這位年輕人最愛到店裡溜達,常常發出像弱智兒一樣的尖叫,並喜歡惹事生非。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員分別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1975年11月6日
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外,聚集了一群裝扮奇特的年輕人,他們穿著早已過時的破爛不堪的衣服;兩邊頭髮剃光,中間的頭髮染成五顏六色,像雞冠一樣豎起;臉上塗滿各種油彩;脖子上掛著粗鐵鏈。原來,the Sex Pistols樂隊正在這裡舉行首場演唱會,這些“朋克”裝扮的青年是專程趕來觀看的。但連藝校的教師們也感到驚奇的是the Sex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獸在咆哮,因為滿口壞牙而被稱為“壞牙Johnny”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罵一氣並亂吐唾沫,還胡亂拿起東西在臉上刮來刮去,甚至衝著觀眾大叫“我恨你”,藝校的一位交際秘書忍無可忍,在他們唱到第5首歌時拉下了電閘。
1976年9月21日
the Sex Pistols與the Clash等樂隊一同在倫敦牛津街的“100俱樂部”舉行第一個朋克音樂節。一時間,數百朋克青年在演唱會之前便堵塞了那條有名的商業街,他們色彩紛呈,爭奇鬥豔的化裝、髮型和全身披掛的破布、內衣、鏈條、刀片、狗項圈之類飾物讓路人目瞪口呆,而他們正是利用這種難得的露臉機會達到了激怒社會的效果,這次音樂節過後,the Sex Pistols也被報界稱為“有史以來最粗鄙和毫無音樂性可言”的樂隊。
1976年
The Sex Pistols發行了第1張單曲“英國無政府主義”(Anarchy In The U.K.)。1977年5月27日,樂隊推出第1張,也是唯一的一張錄音室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專輯名來源於McLaren在紐約街頭看見的一件亮黃色T恤上的一行字。)同年又推出單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專輯的封套上,英國女王的雙眼和嘴分別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條封住。Lydon在歌中肆無忌憚地詛罵:“神佑女王/你們也沒有未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英國舉國上下慶祝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時,the Sex Pistols的這張專輯竟然也同時在BBC電台上升到了冠軍,與喜慶的氣氛大唱對台戲。這後樂隊便被趕出了英國,但這支在英國紅極一時的樂隊沒有受到美國人的歡迎,心灰意冷的Lydon及時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為這支朋克樂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另外一支在英國朋克樂壇占有重要地位的樂隊是the Clash樂隊,該樂隊的風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the NewYork Dolls、the Stooges、MC5和the Ramones的影響。樂隊組建於1976年,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Joe Strummer任主唱,Paul Simonon任貝司手。Topper Headon任鼓手。剛組隊時,他們每周都在英國著名音樂周報《Melody Maker》上登一則廣告,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樂迷與他們聯繫。樂隊的經紀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
起先,樂隊與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樣帶,但一直沒有推出。1976年年中,他們與CBS唱片公司簽訂了10萬英鎊的契約,錄製並推出第一張專輯《Clash》。此時,牙買加的雷吉樂進入英國歌壇。Led Zeppelin、Eric Clapton、Steve Wonder、the Eagles、Police等歌手與樂隊紛起仿效,the Clash也不例外。後來,the Clash成為第一支到牙買加演出的朋克樂隊。由於他們裝扮奇特,當地人戲稱他們為“火星人”。1978年,樂隊推 出專輯《給他們足夠的繩子》(Give' Em Enough Rope),由美國人監製,在美國出版,70年代末,他們又推出專輯《倫敦在召喚》(London Calling),並獲得了成功。
1980年
新浪潮音樂忽然席捲了從歐洲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大城市。為保住自己並獲取商業上的成功,Blondie、Talking Heads、the Pretenders、Patti Smith等樂隊和the Clash等都紛紛登上電台,並售出大量唱片。然後,最奇怪的事發生了,這些樂隊中的大部分在短時間內突然紛紛宣告解散。
70年代
朋克是一幕神話劇,雖然曇花一現,但卻燦爛奪目,其實任何一種搖滾樂都是這樣,在沒有受到商業腐蝕之前,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旦成為商業與唱片工業的投機目標,它就會因違背初衷而凋謝。
::::::閃爍在地下的鬼火——80年的地下朋克樂::::::
80年代初期
朋克樂是真正的地下音樂,朋克本身注定將經歷這個階段。
朋克在地下散發出死亡的氣息,芸芸眾生不會去多看它一眼,當然更不會出錢買它。娛樂業也完 全拋棄了原先的含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像Loverboy和Quarterflash這類鄉花枕頭般的樂隊之 上。
80年代早期
西海岸朋克樂誕生之後,在南加州出現了一支名為Minutemen的朋克樂隊。由吉他 手D.Boon、貝司手Mike Watt和鼓手George Hurley組成。他們與由Black Flag吉他手Greg Ginn 創辦的獨立唱片公司SST簽約。與起源於的朋克的硬核(Hardcore)音樂相比,Minutemen的音樂更為地域化。SST旗下的樂隊大多只有貝司、鼓和吉他,但各自演繹主式不同,其中Minutemen是比較注重旋律性的一支樂隊。但在1985年的聖誕之夜,Minutemen因D.Boon死於車禍而突然解體。
當時在美國喜歡朋克樂的人並不多數中學裡沒有喜歡朋克的人,除南加州外,每所中學裡最多只有3、4個朋克樂迷。家長與教師不時警告這些“行屍走肉”們,給他們進行整套的心理測試與心理治療。這些孩子通常具備很高的智商,極富創造力,但在學習上卻存在著障礙,如多動症、誦讀困難等。他們經常自己用藥物治療。他們彼此仇視就像他們仇視整個世界,他們不停地相互指責對方是偽裝者、趕時髦的人。
其實,把亞文化群分開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如果只有通過吸毒過量致死來證明自己不會是個偽裝者,那么只要活著的就是虛偽的。
1985年
一位英國記者Dave Rimmer出版了一本討論朋克文化的書——《如果朋克從未誕生過:文化俱樂部和新的流行樂》。書中談到一代“出道於朋克年代,汲取了它的精華,學習了它的方法,但拋棄了它的理想”的年輕人,其中就包括Boy George、Spandau Ballet、Wham!、DuranDuran和Adam Ant。
無論是追求名利還是自我毀滅,對大多數朋克樂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著“無秩序”,而後者曾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當時的報紙上。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無秩序”是the Dead Kennedys樂隊。樂隊的隊名就代表了他們的立場,表示了他們是一支褻瀆神明的極具危險性的樂隊。the Dead Kennedys帶動了一大批持共和主義博愛信仰的孩子。主音歌手Jello Biafra在“NaziPunks Fuck Off”一曲表達了他的迷惘感,直到今天,他還時不時引用這首歌中的句子。到了80年代中期,the DKs在洛杉磯和舊金山能一下子召集15000名歌迷,在別的大城市也能召集幾千名。這樣,有許多人理解了the DKs的音樂,但仍有一些人只想和著他們的音樂節奏跳舞。於是出現了在舞廳和溜冰場里放朋克音樂的怪現象。
繼the DKs後,美國又出現了Dead Cops、DOA、the False Prophets、Nausea Missing Foundation等反戰、反社團、反等級制的樂隊,另外還有一些吸毒的樂隊,如後改名為Fugazi的Minor Threat。著名的Black Flag樂隊的吉他手Greg Ginn和主音歌手Henry Rollins堪稱80年代朋克樂手的楷模,這支樂隊後來成為Hardcore的核心,發展了朋克樂的演奏技巧。The Bad Brains樂隊將雷吉揉進了朋克。Agnostic Front、Murphy's Law和Carnivore3支樂隊群起反對“和平朋克”,推崇虛無主義,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另外,the Jam樂隊的領隊Paul Weller和the Replacement樂隊的主唱Paul Westerberg也對朋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朋克樂的一個共同點是對重金屬音樂的仇視。事實上,如果在同一場演唱會上既有朋克樂隊又有重金屬樂隊,他們便很難相安無事。朋克樂手們只喜歡死亡金屬,如Motorhead樂隊。
朋克也帶起了一場雜誌出版界的變革。由於普通的媒介一般不介紹,也很少上電台,朋克樂隊手們必須直接在俱樂部中交流。倒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雜誌上偶而會發現對朋克的激烈爭論之詞,其中包括《Maximum ROCK&Roll》和《Flipside》,當然這兩本雜誌在今天已經相當有名了。
80年代末期
朋克漸漸“銷聲匿跡”了,朋克精神也在青少年心目中漸漸淡忘。但是,這頭搖滾怪獸並沒有死亡,它在地下馳騁的這段日子反而使它的肌肉更加結實,羽毛更為豐滿。總有一天,它要從地下的鬼火中跳出來,發出令世人震驚的咆哮。
1991年11月15日
Nirvana為《Nevermind》剛推出5周銷量就已達50萬張,並且在排行榜上勢如破竹,節節上升。這種醜陋的、古怪的、喧鬧的卻又是堅實的朋克樂再度在音樂界爆炸,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轟動,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但是,正由於這種被稱為Grunge的音樂一開始便與商 業扯上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它一出生便是一個不可能正常成長發育的畸形兒,並由此醞釀了一出出的心靈悲劇。
90年代
美國的失業危機重新抬頭,就連大學畢業生都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有工作,也很難買到房子。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及他們的父輩,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想念大學,認為與其擁有一份毫無意義的正式工作,還不如去自殺。這些對生活、對家庭與社會失望與 厭倦至極的年輕人聚到了一起,於是朋克樂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
朋克從誕生起就向美國的價值觀、傳統的倫理道德與音樂形式發起了挑戰,但如今這卻導致了對什麼是真正的朋克樂的無休止的爭議。時代在朋克的動脈中注入了大量養料,但卻引起了它靜脈阻塞。80年代那些在大學廣播台大放朋克樂的人已經在大唱片公司身居要職,如西雅圖的KCMU大學廣播台,它的DJ就包括Elektra公司副總經理Faith Henschel、Sub Pop公司的合伙人Jonathan Poneman以及Sony公司的Damon Stewart,使Grunge成為從朋克樂通向市場的一條新路。如果西雅圖新朋克樂通向市場的一條新路。如果西雅圖新朋克的生力軍Mudhoney的第一張專輯《Superfuzz Bigmuff》沒有在英國榜上停留一年之久,如果Mudhoney沒有走紅,也許Nirvana也沒有今天的地位。80年代末期音樂界商業化泛濫,導致90年代的新生兒Grunge走向異端:工業化了的Ministry,流行化了的Nirvana和Green Day重金屬化了的Soundgarden和Offspring,迷幻化了的Dinosaur Jr和Screaming Trees,還有民謠化了Beck和Mary Lou Lord無一不是朋克與商業結合的畸形兒。
Grunge的搖籃
Sub Pop唱片公司原本是Green River、Soundgarden、Nirvana、Mudhoney、Taci和Love Battery這些樂隊的家,但它在3年之前破產。它的兩位合伙人Pavitt和Poneman把49%的股權賣給了華納公司,由此他們又有了19000美元的資產。 在商業與主流文化即將吞噬Nirvana時,主唱Kurt Cobain選擇了自殺。在藝術與商業的矛盾中掙扎的Cobain最終未能倖存下來,卻是情理中事。相信在他步入天堂之時,要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時刻更深更透徹地理解朋克樂。他生前曾對記者說:“大多數新樂迷並不真正懂得地下音樂,他們喜歡Guns n'Roses,也許也聽Anthrax,我不期望他們懂得我們的音樂,但我總是力圖使他們理解我們。也許有一天,我能打動他們。我真的希望如此。”
1994年4月8日
Cobain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他的期望。他的心靈悲劇確實打動了無數青少年。 如今的西雅圖流行起了這樣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甚至那些老朋克樂手也開始掙大錢了。Henry Rollins成了朋克明星、模特兒、詩人、出版商,老Henry Rollins樂隊的專輯《StrangerThan Fiction》也成了金唱片。 因此,人永遠不會因為喜歡某種音樂風格而去改變自己的天性與生活方式。

朋克精神

背景

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它的輝煌在二戰中似乎散發暗淡。整個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日創新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團廢墟中出現了當時連垃圾都不如的閃耀的文化復興。
朋克搖滾
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朋克復興。
最早的朋克,完完全全是貶義詞。是上流社會,或者普通人對流氓的蔑稱。就像中文的“混混”“小流氓”。這並沒有錯,因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這樣一個群體,60到70年代的英國誰也想不到這樣一群“punk”竟然創造了今天的奇蹟,甚至連這群“先祖”們也想像不到。
由於經濟暗淡無光,失業率上升。整個英國死氣沉沉。毒品,酒精等也燒得極旺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的青年抱著極大的不滿,用赤裸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與英國歷來的紳士形象反差極大,毫無修飾,赤裸裸的髒話辱罵著創口滿布的社會。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反社會,反人類,不講文明,極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朋克”。

發展

最初的“朋克”並沒有具有內在的內容,他只是一種發泄方式。就像你在商店買了個假貨,你對著天大罵髒話等。沒有任何含義。最早的“朋克”們站在大街上敲打著毫無節奏的鼓點,彈奏著噪音,嘴裡喊叫著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每個人都厭惡地避開他們。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最初的“朋克”們產生了與社會不兩立的行為方式,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們,那么我們就做我們,你們也不要想影響到我們。
而後這些噪音,這些赤裸裸背著英國歷來紳士形象的行為,激發了越來越多對社會不滿的人的情緒,有畫畫的,有玩音樂的,有服裝的,有工人,有農民,一部分正常群體裡面的人,在令人反感的社會基調下,拋開了虛偽的服飾,加入進了“朋克”的隊伍。
他們的努力,給朋克付與了肉體。如果說“流氓”們製造朋克的靈魂,那么這些“正常”的人群,製造了朋克的血肉之軀。他們從噪音中,找到獨特的演奏方式,並且大量引用了搖滾的鼓點,貝斯,電吉他的音樂成分。讓朋克音樂從噪音,演變成讓人振奮的歌曲。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社會聽到不滿,赤裸裸的不滿。而不是報紙新聞里那修了又補的社論。

定型

隨著朋克音樂的興起,朋克思想已經被定位。它一點也不深奧,很簡單。用我的話,用我想說的話,說我的不滿。用我的行為,用我想做的行為,去引發人群的共鳴……
靈魂和肉體的出現,注定了他有外殼。
西裝革履,這英國的象徵讓朋克思想影響下服裝設計師大為喜愛。拋棄了傳統的穩重感。民族風極強的的蘇格蘭格子上加入了紅黑的強烈色彩。搖滾的元素下金屬更是不可少。哥特的薰陶中慘澹的裝也成為了朋克自己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街頭因素,廢舊,爛,破,成為了朋克的外殼。
當這股風颳起來以後,甚至沒人想像它能像龍捲風一樣襲卷整個大不列顛。在最初的朋克思想基調下,更極端,更赤裸的也出現了。反。反對一切,反社會,反宗教,甚至反人類。雌雄同體,崇尚廢物,毒品酒精。讓朋克顯得更加瘋狂,荒誕。
朋克像一個廢品堆裡面的閃耀的鑽石,激起了更多人的關注。朋克也像一個巨大的猛獸不斷強大自己,吞噬金屬元素,哥特元素,搖滾元素,一切可吞噬的。並在時間的洪水下發展至今。

現狀

如今的朋克已經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克。那無光的極端時期雖然已經被如今華麗的元素掩蓋,出現了流行朋克,搖滾朋克,重金屬朋克,哥特朋克,說唱朋克……
他們或許已經完全不一樣,甚至互相不承認對方。
但無可否認的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這至高無上的“信條”洗禮著每一個朋克愛好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