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莘國(山東省曹縣有莘國)

有莘國(山東省曹縣有莘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莘國,又名有侁、姺、莘、辛,姒姓,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西北莘冢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有莘國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莘冢集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主要民族:漢族
簡介,禹母女喜,賢相伊尹,考古研究,

簡介

有莘國,又名有侁、姺、莘、辛,姒姓,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西北莘冢集。從漢代以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有莘國就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這個古國和夏朝的締造者大禹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是拱衛夏朝政權的核心力量,然而幾百年後,國中一個叫伊尹的青年卻成了夏王朝的掘墓人。
曹縣有莘國曹縣有莘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莘國與夏商兩代的中央政權都有極其特殊的關係,然而此後的三千年里,它卻神秘地隱遁於史籍之中,留下一地謎團。就連有莘國的地理位置,漢代以來也是爭論不休,不下四五種說法。其中,支持最多的有兩種版本:一是山東曹縣,一是陝西合陽。
一個古國,被不同的地方爭來爭去,而且彼此相距遙遠、都有合理理由,這在先秦古國中還真不多見。結合考古發現和自然條件來看,有莘國神龍見首不見尾,是因為歷史上曾經存在至少東西兩個有莘國,而且有莘國曾經發生集體遷徙。山東曹縣境內的這處有莘國,存在於夏代和商代初年,見證了古國早期的輝煌。

禹母女喜

有莘國是個出名人和能人的地方,它的輝煌還得從一個女人說起。女喜又稱女嬉,是有莘國的一位公主,她嫁給了有崇部落的首領鯀,生下了一個叫禹的男孩。《史記》提到的上古女性不足二十名,而女喜卻多次提到,這既因為她是大禹的母親,又得益於“裂背生禹”的傳說。
聖賢出生往往不同凡響,大禹自然不能例外,古籍記載,即將臨盆的女喜看到了流星划過天空,“吞神珠背剖而生禹於石”。顯然,“背剖”是不科學的,當為“腹剖”。
長大後的禹經過十三年治理,終於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常言道“母憑子貴”,這位英雄母親也作為榜樣,被寫入了歷代女學的教科書。

賢相伊尹

有莘氏在史書中第二次出場是夏朝末年了,當時東方的商族崛起,夏桀的統治岌岌可危。
傳說,伊尹生於伊水岸邊、空桑之中,被有莘國君的廚師收養,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了烹飪小能手。可聰明的伊尹不甘於在廚房裡研究美食,他從烹飪技巧中領悟出了治國之道。
雖然有莘和夏同族,但伊尹卻看透了夏桀的昏庸腐敗,預測到夏必為商所取代。趁著有莘公主嫁給商湯的機會,伊尹主動報名,成為陪嫁的廚師被帶到商湯麵前。
伊尹以烹調為例,向湯說治國之道,建議他以堯舜的方法治理國家,得到了湯的認可,並拜為右相,授以國政。伊尹輔佐商湯滅夏建商,被商湯尊為“元聖”。太甲繼位為王,暴虐成性,伊尹把他囚在商湯陵前的桐宮,讓他反省悔過。伊尹自己代理國政,接見諸侯,並常到桐宮教育太甲。三年後,太甲悔過,返善修德,伊尹率領眾大臣去桐宮迎太甲回亳都宮殿,重新授給他國政,並作了《太甲訓》三篇,褒譽太甲知過遷善。太甲在位三十三年,死後被謚為太宗。太甲的兒子沃丁繼位為王,伊尹退出政界,不久病逝,沃丁以天子禮葬伊尹於亳東。
伊尹一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建立了卓越功勳,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年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千古賢相第一人”之稱。伊尹還有高超的烹調技術,同時發明了中藥湯液療法,被後世尊為烹飪和中藥鼻祖。
今山東曹縣有處伊尹墓,這也是天下眾多的伊尹墓之一,可見伊尹確實受人尊敬。明代,曹縣知縣范希正在伊尹墓前重修伊尹祠,祠為三進院落,歷代立碑碣數十通,“文革”期間被破壞,後民眾募資重修。以伊尹生日為期,這裡每年陰曆二月二十一會舉行廟會,廟會上唱戲娛樂,蘇魯豫皖近萬人蜂擁至此祈求平安。

考古研究

菏澤曹縣一帶地處延續三千年仰韶文化的東邊緣,又位於延續二千年大汶口文化的西邊緣,包括有莘國在內的眾多先民在此長期繁衍生息,發展出燦爛的文化。據調查考證,整個菏澤境內,現存有三百餘處上古先民的生活遺址。
莘冢集遺址被認為是昔日有莘國的歷史遺蹟。這處遺址位於曹縣縣城西北十八華里,當地舊縣誌載:“夏本有莘國,伊尹耕此。”
1976年和1979年春,當時的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磨製骨器、輪制陶器和石鏟、石鐮,另外,還有大量的魚刺、螺殼和少量的獸骨等。
莘冢集遺址包含大汶口、龍山、商代、周代四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其中以龍山文化層為最厚,出土遺物亦最為豐富。從發掘情況來看,該遺址上層是先商文化堆積,約相當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下層發現了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大汶口文化類型的堆積物。由此可以推斷,這處遺址在商代早期仍然是一處繁華的地方,或許,伊尹的青少年歲月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至於後來為什麼有莘國人會舉族搬家,如今已經很難弄清,但自然條件惡化無疑是個重要原因。
上古時期,這片區域相對平坦開闊,土地肥沃,確實適合人類生活,但是這裡的“硬傷”也很嚴重:河流眾多,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到了金、元、明三代,洪水把菏澤一帶的四澤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無任何痕跡可尋。高原黃土隨黃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著這片區域的上古文化,使兩漢遺蹟埋在地表以下八到十米處。
不難想像,在先秦時期,人們生活在這裡,多么容易遭受到洪水的侵害。再加上戰亂、政權變動等因素的影響,有莘國人不得不捨棄家園,逐漸西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