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識的文學課》由中華書局出版社於2015年1月出版的圖書,作者龔鵬程。文學是一朵永恆開放的花朵,在精微、唯美的世界裡,有淵博的知識、有驚人的洞見。
基本介紹
- 書名:有知識的文學課
- 作者:龔鵬程
- ISBN:9787101105223
- 頁數:260頁
- 定價:32.00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5-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講文學與天文
天文是古人日用所知
古人生活中的天文知識
類書、蒙學書中文學性的天文知識
《天問》分化出的文學形態及影響
第二講文學與歲時
什麼是歲時
文學關注下的時間
中國人重節氣、節日
文人筆下的節日、歲時
四季變化為文人所重
第三講文學與地理
《禹貢》與九州地理觀
《山海經》、《穆天子傳》啟發下的文學想像
《詩經》中的具體生活場域
楚辭、地理志、辭賦中文學與地理的關聯
地理文學化的諸多體現
以地理視角看《樂府詩》
第四講文學與飲
中國人更重視的是飲
《詩經》里的酒
《楚辭》中豐富多樣的飲
與文學相關的酒
飲茶法的變遷
與文學相關的茶文化
僧家對茶道的推動
文人對茶飲的影響
第五講文學與食
文學中的農事稼穡
文學作品祭祀中的食物
《詩經》開創食物描寫的三大類型
《楚辭》中的離俗之食
漢代歌詩辭賦里的佳肴
第六講文學與衣
中西方服飾觀之不同
《詩經》之衣多在《國風》中
著衣之禮及各種衣服
《楚辭》超凡脫俗之服飾
文學裡的冠劍、綸巾、金縷衣
第七講文學與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異
文學中的卜居主題
《長物志》顯現出的文人生活理想
文學中的園林樓閣
“觀”的性質、作用與表現
第八講文學與行
由《詩經》開啟的行旅文學
行旅文化中產生的閨怨文學
行旅文學出現的原因
驛站詩、題壁詩
游的文學史
第九講文學與草
北京花事
早期花草意識的混而未分
重視花,始於漢代
香在草之外另成大邦
詞比詩更顯花草意識
體物、博物、格物、玩物
第十講文學與木
橘之頌
嘉木者木蘭
桐花時節
文人愛梧桐
桂花之幽靜
韻勝格高的梅花
文學裡草木的深意
第十一講文學與鳥
《詩經》里聚訟萬端的鳥
文學中的嘉禽
文學中其它諸鳥
第十二講文學與獸
蒙學讀物中的獸
詩人體物工夫
文人筆下的馬
寓言與以獸擬人
與獸相關的文學故事
文學變形幻化主題中的異獸
第十三講文學與蟲
《詩經》里的蟲
龍非虛構之物
聲望較差的蛇
文學中的小蟲們
相生相化之蟲
第十四講文學與魚
魚之總說
有文化符號意義的龜
重要且美好的鯉魚
喪失本義的鯤
與魚相關的文學故事
前言/序言
可是,考上了名校的大學生,你讓他寫篇詩文函札試試。除了考試用的作文套話,什麼也不會。你找篇文章讓他談談,也會發現他根本沒有審美能力,超出字詞解釋之外的文學文化問題大抵皆一竅不通。
我在大學教書,於今快四十年了,年年碰到的學生均是如此,兩岸都一樣。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塌糊塗,老是把詩文割裂為字詞解釋、文意譯讀、文法語態、作家生平資料等等,然後令學生背誦之,反覆考習之。最終便使得學生都不知文學為何物。
而且,入了大學,一般人就再也不會接觸文學的了,因門既已敲開,敲門磚誰也不會再拎在手上。少數進了文學科系的學生,則雖號稱以文學為專業,然而習得的本領,其實與初高中並無大異,只是割裂更甚。要用西方哲學、當代思潮、政經社科知識、工科論文術語及格式去“剖析”中國文學。
我久不滿於這種文學教育形態,認為把文學僅囿限於作家與作品,內縮式地講作家人格如何高、心境如何好,作品又如何結構巧、修辭精,講來講去,豆剖瓜分,越縮越小。僅在版本、字句、語法、詞意上打轉,實在玩物喪志,越講越沒勁。
當然,這些方法當然不能說完全沒用,但顯然還再可以開發一些視域,讓人對文學能有更入乎其內的理解。
“文學與文化”是把文學活動放在整體中國文化視域中去看,不認為文學作品是獨立的,通過文學,可以了解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即整體體現為中國文學。
孔子說,讀詩有諸多好處,“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也可以來服侍君上,還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的說法道盡了文學與人的密不可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有文學;衣、食、住、行世俗之事中亦見文學;鳥獸草木蟲魚中更有文學。文學一直在這些尋常可見的文化知識中,只是我們習焉不察。
我們只看《詩經》的開篇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接上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偶爾相遇,若有理若無理,若有意若無情,而這一切即興發生成於此間,本非臆造,然義不盡處於意外,興成可觀,則又未必純屬被決定、被限制。這就是文學中的鳥獸蟲魚、江河湖海,他們在情理(知識)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這等魅力也許只能來自神思。
相對於那種內縮而割裂的文學闡釋形態,我如此恢拓無端,有點“其大無外”。但你不覺得唯其如此,才足以開豁耳目、高大其心志,非侷促之學嗎?
這樣理解文學,才可以破除過去文學教育常給人一些迷思與錯誤。這些錯誤太多了,我每一講都須花點口舌去撥亂反正。不是我比較聰明,故能識前人之誤,只是大脈絡理順了,自然就會明白過去那些文學知識為何是胡說八道。希望大家看看,也能養成大識見,成為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