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黃瓜病害防治方案

《有機黃瓜病害防治方案》是一篇文章,主要講述如何防治黃瓜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機黃瓜病害防治方案
  •   俗稱 : “跑馬乾”“黑毛”“瘟病”
  • 危害 : 發病特點是來勢猛,
  • 病原 : 古巴假霜黴菌
黃瓜霜霉病,黃瓜白粉病,黃瓜猝倒病,黃瓜靶斑病,黃瓜枯萎病,黃瓜立枯病,黃瓜炭疽病,黃瓜灰霉病,黃瓜細菌性角斑,黃瓜花葉病毒病,

黃瓜霜霉病

俗稱:“跑馬乾”、“黑毛”、“瘟病”
病原:古巴假霜黴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危害:發病特點是來勢猛,病害重,傳播快,如不及時防治,將給黃瓜生產造成毀滅性的損失。在流行年份受害地塊黃瓜減產20%~30%,嚴重流行時損失達50%~60%,甚至絕收。棚室黃瓜栽培中發生最普遍、為害最嚴重的病害。
為害症狀: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開始病部呈現水浸狀斑點稱“小油點”,在濕度大的早晨尤為明顯,病斑逐漸擴大,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黃褐色斑塊,濕度大時,葉背面長出灰黑色霉層,後期病斑破裂或連片,致葉緣捲縮乾枯,嚴重的棚內一片枯黃。春秋兩季是發病高峰期。[1]
發生因素:
(1)環境:溫、濕度是病害發展流行的主要條件。高濕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葉面沒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發和侵入,病害就不會發生。溫度低於15℃或高於28℃,不利於病害的發生,溫室大棚內通風不良,濕度過高,結露多,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發、侵入,易於病害的發生流行。溫度越高,對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病菌的萌發和侵入需要有足夠的濕度和適宜的溫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況下,溫度在10~20℃範圍內即可萌發侵入,並引起植株葉片發病。
(2)栽培:地勢低洼,土壤質地差,肥料不足,栽培過密,通風不良,澆水次數過多,都能引起病害加重發生。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良種,應選擇抗病性強的津雜1號、津春3號等品種。②採用無菌沙土或沙壤土育苗,培育無病壯苗。與南瓜進行嫁接換根栽培,增強抗病性。③採用膜下溝灌,以降低棚內空氣濕度。選用透光率高、無滴效果好的塑膠膜。④定植時合理密植,結瓜後及時打去底部老葉,增加田間通透性,減少病源。⑤棚內局部發病重,但瓜秧較健壯,可以在晴天上午澆水後將棚室封嚴,迅速使黃瓜生長點部位的溫度升高到42~45℃,2小時後多點通風。⑥整地時要施足底肥。
(2)物理防治:用50~55℃水浸種10~15分鐘。
(3)藥劑防治: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300倍噴霧,每隔一周施藥一次,直至病情不再發生。春雷·王銅600-800倍噴霧。3%多抗黴素150-200倍兌水噴霧。86.2%氧化亞銅300-400g/畝,兌水噴霧。

黃瓜白粉病

異名:黃瓜白黴病、白毛。
病原:單絲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異名瓜類單絲殼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在黃瓜上有時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也可引起白粉病,其無性孢子串生,短圓柱形,看不到線粒體。
危害:黃瓜的重要病害。通常在黃瓜生長中、後期發病重,造成黃瓜的產量損失,甚至提前拉秧。
為害症狀:病害先出現在下部葉片正面或背面,表現為白色小粉點,後擴大為粉狀圓形斑。在條件適宜時,白色粉狀斑點繼續擴展,連線成片,成為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直至布滿整個葉片,看上去又象長了一層白毛,所以俗稱白毛病。其後葉片逐漸變黃、發脆,白毛由白色轉變為灰白色,最後葉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受害的葉柄和莖,症狀與葉片基本相似。
特性:該菌系專性寄生菌,只在活體寄主上存活。
發生因素:該病喜溫濕、耐乾燥。溫度10~30℃,相對濕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發。發病最適溫度16~24℃,最適相對濕度為75%。溫度高於30℃,濕度超過95%,則病情受到抑制。雨後乾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選用耐病品種。及時清除棚室中的雜草、殘株。②棚室內要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遇有少量病株或病葉時,要及時摘除。③切忌大水漫灌,可以採用膜下軟管滴灌、管道暗澆、滲灌等灌溉技術。定植後要儘量少澆水,以防止幼苗徒長。④加強水肥管理,及時追肥,防止缺肥早衰。不要偏施氮肥,要注意增施磷、鉀肥。結瓜期,可加大肥水的用量,適時噴葉面微肥,以防植株早衰。
(2)物理防治:可採用27%高脂膜EW80~100倍液,或於發病初期噴在葉片上,每隔5~6天噴1次,連續3~4次。
(3)藥劑防治: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為白粉病特效藥,具有治療效果,見效快,不會產生抗性。300倍稀釋噴霧,每7天施藥一次直至病情不再發生。10%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500-800倍噴霧。也可使用2%武夷菌素水劑100倍噴霧。

黃瓜猝倒病

病原:瓜果腐黴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屬鞭毛菌亞門真菌。此外疫霉屬(Phytophthora spp.)的一些種及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也可引起幼苗子葉出現萎蔫型猝倒病。有報導引起春季瓜苗猝倒病的病原還有刺腐霉(Pythium spinosum Sawada)。
危害:黃瓜苗期主要病害,該病約占幼苗死亡率的80%左右。
為害症狀:種子萌芽後至幼苗未出土前受害,造成爛種、爛芽。出土幼苗受害,莖基部呈現水漬狀黃色病斑,後為黃褐色,縊縮呈線狀,倒伏,幼苗一撥就斷,病害發展很快,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死亡。濕度大時在病部及其周圍的土面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物。生長後期瓜條受害,瓜面出現水漬狀大斑,嚴重時瓜腐爛,表面長出一層白色絮狀物,稱綿腐病。
發生因素:
(1)環境:低溫、高濕利於發病。苗床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濕度偏大,不利於幼苗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易誘導猝倒病發生。
(2)栽培:土壤中含有機質多,施用未腐熟的糞肥等有利於發病。在瓜生長成熟期,田間應嚴格控水,澆水時要絕對避免水淹瓜果,否則瓜果腐爛,易發生綿腐病。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選用無病的新土、塘土或稻田土,播前1次灌足底水,出苗後儘量不澆水,必須澆水時一定選擇晴天噴,不宜大水漫灌。②嚴格選擇營養土,不用帶菌的舊苗床土、菜園土或庭院土。採用快速育苗,避免低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出現。③果實發病重的地區,要採用高畦,防止雨後積水,黃瓜定植後,前期宜少澆水,多中耕,注意及時插架,以減輕發病。
(2)藥劑防治: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根部型),使用方法為苗床灌根每平米2到4克,或定植時/定植後每棵苗單獨灌,3000倍液,每株200毫升,3個月後半量追加。或0.5%氨基寡聚糖水劑400-6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毫升,間隔7-10天,連用2-3次。

黃瓜靶斑病

病原: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t.)We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寄主:寄主範圍廣,為害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蔬菜20餘種。
危害:以保護地受害嚴重。春保護地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發病,4月上中旬後病情迅速擴展,至5月中旬達發病高峰。田間主要危害葉片,以中下部葉片受害嚴重。一般病田葉發病率為10%~25%,嚴重時可達60%~70%,甚至100%。
為害症狀:病菌以危害葉片為主,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葉片正、背面均可受害,葉片發病,起初為黃色水浸狀斑點,直徑約l毫米左右。當病斑直徑擴展至1.5至2毫米時,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圓形或稍不規則,有時受葉脈所限,為多角形,病斑外圍顏色稍深呈黃褐色,中部顏色稍淺呈淡黃色,患病組織與健康組織界線明顯。發病中期病斑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易穿孔,多為圓形,少數多角形或不規則,葉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體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後期病斑直徑可達10至15毫米,圓形或不規則形,對光觀察葉脈色深,網狀更加明顯,病斑中央有一明顯的眼狀靶心。嚴重時多個病斑連片,呈不規則狀。發病嚴重時,病斑面積可達葉片面積的95%以上,葉片乾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葉片相繼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發生因素:病原具有喜溫好濕的特點,病菌侵入經潛育6~7天后發病,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的條件下易發病;氣溫25~27℃,濕度飽和的條件下發病重;溫差大也有利於發病。
(1)品種抗性:品種對病情的影響:品種間抗病性存在著顯著差異,平均病情指數可相差20左右。
(2)環境:①土壤肥沃,底肥充足,黃瓜植株生長健壯的田塊,靶斑病發生較輕;肥力不足,土壤貧瘠,植株長勢較弱,葉片色黃,質地較薄,則發病嚴重。②大水漫灌,放風不及時,田間濕度較大的田塊,往往發病較重;保護地中緩衝室及過道附近發病明顯較輕;灌後遇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適時輪作發病田應與非寄主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徹底清除殘株,減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內溫濕度管理,注意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加強栽培管理 及時清除病蔓、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減少初侵染源。控制空氣濕度,實行起壟定植,地膜覆蓋栽培,於膜下溝里澆暗水,減少水分蒸發,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風排濕,增加光照,創造有利於黃瓜生長發育,不利於病菌萌發侵入的溫濕度條件。
(2)物理防治:種子消毒,該病菌的致死溫度為55℃,可採用溫湯浸種的辦法:種子用常溫水浸種15分鐘後,轉入55℃至60℃熱水中浸種10至15分鐘,並不斷攪拌,然後讓水溫降至30℃,繼續浸種3至4小時,撈起瀝乾後置於25℃至28℃處催芽,可有效消除種內病菌。
(3)藥劑防治:發病前或初期可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300倍液噴霧,每周打一次,直至病情不再發生,通常2-3次即可治癒。或使用0.5%氨基寡糖素水劑400至600倍兌水噴霧。

黃瓜枯萎病

異名:黃瓜萎蔫病、黃瓜死秧病。
病原: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 Owen.稱,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據報導,此菌有生理分化,但國內各地多為同一菌系。
寄主:黃瓜、西瓜、西葫蘆、南瓜等。
危害:瓜類蔬菜的重要病害,發生普遍,發病率高,毀滅性強。減產30%~50%,重者絕收。
為害症狀:黃瓜從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以結瓜期為發病盛期。初期基部葉片褪綠,成黃色斑塊,逐漸全葉發黃,隨之葉片由下向上凋萎,似缺水症狀,中午凋萎,早晚恢復正常,3~5天后,全株凋萎。病株的主根或側根呈褐色腐爛,極易拔斷,或瓜蔓基部近地面3~4節處開裂流膠,開始出現黃褐色條斑,在高濕環境下,病部常產生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在已枯死病株莖上則更為明顯,且不限於基部,可達中部,有時病部可溢出少許琥珀色膠質物。縱剖莖基部,維管束呈黃褐色至深褐色。
發生因素:
(1)環境:土溫在8~34℃時病菌均可生長。當土溫在24~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氣相對濕度高,發病最快。土溫低,潛育期長。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易發病。病菌發育和侵染適溫24~25℃,最高34℃;最低4℃;土溫15℃潛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適宜pH4.5~6。
(2)栽培:秧苗老化,連作地,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乾旱或排水不良,土壤偏酸,是發病的主要條件。
防治方法:應以抗病品種為主,合理輪作倒茬,清除病株殘體,培育無病壯苗,並輔之以藥物防治。
(1)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以減少田間含菌量。選用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長春密刺、津研7號、早豐等。育苗時,對苗床土進行硝化處理,或換上無菌新土,培育無病壯苗。施入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在結瓜後,要適當增加澆水的次數和澆水量,但切忌大水漫灌。在夏季的中午前後不要澆水。多中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使植株根系茁壯,以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減少傷口。
(2)物理防治:用55℃的溫水浸種10分鐘。
(3)藥劑防治:於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使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3000倍灌根,每株200毫升,3個月後半量追加一次。0.3%多抗黴素60倍液浸種2-4小時後播種,移栽時用80-120倍液蘸根或灌根,盛花期再用80-120倍液噴1-2次。或0.5%胺基酸寡糖素水劑400-600倍噴霧。

黃瓜立枯病

病原: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階段為絲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s,不多見。
寄主: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豆類等。
為害症狀:為害幼苗、大苗多發生在育苗的中、後期。幼苗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帶有輪紋,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復,病斑逐漸凹陷。濕度大時產生淡褐色蛛絲狀霉,但不明顯,病部沒有白色棉絮狀霉,這一點與猝倒病不同。病斑逐漸擴大後繞莖一周,木質外露,最後病部收縮乾枯,葉片萎蔫不能恢復原狀,幼苗不倒狀,逐漸乾枯死亡。
發生因素:栽培因素,多在床溫較高或育苗後期發生。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床苗排濕降溫,加強通風,增加光照。
(2)物理防治:用55℃溫水浸種子15分鐘。
(3)藥劑防治:於苗床期或移栽時使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根部型灌根,3000倍液,每株200毫升,3個月後半量追施一次。或於發病初期用10%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灌根,每株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連灌3次。也可用5%井岡黴素水劑兌水稀釋1000-1500倍,每株灌藥250毫升。

黃瓜炭疽病

病原:葫蘆科刺盤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Arx,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寄主:黃瓜、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苦瓜等。
危害:瓜類蔬菜的重要病害。棚室栽培的黃瓜發病重。
為害症狀:幼苗至成株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
(1)幼苗:幼苗期發病在子葉邊緣處生半圓形病斑,呈褐色至紅褐色,稍凹陷。莖蔓基部黑褐色縊縮,幼苗倒折。
(2)成株:成株病葉上出現黃褐色、圓形、背面水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紅褐色病斑,中央顏色淡,邊緣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上有小黑點和橙紅色膠狀物,高濕時葉背呈水浸狀,乾枯後呈條狀開裂穿孔。
(3)瓜條:瓜條發病出現暗褐色凹陷病斑,長圓形,稍凹陷,並溢出粉紅色膠狀物,後期開裂。
(4)莖葉:莖和葉柄上病斑長圓形,稍凹陷,初水浸狀,淡黃色逐漸變成灰白色至深褐色,病斑擴展至莖或葉柄一周,可引起整個葉片和全株死亡。
發生因素:
(1)環境:高溫高濕是發病和流行的主要條件。相對濕度80%~90%,溫度在10~30℃,均可發病,但濕度在95%以上,溫度在24℃左右時為害最重。
(2)栽培:管理粗放,連茬、偏施氮肥,排水及通風不良,瓜秧衰弱,均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實行3年以上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採用無病種子。用無病土育苗。地膜覆蓋,可減少病菌傳播機會。增施磷鉀肥。棚室要進行通風排濕,使棚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採收在露水落乾後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
(2)物理防治:用50~51℃溫水浸種20分鐘。
(3)藥劑防治: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種30分鐘,清水沖洗乾淨後催芽。發病前或初期,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300倍噴霧,每隔7天施一次,連續2-3次。或使用2%春雷黴素水劑400-750倍液噴霧。

黃瓜灰霉病

病原: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世代為富克爾核盤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el,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寄主:黃瓜、番茄、茄子、菜豆、萵筍、辣椒等多種蔬菜。
危害:70%~80%的棚室中均有發生,發病輕時減產10%,減產20%~30%。嚴重時植株下部腐爛,莖蔓折斷,整株死亡。隨著棚室發展為害日趨嚴重的一種病害。
為害症狀:病菌先從花器侵入,引起花器腐爛、萎蔫或脫落,然後靠近花器的瓜條尖端腐爛、乾枯,濕度大時表面長出灰白色霉狀物。發病的花器脫落時掉在植株上會引起再次侵染。葉面上的病斑為圓形,淺褐色或黃白色,病斑直徑1.5~3.5厘米,邊緣明顯,枯乾後易破裂,邊緣近健部生有灰色霉層。如果發病花器粘引莖部,則引起不規則形枯斑,嚴重的導致莖節腐爛、折斷,造成全株死亡。發生因素:溫度18~23℃,相對濕度90%以上,連陰天多,光照不足,易發病。棚內濕度大,結露持續時間長,放風不及時,發病重,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生長前期及發病後,適當控制澆水,適時晚放風,提高棚溫至33℃則不產孢,降低濕度,減少棚頂及葉面結露和葉緣吐水。②加強棚室管理。出現病花病瓜時及時摘除,帶出田外深埋。棚室要通風透光,降低溫度,注意保溫增溫,防止冷空氣侵襲。
(2)藥劑防治:於發病前或初期使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300倍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2-3次。或10%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10億CFU/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

黃瓜細菌性角斑

病原: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 & Wilkie,屬細菌。
寄主:黃瓜、葫蘆、西葫蘆、絲瓜、甜瓜、西瓜等。
危害:黃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隨著塑膠大棚栽培的普及,該病的為害日趨嚴重。一些老菜區減產10%~30%,嚴重的減50%以上,甚至絕收。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莖、葉柄、卷鬚、果實等。葉片受害,先是葉片上出現水浸狀的小病斑,病斑擴大後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黃褐色,帶油光,葉背面無黑霉層,後期病斑中央組織乾枯脫落形成穿孔。果實和莖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狀,濕度大時可見乳白色菌膿。果實上病斑可向內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逐漸變色,果實軟腐有異味。卷鬚受害,病部嚴重時腐爛折斷。而霜霉病為害,受害葉片濕度大時,葉背面可見到黑色霉層,病斑不穿孔,無菌膿,發病後期變成黃褐色,空氣乾燥時迅速乾枯,並向上卷。
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的主要區別有:①病斑形狀、大小。細菌性角斑病的葉部症狀是病斑較小而且稜角不像霜霉病明顯,有時還呈不規則形。霜霉病的葉部症狀是形成較大的稜角明顯的多角形病斑,後期病斑會連成一片。②葉背面病斑特徵,將病葉採回,用保溫法培養病菌,24小時後觀察。病斑為水漬狀,產生乳白色菌膿(細菌病徵)者,為細菌性角斑病;病斑長出紫灰色或黑色霉層者為霜霉病。濕度大的棚室,清晨觀察葉片,就能區分。③病斑顏色,細菌性角斑病變白、乾枯、脫落為止。霜霉病病斑末期變深褐乾枯為止。④病葉對光的透視度,有透光感覺的是細菌性角斑病;無透光感覺的是霜霉病。⑤穿孔,細菌性角斑病病斑後期易開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不穿孔。
發生因素:
(1)環境:角斑病在10~30℃均可發生,適宜溫度為24~28℃,大棚高濕有利於發病。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
(2)栽培:低洼地、重茬地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選用耐病品種。如津春1號,津研4號,中農11號、13號,新泰密刺等抗病品種。②從無病瓜上選留種,無病土育苗。施足基肥,生長期及收穫後清除病葉,及時深埋。③大棚內覆蓋地膜,有條件的使用滴灌,深溝高畦栽培,降低田間濕度,及時調節棚內溫濕度。澆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陰雨天不澆水。當外界夜溫不低於15℃時,晝夜放風。大棚撤膜前,一定要煉苗1周左右,讓黃瓜逐漸適應外部環境。
(2)物理防治:用70℃恆溫乾熱滅菌72小時。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
(3)藥劑防治: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也可用3%中生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霧,隔7-10天噴一次,共噴3-4次。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兌水噴霧。

黃瓜花葉病毒病

異名:黃瓜花葉病
病原: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甜瓜花葉病毒Muskmelon mosaic virus(MMV)、菸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黃瓜綠斑花葉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等。
寄主:黃瓜等葫蘆科植物
危害:黃瓜的重要病害,病株率可達30%以上,對產量和質量有明顯的影響。
為害症狀:發病初期葉脈透明,幾天后成為花葉,病形成黃綠或深綠泡斑,葉面常皺縮不平,出現名種畸形,明顯變窄;有的病葉粗糙呈革質,絨毛脫落;有的葉基變長,側翼變狹變薄,呈現繃緊狀態,葉尖細長,呈。鼠尾狀。;有的病葉葉緣向上捲曲。有時葉脈出現深褐色壞死,或沿葉脈出現閃電狀壞死。早期受侵染的煙株強烈矮化,高度不及健株的1/2,根系發育不良。
發生因素:田間或棚室高溫發病重。溫度高、日照強、乾旱的氣候條件,缺水、缺肥、棚室中間雜草叢生,以及附近有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和甘藍、芥菜、蘿蔔、菠菜、芹菜等作物,都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選用耐病品種,如津雜2、3、4號等。②培育壯苗,適期定植,當地晚霜過後,即應定植,棚室可適當提早。③配方施肥,加強管理。④農事操作應小心從事,及時拔除病株,採種要注意清潔,防止種子帶毒。⑤打杈、綁蔓、授粉、採收等農事操作注意減少植株碰撞,中耕時減少傷根,澆水要適時適量,防止土壤過乾。
(2)物理防治:種子經70℃處理72小時可殺死毒源。
(3)藥劑防治:播種前用0.5%氨基寡糖素水劑400-500倍液浸種6小時,或使用72%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噴霧,也可使用90%新植黴素可溶粉劑12-14克兌水50升做預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