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是唐代顏真卿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顏真卿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
先生姓李氏,諱含光,廣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廟諱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晉陵,遂為郡人。高祖文嶷,陳桂陽王國侍郎。曾祖榮,皇朝雷州司馬。祖師龕,隱居以求其志,徙於江都。父孝威,博學好古,雅修彭聃之道,與天台司馬練師子微為方外之交,尤以篤慎著於州里,考行議謚,曰正隱先生。母琅琊王氏,賢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則有殊異,晬日獨取《孝經》,如捧讀焉。羈丱好靜處,誦習墳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師事同邑李先生,遊藝數年。神龍初,以清行度為道士,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深趣。執喪過哀,口不嘗甘旨之味,食惟穬麥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號毀骨立,親族莫不傷之。開元十七年,從司馬練師於王屋山,傳受大法。靈文金記,一覽無遺,綜核古今,該明奧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詔先生居王屋山陽台觀以繼之。歲餘,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征,皆謝病不出。天寶四載冬,乃命中官齎璽書征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稟,必先齋沐。他日,請傳道法,先生辭以足疾,不任科儀者數焉,元宗知不可強而止。先生嘗以茅山靈跡,翦焉將墜,真經秘籙,亦多散落,請歸修葺。乃特詔於楊許舊居紫陽以宅之,仍賜絹二百匹、法衣兩副、香爐一具,御製詩及序以餞之。又禁于山側采捕魚獵,食葷血者不得輒入。公私祈禱,鹹絕性牢。先生以六載秋到山,是歲詔書三至,渥澤頻繁,暉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許長史、楊君陶隱居自寫經法,歷代傳寶。時遭喪亂,散逸無遺。先生捧詔搜求,悉備其跡,而進上之。先時元宗將求大法,請先生為師,先生竟執謙沖,辭疾而退。洎七載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經》。其年春之三月,中官齎璽書云:“其月十八日,克受經誥。是日,於大同殿潔修其事,遂遙禮先生為元師,並賜衣一襲,以伸師資之禮。因以元靖為先生之嘉號焉。”仍詔刻石於華陽洞宮以志之。是歲夏五月,隱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莖,散生於松石之間。詔俾先生與中官啟告靈仙,緘封表進。夏,又詔以紫陽觀側近二百戶,太平、崇元兩觀各一百戶,並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征先生,既自請居道觀以養疾。九載春,辭歸舊山。其年夏六月,前生靈芝之所,又產三百餘莖。煌煌秀異,人所莫睹,先生又圖而奏之。是歲冬,又征先生,於紫陽別院館之。十載秋,先生又懇辭告老,御製序詩以餞之。十有一載,先生奉詔,與門人韋景昭等,於紫陽之東郁岡山,別建齋院。立心誠肅,是夜仙壇林間,遍生甘露。因以上聞,特詔嘉異。初,隱居先生以三洞真法傳升元先生,升元付體元先生,體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於隱居,凡五葉矣,皆總襲妙門大正真法,所以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矣。於戲!是非可齊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覺夢同焉。如此者,何域心於變化之際哉?先生以大曆己酉歲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於茅山紫陽之別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門人赴喪而至者凡數千人,號奉冠舄,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遺命以松棺、竹杖、木幾、水瓶、香奩、香爐奩置於藏內,門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儉德。先生識思真淳,業行高古,道窮情性之本,學冠天人之際。所以優遊句曲,郁為王者之師;出入明庭,特寵肩輿之貴。是知順風而問,昔稱於黃帝;望山而請,今見於元宗矣。又博覽群言,長於著撰。嘗以《本草》之書,精明藥物,事關性命,難用因循,著《音義》兩卷。又以《老》、《莊》、《周易》,為潔淨之書,著《學記》、《義略》各三篇,《內學記》二篇,以續仙家之遺事。皆名實無違,詞旨該博。初,先生幼年,頗工篆籀,而隸書尤妙。客或賞之雲“賢於其父”,因投筆不書。元宗詔山人王文,強請先生楷書上經一十三紙,以備楊,許之闕。先生能於陰陽術數之道,而不以藝業為能;極於轉煉服食之事,而不以壽養為極。但冥懷素樸,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盡於此?真卿乾元二年,以昇州刺史充浙西節度。欽承至德,結慕元微,遂專使致書於茅山,以抒誠懇。先生特令韋鍊師景昭復書於真卿,恩眷綢繆,足勵超然之志。然宗師可仰,望紫府而非遙;王事不遑,寄白雲而攸遠。洎大曆六年,真卿罷刺臨川,旋舟建業,將宅心小嶺,長庇高蹤。而轉刺吳興,事乖夙願。徘徊郡邑,空懷尊道之心;瞻望林巒,永負借山之記。而景昭洎郭閎等,以先生茂烈芳猷,願銘金石,乃邀道士劉明素來托斯文。真卿與先生門人中林子、殷淑、遺名、韋渠牟嘗接采真之游,緒聞含一之德,敢強名於巷黨,曷足辨於鴻蒙?其詞曰:
抱一混茫,人之紀綱。先生以之,氣王神強。乃啟元旨,元門以彰。乃為帝師,帝道惟康。甘露呈瑞,靈芝效祥。上士雲感,高風載揚。鶴返仙廟,雲辭帝鄉。退歸而老,妙識行藏。德本無累,道心有常。實曰形解,孰雲坐忘?伐石表墓,勒銘傳芳。谷變陵遷,厥跡彌光。
作者簡介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東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為開元年間的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安祿山發動叛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後官至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道勁鬱勃,古法為之一變,開創了新風格,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