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三大瓷都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內,在明清朝代是興盛一時的名窯。燒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時代就已遠銷海內外,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研究中國古法燒制柴窯的必選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記窯
- 所在地:中國三大瓷都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
- 存在歷史:400多年曆
- 主要出產:瓷器
- 銷售地區:海內外
- 所屬朝代:明清時代
月記窯,龍窯,歷史,
月記窯
如今還可燒制瓷器的龍窯在全德化僅存三座其中以月記窯最為悠久。
龍窯
龍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多建築在江南地區坡地上,最早發現於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窯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龍似蛇,故名,亦稱蛇目窯、蜈蚣窯。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溫快,同時裝燒面積大,產量高,故自商代至明清時期南方地區多有砌築。
德化龍窯始建於唐代中晚期,北宋時結構更為合理,一般長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間,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設火膛,窯室分若干目(節),階梯通道兩邊放窯門若干個,裝出製品通道。每節兩側窯牆處設投柴孔(火眼),對稱排列。窯尾設擋火牆,牆底部放通煙孔,牆後設煙火巷,俗稱煙囪,高3米,寬0.4米,長依窯體而異。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餘熱。
北宋時期的龍窯,窯身較窄較短。南宋時期,窯身加寬,窯體變長,窯床鋪沙,坡度較小。這種窯爐,明清時期仍繼續使用。
新中國成立後,德化窯還是以龍窯為主。20世紀60年代,全縣有龍窯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築,長約43米,分32目,窯頭6目,高1.2-1.7米,長1.1-1.7米,目寬1.2-1.6米,窯中到窯尾26目,高1.85-2.5米,長1.8-2.2米,寬2.4-2.6米,窯兩側每隔5目各放一窯門,高1.6-1.8米,寬0.4米。窯頭設燒火膛,每目窯膛的兩邊對稱各放一個投柴孔,也是觀察火色孔,孔大約0.15×0.2米。最後一目置閘壁(擋火牆),壁腳放9個通煙孔,傾斜度約25-27度,結構合理,裝燒容量大,升溫適度、均勻,成品率高,同時事故少,操作容易。
龍窯屬於柴窯,由於以木柴為原料,現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電窯、油窯、液化汽窯、天燃氣窯。
歷史
四百年後,一群執著的陶瓷藝術家來到月記窯,籌辦工作營,延續著月記窯生生不息的瓷史。
2009年初春,旅居德國的藝術家吳金填先生國內外多名陶藝家在這座古龍窯邊組建了2009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至今已有百餘名國際陶藝家慕名而來,為古龍窯增添了生機。
迄今為止月記窯陶瓷藝術中心已舉辦多屆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活動。
近年來,德化縣提升陶瓷文化內涵,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使之成為推動陶瓷產業升級的動力引擎。目前,德化陶瓷創意產業基地已被確定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海峽西岸十大創意產業園區之一。
作為文化產業開拓者的月記窯陶瓷創意中心,一年多來共接待國內外著名陶藝家、專家、學者500多人前來交流、創作,成為德化陶瓷一個對外交流視窗、國際陶藝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並成為泉州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重點打造的7個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之一。
據了解,在三班鎮打造國際陶藝交流平台,德化縣委縣政府目前已有初步構想。德化擬在三班鎮泗濱村梅嶺窯(南嶺窯)建設“中國瓷都·德化國際陶藝家創作基地”,成立“中國瓷都·德化國際陶藝家文化交流中心”,通過邀請和引進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陶瓷藝術家、雕塑家、設計師等來德化縣開展創作、學術研討、培訓等活動,定期組織藝術家作品展示交流活動,促進國內外陶瓷藝術家的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助力提升德化陶瓷產區的文化影響力。在三班鎮大興堡建設“中國瓷都當代陶藝家美術館”,開展“千年瓷都中國白當代國際陶藝家雙年展”和“中國瓷都·德化中國當代陶藝家作品展覽及陶瓷產業發展研討會”兩個在全國有影響力、有特色的大型陶瓷文化專場活動,不斷打造和提升德化陶瓷產區的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