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填1974年出生於福建泉州,1994年自費留學德國勤工儉學,著名旅德陶瓷藝術家,著名陶瓷藝術家,德化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的創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金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德化三班鎮洞
- 出生日期:1974
- 職業:陶瓷製作家
- 代表作品:《生命的思考》、《瓷言物語》
個人履歷,作品和成就:,吳金填和月記窯,
個人履歷
吳金填 1974年出生於福建泉州,1994年自費留學德國勤工儉學,遊歷歐洲各大博物館,2008年回國,他興趣廣泛,水墨,書法、繪畫,音樂、雕塑,回國以後吳金填在上海設立工作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書畫陶藝創作,2009年初春吳金填先生來到福建泉州這箇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之一德化,在中國瓷都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他意外發現了一座馬上要被推平為工業用地的明清朝代的名窯--月記窯,吳金填親自設計、歷時二年投資建設完成國際陶藝文化中心,藉助400年前頗有影響的古窯址創辦了“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這是中國現今唯一還可以柴燒瓷器的古代龍窯,薪火不熄的“月記窯”它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陶瓷藝術家加盟,中國、德國、法國、波蘭、紐西蘭、美國、俄羅斯、印度、立陶宛、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的陶瓷藝術家們用現代的思想和眼光在“月記窯”進行創作。吳金填在“月記窯”舉辦了一系列國際陶藝文化交流活動,“國際壺藝雙聯展”、“國際陶藝家柴燒研討會”、“國際美術院校師生夏令營”和“月記窯上海之夜-荷蘭壺藝家100壺展”等多項國際陶瓷藝術交流活動。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藝術家及相關產業人士聚集古瓷都,進行陶藝創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得到國內外多家媒體的專題報導和聯合國陶瓷協會主席珍妮特的稱讚。
作品和成就:
吳金填的陶瓷作品《燕歸來》系列是海歸藝術家的象徵寫照,耐人尋味,其中《生命的思考》、《瓷言物語》等作品用抽象的手法賦予冰冷的石頭以生命,喚起人們珍惜情感與緣分,充滿了溫情與博愛。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用十幾萬片黑瓦組合創作的富含佛家包容萬物思想,直徑7米、高3米的形似“缽”的作品,充分表達了他化繁為簡、有容乃大的風格。 他的水墨畫系列作品《印象》引人注意,其中《窯火》在上海拍賣出20多萬。他自己獨創的窯文體書法給陶瓷燒制帶來驚喜,他的《心茶印器》系列陶瓷茶壺《茶道心海》沒有一件是重複的,成為中國茶器精品,為國內外收藏家珍藏。
吳金填和月記窯
吳金填,泉州市鯉城區人。他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18歲因父病高中輟學,在家照料父親,19歲時父親病逝。作為家中唯一男孩,吳金填一下長大了,他懷揣著500元錢離開家鄉泉州,獨自一人到上海闖天下去了,這是公元1991年。一個本應在大學校園構築其藝術夢想的少年成了建築行業的推銷員。然而,他的藝術天分最終在建築業中發揮了出來,以他的設計所建築出來的別墅群成了上海灘炙手可熱的高價位豪宅。吳金填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公司,之後他又到上海交大讀書,後來又旅居德國10年,在充分感受東西方文化碰撞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正如吳金填所說:“我的經歷豐富,但那些都是過去式,我時時都在忘掉過去的自己,我時時都在出發,我不能靠過去的東西來活著,我每天都在清空自己,每天都重新出發……”
吳金填在完成了自己的財富積累後,已完全衣食無憂,本可以和妻子在自己上海的豪宅里優哉游哉地過著小資生活,但他終於發現,自己是一個為藝術而生的人,他決定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把生命交給藝術。而月記窯就成了實現他這個夢想的現實載體。
回國後的吳金填在上海設立工作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書畫陶藝創作。2009年初春,吳金填來到瓷都德化,在三班鎮蔡徑村意外發現了這座將要被夷為平地的清代名窯。他深深被這裡底蘊深厚的陶瓷文化資源和自然人文景觀所吸引。他決定留下來,一是為了保護這個古窯,二是為了讓自己的藝術之夢落地生根。
短短的兩年時間,在古窯旁的牛棚和一片廢墟之上,吳金填和數名國內外知名陶藝家親自設計選材,便有了今天這片紅牆黛瓦、綠竹掩映的“月記窯國際當代陶藝中心”,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凝聚著他和其他藝術家的心血和汗水。
吳金填以他的國際視野、藝術家獨到的眼光,藉助底蘊深厚的月記窯陶瓷文化和原生態人文景觀,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藝術家及相關產業人士聚集古瓷都,進行陶瓷藝術創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德化陶瓷文化的發展。
古老的歷史文化帶給“月記窯當代陶藝中心”現代化城市所沒有的豐富內涵,月記窯變得年輕並且充滿了激情,依託古窯址而興建的園區成了國際陶藝的交流平台,藝術家創作出風格各異的作品,探索出一條古老的傳統瓷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的路子,使古老的傳統瓷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發揚,也使月記窯的歷史得以延續和發展。
吳金填藉助400年前頗有影響的古窯址創辦了“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到現今還可以燒制瓷器的龍窯,薪火不熄的“月記窯”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陶瓷藝術家加盟。中國、德國、法國、波蘭、紐西蘭、美國、俄羅斯、印度、立陶宛、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的陶瓷藝術家們,用現代的思想和眼光在“月記窯”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