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朗星稀:上海影壇往事及其他

月朗星稀:上海影壇往事及其他

有人說:電影是一個銀色的大海。然而,怎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呢?本書收錄了記載著電影人陳清泉圓夢之旅的七十多篇文章,共分良師益友、“牛棚”知交、懷念故人、文學園丁、文化之旅、影劇小議、故鄉情結以及東鱗西爪八個部分。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向讀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上海的影壇往事以及作者的圓夢之旅。 中國電影走完了100年的歷程,在作者的一生中有30年是在這個圈子中度過的。本書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記載著作者的圓夢之旅。全書共分良師益友、“牛棚”知交、懷念故人、文學園丁、文化之旅、影劇小議、故鄉情結以及東鱗西爪八部分。

基本介紹

  • 書名:月朗星稀:上海影壇往事及其他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頁數:441頁
  • ISBN:7806469338
  • 作者:陳清泉
  • 出版日期:2006年4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有人說:電影是一個銀色的大海。然而,怎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呢?本書收錄了記載著電影人陳清泉圓夢之旅的七十多篇文章,共分良師益友、“牛棚”知交、懷念故人、文學園丁、文化之旅、影劇小議、故鄉情結以及東鱗西爪八個部分。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糠背悼茂,向讀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上海的譽請擔墓影壇往事以及作者的圓夢之旅。

作者簡介

陳清泉,1930年1月生於江蘇揚州。早年曾在公安、宣傳、新聞、廣播系統工作。1960年調入上海電影界,先後擔任天馬電影製片廠場記,上海電影製片廠文學編輯、廠長助理,上海電影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校長,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副總經理等職。1989年調任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1993年任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圖書目錄

寫在卷首
第一輯 良師益友
“雞窩裡孵出金鳳凰”的齊聞韶
融藝術家與領導人為一體——我極其敬佩的張駿祥先生
丁一,一位盡心盡責的好“班長”
上影廠的“火車頭”徐桑楚
王苹——我心目中的好導演
一對賢夫婦兩個革命人——於伶與柏李
電影界的一把“好剪刀”——剪輯 高手韋純葆
我的兩位入門老師——王潔和張秀芳
兩把“鐵算盤”——小記傅澄波和王祖耕
“長腳”老沈和上海影城
攝影棚內的幕後英雄
第二輯 “牛棚”知交
牛棚“閒人”衛禹平
“電影皇帝”金焰
為攝影事業奮鬥了一生——記攝影大師黃紹芬
隔離室中談詩論道——從蔣君超說到白楊
從“硬派小生”到“牛棚”硬漢——張伐所扮演的紛紜生命
第三輯 懷念故人
難忘夏公勉勵情——我接觸到的夏衍
人人尊敬的老大哥——憶沈浮同志
趙丹生命的最後時刻
“雙百”導演楊小仲
美工師中的“魔術師”——張漢臣
一位“多面手”——我所了解的傅超武
“唯有江山古到今”——悼李凖
老驥壯心——懷念吳永剛導演
人間痛傷別斯人無見期——悼井上靖先生
電影界難以忘卻的好朋友——紀念林日順先生逝世十周年
藝壇雙老澆灌藝術之花——應雲衛與蓋叫天
第四輯 文學園丁
“趁熱打鐵”的“王鐵匠”
“假洋鬼子”和“神槍手”
乾一行鑽一行的老革命
“電影宰相”李天濟
“儒雅小生”楊公敏
兩位“高產作家”
“二哥”王火和“外國八路”
第五輯 文化之旅
深情厚誼——初訪獅城有感
赴美考察散記
(一)舊金山風情
(二)近看好萊塢
(三)一座沙漠中的城市
(四)俯視自由女神
上海群星熠熠生輝——記新加坡的訪問演出
東歐三國之行
(一)貝爾格勒掠影
(二)布達佩斯印象
(三)柏林見聞
數重雲外樹不隔眼中人——難忘的中日文化交流之旅
(一)在中島健藏先生墓前
(二)吉永小百合和尾崎秀樹
(三)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四)在井上靖家作客
(五)“我愛中國”
(六)“心隨空海長安遠”
(七)親嘗茶道
(八)揚州薰風伴鑒真
(九)播撒友好種子的人
流長難竭根深難朽
(一)逛宮島聽雅樂
(二)日本料理的文化氣息
(三)沖繩的古典舞蹈及其他
(四)東京“城隍廟”
“天使”的歌聲醉人的鄉情——上海少女合唱團在台灣
(一)“聞歌憶鄉情”
(二)“天使般的聲音辯贈霉說”
(三)同行們的交流
(四笑笑)打開心靈的閘門
第六輯 影劇小議
電影中的人物關係
淺談電影的細節運用
宋薇這個人
給八億農民辦了一件好事
打簧表的藝術生命力
美國電影的愛國主義
一部十分耐看的好片——說說《激情燃阿罪愉燒的歲月》
螢屏上吹來清新的風
興奮中的思考——看現代戲匯演有感
第七輯 故鄉情結
故鄉在夢裡
“到富春吃茶去”
吳南愚其人其事
微雕探源
揚州評話和聽站書
詩人與瓊花
漢墓中的經典——“黃腸題湊”
剪紙藝人張永壽
綠楊城郭話玉雕
漆器藝術之“流”
揚州漆器的“三絕”——點螺、楠木雕和漆砂硯
小巷深處有“九怪”
第八輯 東鱗西爪
難以忘懷的歲月
(一)與廣播結緣
(二)揚州有了廣播站
(三)廣播店只厚站的節目多起來了
(四)勤儉辦廣播的幾件小事
(五)揚州台的恢復
科學的知己——記黃宗英西藏之行
高原上豎起了小木屋
從翻譯家到“咬家”——漫話老學長姚以恩
文聯深化改革之我見
上海文藝界的“助產士”——記文化發展基金會
公益性的社會工程——上海青少年音樂普及活動
玉——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一目三美——談古玉欣賞
後記

文摘

書摘
在討論題材規劃時,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的徐桑楚同志,經常用“火車頭”來形容當年重點片中的重點,他總是選用最好的導演並配備優秀的攝影、錄音、美術等主要創作部門的創作人員參加重點片的工作,因而這些影片往往在影壇的角逐中獲得優勝,從而在全國廣大觀眾心目中樹立起“上影出品”這樣一個品牌。
他說:列車全靠火車頭來帶,把全廠投產的劇目比作一立多故列火車,“火車頭”是創作生產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抓好了,就能帶動全廠創作生產的全面開動。與他這個指導思想相對應的,還有這樣的話:“要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要拍叫座但不叫好的,還要拍一點叫好不叫座的——可以適應一部分觀眾的需要和評論界的關注,但、絕不去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正是在他直接領導下,粉碎“四人幫”以後的上影廠,幾乎每年都有好評如潮的影片誕生,有些影片在角逐“百花”與“金雞”獎中獲得獎項。打開他在上影廠當政時的會計報表,你還能發現每年都有影片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影片的收益比全國平均收益高得多。
記得1982年的夏秋之交,桑楚向黨委提出要將話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成電影的構想。當時,全國已有5個話劇團上演了這台話劇,除了有一部電視劇已經播放外,還有幾家電視台準備將話劇改編為電視劇。在這種情況下投產這部影片,而且要以較高的成本攝製這部影片,其結果難以預料。因此,全廠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不是明智之舉,還有人很不禮貌地說“桑楚這下豁邊了”!但桑楚是個該下手時就下手的人,一旦作了充分估量,他會毫不動搖地走向自己訂下的目標。
桑楚同志力陳攝製這部影片的理由,他認為這部大力謳歌革命英雄主義的作品,將激發全國人民的豪情壯志,只要措施得當,有把握獲得成功。
他從北京請來作家李凖,桑楚經常向人們提起李凖在《牧馬人》劇本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對白,他認為有李凖參與加工,加上原作者李存葆的通力合作,一定會創作出與舞台戲、電視片大不一樣的本子來。於是,他帶著導演謝晉、文學副廠長王林谷及兩位作者遠赴浙江搞本子去了。後來,他曾對我說過,李輩這個人呀,他寫出的台詞真是擲地有聲,有他來參加,我是有很大把握的。果然,影片在1984年發行以後,成為全國拷貝發行量最多的影片,也是當年全廠乃至全國經濟收益最高的影片。過了一年,我去新加坡訪問時,專門發行大陸影片的中僑集團董事長林日順對我說:“《高山下的花環》上映,連演一個月以上,場場客滿,有些人看了兩次、三次,很多人在觀看時熱淚盈眶。有些過去對自衛反擊戰不理解的人也轉變了看法。”所以說,影片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P28-29
“儒雅小生”楊公敏
兩位“高產作家”
“二哥”王火和“外國八路”
第五輯 文化之旅
深情厚誼——初訪獅城有感
赴美考察散記
(一)舊金山風情
(二)近看好萊塢
(三)一座沙漠中的城市
(四)俯視自由女神
上海群星熠熠生輝——記新加坡的訪問演出
東歐三國之行
(一)貝爾格勒掠影
(二)布達佩斯印象
(三)柏林見聞
數重雲外樹不隔眼中人——難忘的中日文化交流之旅
(一)在中島健藏先生墓前
(二)吉永小百合和尾崎秀樹
(三)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四)在井上靖家作客
(五)“我愛中國”
(六)“心隨空海長安遠”
(七)親嘗茶道
(八)揚州薰風伴鑒真
(九)播撒友好種子的人
流長難竭根深難朽
(一)逛宮島聽雅樂
(二)日本料理的文化氣息
(三)沖繩的古典舞蹈及其他
(四)東京“城隍廟”
“天使”的歌聲醉人的鄉情——上海少女合唱團在台灣
(一)“聞歌憶鄉情”
(二)“天使般的聲音”
(三)同行們的交流
(四)打開心靈的閘門
第六輯 影劇小議
電影中的人物關係
淺談電影的細節運用
宋薇這個人
給八億農民辦了一件好事
打簧表的藝術生命力
美國電影的愛國主義
一部十分耐看的好片——說說《激情燃燒的歲月》
螢屏上吹來清新的風
興奮中的思考——看現代戲匯演有感
第七輯 故鄉情結
故鄉在夢裡
“到富春吃茶去”
吳南愚其人其事
微雕探源
揚州評話和聽站書
詩人與瓊花
漢墓中的經典——“黃腸題湊”
剪紙藝人張永壽
綠楊城郭話玉雕
漆器藝術之“流”
揚州漆器的“三絕”——點螺、楠木雕和漆砂硯
小巷深處有“九怪”
第八輯 東鱗西爪
難以忘懷的歲月
(一)與廣播結緣
(二)揚州有了廣播站
(三)廣播站的節目多起來了
(四)勤儉辦廣播的幾件小事
(五)揚州台的恢復
科學的知己——記黃宗英西藏之行
高原上豎起了小木屋
從翻譯家到“咬家”——漫話老學長姚以恩
文聯深化改革之我見
上海文藝界的“助產士”——記文化發展基金會
公益性的社會工程——上海青少年音樂普及活動
玉——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一目三美——談古玉欣賞
後記

文摘

書摘
在討論題材規劃時,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的徐桑楚同志,經常用“火車頭”來形容當年重點片中的重點,他總是選用最好的導演並配備優秀的攝影、錄音、美術等主要創作部門的創作人員參加重點片的工作,因而這些影片往往在影壇的角逐中獲得優勝,從而在全國廣大觀眾心目中樹立起“上影出品”這樣一個品牌。
他說:列車全靠火車頭來帶,把全廠投產的劇目比作一列火車,“火車頭”是創作生產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抓好了,就能帶動全廠創作生產的全面開動。與他這個指導思想相對應的,還有這樣的話:“要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要拍叫座但不叫好的,還要拍一點叫好不叫座的——可以適應一部分觀眾的需要和評論界的關注,但、絕不去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正是在他直接領導下,粉碎“四人幫”以後的上影廠,幾乎每年都有好評如潮的影片誕生,有些影片在角逐“百花”與“金雞”獎中獲得獎項。打開他在上影廠當政時的會計報表,你還能發現每年都有影片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影片的收益比全國平均收益高得多。
記得1982年的夏秋之交,桑楚向黨委提出要將話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成電影的構想。當時,全國已有5個話劇團上演了這台話劇,除了有一部電視劇已經播放外,還有幾家電視台準備將話劇改編為電視劇。在這種情況下投產這部影片,而且要以較高的成本攝製這部影片,其結果難以預料。因此,全廠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不是明智之舉,還有人很不禮貌地說“桑楚這下豁邊了”!但桑楚是個該下手時就下手的人,一旦作了充分估量,他會毫不動搖地走向自己訂下的目標。
桑楚同志力陳攝製這部影片的理由,他認為這部大力謳歌革命英雄主義的作品,將激發全國人民的豪情壯志,只要措施得當,有把握獲得成功。
他從北京請來作家李凖,桑楚經常向人們提起李凖在《牧馬人》劇本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對白,他認為有李凖參與加工,加上原作者李存葆的通力合作,一定會創作出與舞台戲、電視片大不一樣的本子來。於是,他帶著導演謝晉、文學副廠長王林谷及兩位作者遠赴浙江搞本子去了。後來,他曾對我說過,李輩這個人呀,他寫出的台詞真是擲地有聲,有他來參加,我是有很大把握的。果然,影片在1984年發行以後,成為全國拷貝發行量最多的影片,也是當年全廠乃至全國經濟收益最高的影片。過了一年,我去新加坡訪問時,專門發行大陸影片的中僑集團董事長林日順對我說:“《高山下的花環》上映,連演一個月以上,場場客滿,有些人看了兩次、三次,很多人在觀看時熱淚盈眶。有些過去對自衛反擊戰不理解的人也轉變了看法。”所以說,影片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P28-2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