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節

月半節

月半節,也稱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月半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節日,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節日期間,民間家家迎請祖先亡魂,頓頓擺酒食供品奉獻,如宴活人,還用白紙封錢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稱謂、名字於十四夜燒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燒化紙錢,潑水飯,叫做“施孤”。俗傳此日“冥府開禁,鬼魂過年”,鬼魂均回各家與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半節
  • 英文名:Chinese Halloween
  • 別稱中元節 過月半 盂蘭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
節日介紹,鄂西土家,節日習俗,節日來由,古時候,解放後,節日活動,

節日介紹

月半節月半節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穀豐登。晚飯後,姑娘、小伙子身著節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

鄂西土家

“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駕”。這俗諺說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節。在鄂西土家地區,月半節是最大的節日,比過年還要隆重。而且月半節的時間很長,從農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節。月半節又叫鬼節。據先人們傳說,農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靈魂都要回家探望親人。七月初一,廟裡開始撞鐘,以召喚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備酒醴,燒香紙,迎接亡人。初七為放河燈,各家各戶事前用紙糊篾扎做成彩燈,燈底塗上桐油,放於清江河中。同時拋“鬼粑”於江中。初十則為迎接老亡人。
土家鄉俗“年是拜,月是接”意思就是說,過年的習俗興上門拜年,而月半則是將親人接回來團聚。臨近月半的時候,嫁出去的姑娘和遠離家鄉的遊子都要回來團聚。因此俗諺里才說:“姑娘回娘家,腿子像揚叉。”月半節里,出嫁的姑娘們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攜帶夫君和子女高高興興地回到娘家,與親人們團聚,吃幾天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同親人們敘說分別後的情況,講講收成,一起燒香紙,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溫馨之中。
月半期間也有許多禁忌。飛進屋中的青蟲,不能動它,比如青螞蚱等等,據說這是親人的魂魄歸來。另外就是未滿12歲的小孩子不能剃光頭,說是怕被亡人認錯帶走。如今看來這是迷信,但山裡的土家人則一直將這種習俗保存了下來。

節日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放荷燈放荷燈
民間有年小月半大(謂之曰這一天比過年還要隆重),小鬼也有三天的假的說法,這一天裡人們一般會停下手裡的夥計回家給祖先亡靈們過‘年’。
在這一天的晌午,各家各戶會準備雞鴨魚肉、豆腐等叫祖先的物品,請祖先們回家過節,通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儀式跟春節一樣的隆重。
晚上各家各戶的青壯年男性和小孩會提上紙錢和河燈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堰邊池塘邊、馬路上、河邊等燒紙錢、放河燈,邊燒大人和小孩們邊小聲的念叨‘淹死的鬼、吊死的鬼、撞死的鬼。。。。。。各式各樣的鬼鬼來撿錢’,念叨的聲音特別小,原因是怕驚動亡魂。人們還會用紙紮成荷花燈,金魚燈、小鬼燈、觀音燈、元寶燈等各式燈,順流而下,星星點點,閃閃爍爍,這一日的隨州鄉村整個瀰漫在一種紙錢和星星點點的火光之中!

節日來由

古時候

南北朝時,民間已有七月半追祭祖先亡靈的習俗,唐宋時盛行。
月半節月半節
清代中元節祭掃活動比清明更盛。民國時期,七月半祭祀活動沿襲不變。各家設酒饌,燒袱紙祭奠祖先亡人。袱紙封面上寫收受人的班輩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紙者的姓名及時間等。富裕人家從七月十五日起連日辦酒席,焚香祭祖,七月十七日下午焚燒紙錢和冥包。還有在江邊、路邊燒紙錢飭餉“孤魂野鬼”的。佛教寺廟還舉辦孟蘭盆會,城隍廟做道場,以超度亡魂。

解放後

解放後,破除封建迷信,七月半祭祖、祭鬼的禮儀逐漸淡化,僅個別地方存在燒紙錢的現象。1995年後,七月半燒紙錢的逐漸增多,民眾多帶香燭,於戶外隨便選一避靜處,焚香化紙祭奠祖先及亡人。
農曆七月十五日月半節,民間俗稱“鬼節”。相傳“七月十五是中元,閻王開放鬼門關。”這天,各個亡魂都跑出地獄,到人間吃祭品、領施捨、討紙錢。家魂回各自家中享受祭奠。那些孤魂野鬼無家可歸,則四處遊蕩,爭搶祭品,如若搶不到祭品,便禍害人間。為了不讓孤魂野鬼騷擾家魂和人間,縣內有“七月十五鬼門開,燃燭燒紙免禍災”的習俗。人們在各道路、河塘邊,燃放油燈或蠟燭,撒放一些食物,稱之為“點河燈”、“放路燭”。改革開放後,此習已有較大變化,只有新亡人(即當年死去的)的家庭,在這天舉行一次祭祀活動,亦稱“新月半”,以示對新亡人的悼念。

節日活動

月半節:土家兒女情人會
土家人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合家團聚祭祖,七月十二會情人等獨特的風俗相沿成習。 農曆七月十二日,土家女兒們梳妝打扮,穿戴一新,姊妹相約,結伴上街,名為趕場,實為尋情、續情。此俗流傳年久,人稱“女兒會”,是土家最負盛名的“情人節”。
湘鄂川邊界土家族居住地山高路險,村寨偏僻,人煙稀少,所以以採購日常用品為主的趕場,逐漸被姑娘小伙們演繹成了男女結緣和幽會的女兒會。石窯鄉民間典籍中記載:“結緣男女,趁此良機,相互瞥見,中意者嫣然一笑,以為情願,約定交談,傾吐愛慕,至晚而歸”。 土家族的婚姻以自由婚配為主流,婦女在婚配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女兒會保存著原始婚配遺風。據史書記載:“土司地處萬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無拘親疏,道相途遇,不分男女,以歌為姦淫之媒,雖親父當前,無所畏避。” 改革開放後,雖然戀愛、婚姻十分自由,但許多青年男女仍然非常看重七月十二的女兒會,尋情覓愛的少男少女更是盛妝打扮,趁趕場的大好時機尋找意中人。他們或初次相會,以歌傳情;或是熱戀相約,賞景敘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