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神話》由耿林莽著,是《快餐文學坊》系列之一。《月光里的神話》收錄了作者近十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數十篇,作者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出發,揭示生活真理和真諦,給人以啟示。
基本介紹
- 書名:月光里的神話/快餐文學坊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 頁數:210頁
- 開本:16
- 作者:耿林莽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9438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月光里的神話》由耿林莽著,是《快餐文學坊》系列之一。書中分為四輯,收入了《海和紅房子》《有一隻蟲子在唱歌》《冬天,老人的季節》《手是無辜的》等作品。
鄉村,是詩的搖籃。寫了幾十年詩,這一理念,由模糊到堅定,終於形成不可動搖的認識了。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詩情與詩意最早的萌動,便是對於自然美的迷離和沉醉。而鄉村。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片遼闊的天地。我不幸從小生長在揚子江邊的一座古老的小城,成年後,為生活奔波,輾轉流離。也全在城市之中。……
鄉村,是詩的搖籃。寫了幾十年詩,這一理念,由模糊到堅定,終於形成不可動搖的認識了。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詩情與詩意最早的萌動,便是對於自然美的迷離和沉醉。而鄉村。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片遼闊的天地。我不幸從小生長在揚子江邊的一座古老的小城,成年後,為生活奔波,輾轉流離。也全在城市之中。……
圖書目錄
第一輯 語詞札記
站
門
渡
舟
雨
酷
“囚”與“被囚者”
寺:“空門”之實
第二輯 冷的海
安魂曲
海霧飄飄,035
海和紅房子
海:搖籃或墳墓
九月的杯子
竹之戀
冷的海
少年早識愁滋味
小城·小河·小巷
那一棵樹,是銀杏
玉米情結
想起了私塾
我喜歡的蟲子
鐘聲漂泊
每個人的落日
我的夢:印象與解說
有一隻蟲子在唱歌
所有的麻雀都是一隻麻雀
白色花,藍色花
紅果詩情
望懸崖
水中的女神
飲茶札記
第三輯:歲月與人
歲月與人
布衣情懷
人,失去了鄉愁
冬天,老人的季節
想變一隻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月光里的神話
不好意思散步
跪,還是站著?
奧斯威辛之後
吳冠中如是說
鼠性難移
蟬以鳴夏
鹿死誰手
玻璃是透明的
第四輯:詩是一種慢
詩是一種慢
一個少年迷上了詩
郭風的“風”
手是無辜的
沈從文:家書見真情
鐘子期在哪裡
美,無所不在
鄉村,是詩的搖籃
清貧出好詩
鄉愁:一縷淡淡的煙
站
門
渡
舟
雨
酷
“囚”與“被囚者”
寺:“空門”之實
第二輯 冷的海
安魂曲
海霧飄飄,035
海和紅房子
海:搖籃或墳墓
九月的杯子
竹之戀
冷的海
少年早識愁滋味
小城·小河·小巷
那一棵樹,是銀杏
玉米情結
想起了私塾
我喜歡的蟲子
鐘聲漂泊
每個人的落日
我的夢:印象與解說
有一隻蟲子在唱歌
所有的麻雀都是一隻麻雀
白色花,藍色花
紅果詩情
望懸崖
水中的女神
飲茶札記
第三輯:歲月與人
歲月與人
布衣情懷
人,失去了鄉愁
冬天,老人的季節
想變一隻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月光里的神話
不好意思散步
跪,還是站著?
奧斯威辛之後
吳冠中如是說
鼠性難移
蟬以鳴夏
鹿死誰手
玻璃是透明的
第四輯:詩是一種慢
詩是一種慢
一個少年迷上了詩
郭風的“風”
手是無辜的
沈從文:家書見真情
鐘子期在哪裡
美,無所不在
鄉村,是詩的搖籃
清貧出好詩
鄉愁:一縷淡淡的煙
文摘
站
一
從一個詞語出發:站
“立”+“占”=站。人活在世上,或坐,或躺,或走,或站,總要占有一定的空間。坐、躺、走、站的常見姿態中,雙腳直立站著,是占有面積最小的一種了。
宇宙之大,天地之闊,區區一人,占有的地盤藐乎其小矣。但要覓得一個站住了腳的地方,也不容易。
舊戲舞台上清貧書生穿一襲寒酸的藍衫,唱道:“上無片瓦遮天地”。一片瓦或許比頭顱還小些,然而即此也不可得。腳下呢?“貧無立錐之地”。舊時代的貧困人等,要在社會上站住,難矣。
人口問題說到底其實也是個“站”的問題。就業問題說到底其實更是個“站”的問題。“僧多粥少”的矛盾貫串古今,橫越中外。當年一批批城市知青湧向農村,是到“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由於“廣闊”,掄得開胳臂伸得開腿,“站”自然不成問題。而今一批批農村青壯年卻又從“廣闊”向“窄小”流動,紛紛涌人城市,想在這裡“站”住,就頗不輕鬆了。在低矮工棚中占上一個鋪位的民工是有福的,找不到崗游手遊足,雖不“好閒”卻只能“閒”著,便不自在了,若是穿破衣爛衫,神態又不怎么從容,在豪華賓館、星級飯店,堂而皇之的什麼“度假村”“別墅”“公寓”大廈門前“站”幾分鐘試試,保全們揮手相驅,用那鄙夷的目光瞪你幾眼,你還不得立馬轉身而去,“站”得住么?
二
站的物化形態是又一番風情。汽車站、火車站、船碼頭、飛機場,是車、船、飛機們由動轉靜,或由靜而動的轉折點,走著走著,不走了,“站”一下,這個稱為“站”的地方,便會熱鬧非常,成為人來人往,人流穿梭之處。“站”的靜止帶來了人的流動,車的流動,船的流動,飛機的起降飛行。“站”也者,“不站”也。
站是空間的標誌,又是時間流動最為敏感的場所。時間的精確度是每一趟列車每一架班機必須嚴格保證的正點,分秒必爭。而人,來來往往的人,不過是短暫的過客。“站”即“暫”,等車,登車,下車;等人,送客,話別;人生旅程中,惟車站、碼頭、機場這令人無比激動或無限傷感的地方,人們最能體認時間的轉瞬即逝,一刻千金,抓不住又拉不回的無限珍貴與無比重要。一揮手,一握別,一擁抱,一熱吻,一聲喚,一行淚,一個眼神,一句囑咐,迅即被厚厚的門、牆或窗玻璃所隔斷。一聲鳴笛,車輪軋軋,火車噴出了濃煙,遠了遠了,淚眼模糊中,如夢驟醒。也許此一別便永生難見,白髮人送黑髮人,永難團聚的情人之最後一次相依,等等。人生自古傷別離,那飛機的影子早被厚厚的雲層所遮蔽,吞沒了。
站是人生舞台,人是匆匆過客。每日每時,多少悲劇喜劇以及不喜不悲的奔波勞碌,人情往來,例行公事,不得不迎來送往,無可奈何地“登台表演”,車站、碼頭、機場,提供了多少戲劇性場面,被搬上銀幕舞台者不過點點滴滴而已,每個人都是演員,又都是觀眾,來去匆匆,幾十年光陰,在地球上某一角落裡“站”這么一站,終於“走”了。“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呢?一代的過客而已,豈有他哉。
三
大城市的車站、機場,車水馬龍,人流涌動,密度大,空間小,節奏快,戲劇性很強,詩意感便少了。我喜歡的是小站:一段鐵柵,兩行樹籬,站前站後便是漠漠曠野,荒涼誠然荒涼,卻每能引發想人非非的遐想與幻想。
古時人行路難,但也有驛站,有路亭。辛安驛,清風亭,仿佛又聽到邊遠的馬蹄聲寂寞地踏過。“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種境界只能從古詩詞里尋覓到了。
荒涼的現代小站另有一種情調。火車馳過去,很少停足。“小站不停”,只留下一縷煙,噴出的煙塵權作為對荒原的饋贈,落滿路邊瘦瘦的樹叢。我曾在一個落雪的深夜從陌生的小站下車,冰冷的雪花灌滿我的脖頸。還有幾次在日落的黃昏,我看見了夕陽也像個異鄉人遲疑地躑躅,我看見愈來愈濃的煙霧模糊了陌生的田野,我是誰,我來到了什麼地方,我將向何處去呢?
小站,荒涼的小站是我嚮往的地方,它對我的誘惑遠勝於萬家燈火的輝煌和旅遊勝地的喧囂。小站,小站的荒涼為我編織一個荒誕不經的夢——
輪子放緩了節奏,在一個無名的小站停住。“臨時停車”——有人悄悄地說,我走到車門口,門為我打開,我走了下去。
小站。沒有名字的小站。無人查票,沒有柵欄。有一條碎石鋪就的小徑,冬青樹、牛蒡草,劍麻開著潔白的花朵。沒有人。
我自己走了出去,站住。
“沒有站,我便是站了:一個人站著。”我對自己說。
火車已經在地平線邊沉沉的霧靄中消失,將全部的荒涼留在了背後,留給了我。
大樹上貼著一張告示,是“通緝令”。我注視那逃犯的照片,不是我。不是逃犯,不是流浪者。“尋人啟事”都不屑一尋的人物,如此的無足輕重,真好。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不過是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來走一走。
不是走一走,是站一站。
一個人的“站”,多隨意,多自在,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P1-4
一
從一個詞語出發:站
“立”+“占”=站。人活在世上,或坐,或躺,或走,或站,總要占有一定的空間。坐、躺、走、站的常見姿態中,雙腳直立站著,是占有面積最小的一種了。
宇宙之大,天地之闊,區區一人,占有的地盤藐乎其小矣。但要覓得一個站住了腳的地方,也不容易。
舊戲舞台上清貧書生穿一襲寒酸的藍衫,唱道:“上無片瓦遮天地”。一片瓦或許比頭顱還小些,然而即此也不可得。腳下呢?“貧無立錐之地”。舊時代的貧困人等,要在社會上站住,難矣。
人口問題說到底其實也是個“站”的問題。就業問題說到底其實更是個“站”的問題。“僧多粥少”的矛盾貫串古今,橫越中外。當年一批批城市知青湧向農村,是到“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由於“廣闊”,掄得開胳臂伸得開腿,“站”自然不成問題。而今一批批農村青壯年卻又從“廣闊”向“窄小”流動,紛紛涌人城市,想在這裡“站”住,就頗不輕鬆了。在低矮工棚中占上一個鋪位的民工是有福的,找不到崗游手遊足,雖不“好閒”卻只能“閒”著,便不自在了,若是穿破衣爛衫,神態又不怎么從容,在豪華賓館、星級飯店,堂而皇之的什麼“度假村”“別墅”“公寓”大廈門前“站”幾分鐘試試,保全們揮手相驅,用那鄙夷的目光瞪你幾眼,你還不得立馬轉身而去,“站”得住么?
二
站的物化形態是又一番風情。汽車站、火車站、船碼頭、飛機場,是車、船、飛機們由動轉靜,或由靜而動的轉折點,走著走著,不走了,“站”一下,這個稱為“站”的地方,便會熱鬧非常,成為人來人往,人流穿梭之處。“站”的靜止帶來了人的流動,車的流動,船的流動,飛機的起降飛行。“站”也者,“不站”也。
站是空間的標誌,又是時間流動最為敏感的場所。時間的精確度是每一趟列車每一架班機必須嚴格保證的正點,分秒必爭。而人,來來往往的人,不過是短暫的過客。“站”即“暫”,等車,登車,下車;等人,送客,話別;人生旅程中,惟車站、碼頭、機場這令人無比激動或無限傷感的地方,人們最能體認時間的轉瞬即逝,一刻千金,抓不住又拉不回的無限珍貴與無比重要。一揮手,一握別,一擁抱,一熱吻,一聲喚,一行淚,一個眼神,一句囑咐,迅即被厚厚的門、牆或窗玻璃所隔斷。一聲鳴笛,車輪軋軋,火車噴出了濃煙,遠了遠了,淚眼模糊中,如夢驟醒。也許此一別便永生難見,白髮人送黑髮人,永難團聚的情人之最後一次相依,等等。人生自古傷別離,那飛機的影子早被厚厚的雲層所遮蔽,吞沒了。
站是人生舞台,人是匆匆過客。每日每時,多少悲劇喜劇以及不喜不悲的奔波勞碌,人情往來,例行公事,不得不迎來送往,無可奈何地“登台表演”,車站、碼頭、機場,提供了多少戲劇性場面,被搬上銀幕舞台者不過點點滴滴而已,每個人都是演員,又都是觀眾,來去匆匆,幾十年光陰,在地球上某一角落裡“站”這么一站,終於“走”了。“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呢?一代的過客而已,豈有他哉。
三
大城市的車站、機場,車水馬龍,人流涌動,密度大,空間小,節奏快,戲劇性很強,詩意感便少了。我喜歡的是小站:一段鐵柵,兩行樹籬,站前站後便是漠漠曠野,荒涼誠然荒涼,卻每能引發想人非非的遐想與幻想。
古時人行路難,但也有驛站,有路亭。辛安驛,清風亭,仿佛又聽到邊遠的馬蹄聲寂寞地踏過。“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種境界只能從古詩詞里尋覓到了。
荒涼的現代小站另有一種情調。火車馳過去,很少停足。“小站不停”,只留下一縷煙,噴出的煙塵權作為對荒原的饋贈,落滿路邊瘦瘦的樹叢。我曾在一個落雪的深夜從陌生的小站下車,冰冷的雪花灌滿我的脖頸。還有幾次在日落的黃昏,我看見了夕陽也像個異鄉人遲疑地躑躅,我看見愈來愈濃的煙霧模糊了陌生的田野,我是誰,我來到了什麼地方,我將向何處去呢?
小站,荒涼的小站是我嚮往的地方,它對我的誘惑遠勝於萬家燈火的輝煌和旅遊勝地的喧囂。小站,小站的荒涼為我編織一個荒誕不經的夢——
輪子放緩了節奏,在一個無名的小站停住。“臨時停車”——有人悄悄地說,我走到車門口,門為我打開,我走了下去。
小站。沒有名字的小站。無人查票,沒有柵欄。有一條碎石鋪就的小徑,冬青樹、牛蒡草,劍麻開著潔白的花朵。沒有人。
我自己走了出去,站住。
“沒有站,我便是站了:一個人站著。”我對自己說。
火車已經在地平線邊沉沉的霧靄中消失,將全部的荒涼留在了背後,留給了我。
大樹上貼著一張告示,是“通緝令”。我注視那逃犯的照片,不是我。不是逃犯,不是流浪者。“尋人啟事”都不屑一尋的人物,如此的無足輕重,真好。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不過是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來走一走。
不是走一走,是站一站。
一個人的“站”,多隨意,多自在,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