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附生肉質灌木,高2-6米,老莖圓柱狀,木質化。分枝多數,葉狀側扁,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5-100厘米,寬5-12厘米,先端長漸尖至急尖,或圓形,邊緣波狀或具深圓齒,基部急尖、短漸尖或漸狹成柄狀,深綠色,無毛,中肋粗大,寬2-6毫米,於兩面突起,老株分枝產生氣根;小窠排列於齒間凹陷處,小形,無刺,初具少數綿毛,後裸露。花單生於枝側的小窠,漏斗狀,於夜間開放,芳香,長25-30厘米,直徑10-12厘米;花托綠色,略具角,被三角形短鱗片;花托筒長13-18厘米,基部直徑4-9毫米,多少彎曲,疏生長3-10毫米的披針形鱗片,鱗腋小窠通常無毛;萼狀花被片綠白色、淡琥珀色色或帶紅暈,線形至倒披針形,長8-1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全緣,通常反曲;瓣狀花被片白色,倒卵狀披針形至倒卵形,長7-10厘米,寬3-4.5厘米,先端急尖至圓形,有時具芒尖,邊緣全緣或
齧蝕狀;
雄蕊多數,排成兩列;花絲白色,長2.5-5厘米;花葯淡黃色,長3-3.5毫米;花柱白色,長20-22厘米,直徑3-4毫米;
柱頭15-20,狹線形,長16-18毫米,先端長漸尖,開展,黃白色。
漿果長球形,具縱棱脊,無毛,紫紅色。種子多數,卵狀腎形,亮黑色,具皺紋,無毛。
分布範圍
原產
墨西哥、
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蘇利南和哥斯大黎加,世界各地區廣泛栽培;我國各省區常見栽培。
開花特性
花蕾孕育特徵
盆栽曇花最早自5月中下旬當氣溫達到20℃時,開始在植株中上部肥狀葉片邊緣凹陷外,生出2-3mm扁圓形突起花芽,2-3d後生長成4-5mm圓形黃綠色花芽,之後10餘d為
花蕾筒伸長期,萼筒長20-23cm下垂,由黃綠色漸變為棕紅色,萼筒上先生有0.3-2.0cm小萼片20多個,18-24d後萼筒端部快速膨大,生出3-7cm長的棕紅色大萼片,萼筒端部逐漸呈90°翹起,花蕾端部膨大直徑3-4cm,露出白色花瓣,當晚開花。5月中下旬至6月,氣溫在20-24℃時為花蕾孕育期,該時期持續21-23d。7月氣溫26℃時,孕蕾期20d左右,8-9月氣溫下降至20-24℃時,孕蕾期為24-30d。花蕾分批形成,不同植株間同一處常常同時形成花蕾。8月中旬後形成的花蕾多集中於新枝頂端第1、2葉片上。
花期
開花時間為20:00-23:00,花白色,花蕾開口直徑為4cm,發出清香味為初開,萼片向後上方翻卷,3層18片段預告瓣綻開,花冠直徑17-20cm,200多根銀白色花絲雄蕊頂著黃色花葯簇擁著白色雌蕊柱頭,雄姿昂揚,皎潔飽滿,玲瓏剔透,美麗珍奇,清香撲鼻。開放時間可持續至次日4:00-5:00。花期為6-10月,其開花次數多達5-6次,盛開時間僅3-4h。最有觀賞價值的時間為21:00-22:00。同一天形成的一批花蕾,常錯開1-3d開放。7、8月在同一個地方的多株曇花常常同一時間綻放。
生態學特性
原產於南美
熱帶森林,故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不耐霜凍,忌強光暴曬。17世紀引入我國,隨著時間的變遷,生態環境的不同,使其適應性有了一定地改善。特別是對溫度的要求比原產地高,為15-25℃,冬季可耐5℃左右低溫。土壤要求宜用富含腐殖質、排水性能好、疏鬆肥沃的微酸性沙質土,否則易
漚根。生長旺季要求充分澆水,冬季休眠期少澆水。
蒔養技術
扦插與嫁接
曇花繁殖以扦插、分櫱為主,也可嫁接和播種。適宜5、6月選擇生長健壯、充實的2年左右變態莖,將插條切成10-15cm小段,放置通風陰涼處晾2-3d,或用草木灰封口乾燥後扦插於素沙中,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遮光,1個月即可生根。接穗要選擇合適的變態莖,長度以1節為宜,砧木仙人掌應以耐寒性較強的為主。嫁接成敗的關鍵在於找對髓心,嫁接時應將髓心對齊;其次,要注意用液蠟封嫁接口,接後半個月不能澆水(可以在嫁接前幾天一次澆足水),接後第1周放陰涼處,第2周放半陽半陰處,一般經半個月就可以成活。
光照充足
當春季氣溫回升至10℃以上後,將曇花放置室外陽台的陽光直曬處。相關文獻指出:曇花忌在陽光下直射,應放置半蔭處、北陽台或樹下栽培。10餘年來,筆者每年3月中旬至10月下旬將曇花放置4層樓無封閉南陽台上,陽台周圍無樓房樹木遮蔭,光照充足,夏季氣溫有時高達36-40℃,未出現過日灼現象。這種條件下,蒔養的曇花枝桿強健、少病蟲害、徑葉肥厚、色澤黃綠光亮。自6月上旬至9月下旬(個別年到10月上旬),平均每年開花6-9次,每晚最多開9朵/株,單株年開花12-24朵。而對照在樓房北陽台蒔養的曇花,枝桿莖葉雖綠,但明顯瘦弱,少光澤。10餘年來只在7-8月開1-2次花,個別年份開3次,每次開花1朵,偶開2-3朵。究其原因主要是:有效積溫和光照充足有利於植株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而有效積溫更是花芽形成的條件之一,只有當有效積溫達到20℃左右時,花芽才能形成。
增施肥料
1-2年適當更換1次花盆土壤,換為松柏樹下腐殖質較多的砂質土壤,施入500g左右的動物腐熟糞,生長季節需每半個月追施1次充分腐熟的稀薄餅肥水(可加入0.2%黑礬)[1],現蕾後停止施氮肥,改施骨粉或磷肥,以促開花數量與花的大小,花凋謝後再追施氮肥。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平均年單株開花11-24朵,1次單株開花可達9朵,而在南陽台栽培的曇花,多年不施肥不換土,一年雖然開花5-6次,但每次開花單株僅1朵,一年單株開花總數僅有6-7朵。
合理灌水
曇花耐旱,冬季休眠期間在有暖氣室內過冬,每10-15d澆水1次。如室內無暖氣,則要嚴格控制澆水,嚴寒期間停止澆水。春季3-4月視天氣情況移至室外,每隔2-3d澆水1次,夏季高溫水分蒸發量大,每天早上或晚上澆1次水,澆水量不宜大,防止漚根。花盆最好選用泥土燒的泥瓦盆,透水透氣性好,而塑膠花盆,易引起漚根葉黃。
整形修枝
曇花為多枝叢生灌木,一般盆栽選留5-7個骨幹老枝作骨架,高度控制在1.0-1.5m,對衰老枝與交叉重疊枝要適當疏除,以利通風透光。對新生較高枝,要適當插1竹竿,防止倒伏與花蕾脫落。可採取以下步驟:
封頂。待曇花肉質莖長至一定高度時(主要以肉質莖能直立,不倒為原則),將頂部生長點切去,這樣可使肉質莖變厚、增粗、挺拔。
誘芽。曇花肉質莖著生部位隨意性較大,要在合適的部位長出枝條,就要用誘芽的方法(刺傷生長點)實現。具體來說,圓柱形老莖為刺座,葉狀新莖生長點在凹曲處,用針刺以上兩個部位,長出的枝條可符合要求,達到株型豐滿而不凌亂的理想效果。
疏枝。曇花養護中,常遇到生長繁茂而不開花的情況,除了與不當的水肥管理有關,還與沒有精心疏枝有關。誘芽的目的是為了使新肉質莖著生的部位更符合要求,疏枝的動機是為了抑制營養生長,摘除不合理的莖片。根和葉(肉質莖片)有較大聯繫,過多的肉質莖會使根部更加發達,拆除一部分莖片,其實就是抑制了根部的生長,使它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再加上適當地節制水肥,多見陽光,可促使曇花孕蕾開花。
病蟲害防治
曇花常見的病蟲害較少,主要是高溫季節的介殼蟲危害,發現後用棉球浸蘸食醋,在莖葉上輕輕擦拭,即可將其殺滅。
愛情象徵
專情摯愛~月下美人
月下美人是曇花的別稱,拉丁文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韋馱花。很多人在愛情花中不會選擇曇花作為禮物,因為自古一語有“曇花一現”之說,感覺上就如近代愛情般一笑而過,只求燦爛不求永恆一樣!
但是這只不過是對月下美人的一種誤解而已!其實月下美人才是最專情於摯愛的花。曇花總是選在黎明時分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綻放,所以有著月下美人之稱。至於為何稱之為“韋馱花”,這是由於相傳曇花和佛祖座下的韋馱尊者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故事,所以曇花又叫韋馱花。傳說曇花是一個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很燦爛,她愛上了一個每天為她鋤草的小伙子,後來玉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把花神貶為一生只能開一瞬間的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個小伙子送去靈柩山出家,賜名韋馱,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可是花神卻忘不了那個年輕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駝尊者都會上山采春露,為佛祖煎茶,就選在那個時候開花!希望能見韋馱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夠了!遺憾的是,春去春來,花開花謝,韋馱還是不認得她!曇花一現只為韋馱. 。
大家想想吧,韋馱手中的發露來自何處?就會明白“曇花一現,只為韋馱”的隱藏故事了!試問一個女孩為了一個已經忘記自己的所愛,而甘心為見他一次而死去。那種勇氣那種犧牲的精神,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月下美人為了韋馱所給予的愛情並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傾注一生之美”。
月下美人的花語中有對愛情的思念、付出一生的追求、犧牲自己的意思。
這也難怪MMV為何會在他們的名作《牧場物語》中,歷代都把月下美人作為僅次於青鳥之羽的愛情道具而位列情花之王。
(ps:青鳥之羽代表的是-摯住幸福,故此遊戲中被定位求婚制定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