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吹簫圖(明代繪畫)

月下吹簫圖(明代繪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下吹簫圖》是明代畫家王諤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縱184厘米,橫99厘米,濟南市博物館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下吹簫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王諤
  • 類別:設色畫
  • 現收藏地:濟南市博物館
  • 規格:縱184厘米,橫99厘米
  • 材質:紙本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月下吹簫圖》一片溶溶的月色,籠罩著靜謐的山野、幽深的峽谷、峭立的山峰、嵯峨的怪石……在這幽雅空曠的意境中,當一串蒼涼悠遠、纏綿舒緩的簫聲,伴著風卷松濤聲在山谷間悠悠迴蕩,由遠及近,一步步走近這片抒情的意象之中,走近400多年前的明代畫家王諤,走近他的月光如水、簫聲如訴的。畫面右下方款識“王諤”。

作品賞析

《月下吹簫圖軸》在表現手法上,其構圖採用了南宋馬遠、夏圭的結構方法,取景布勢,簡括爽朗。不作全景式構圖,取一邊角,把選擇好的局部環境,布置在一個角落,使得要表現的場景更加集中,主題也更加突出。月下吹簫之人神態逼肖,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
該畫面布局疏淡合理,構圖下實上虛,與馬遠突出近景、虛化中景、推遠遠景的取景布局極其相似。取景布勢隱去全貌,取其一角,將“馬一角”的風格技法運用得爐火純青。
作者畫面的取景,是一片月光下的山野景象,畫面右方,一座斧劈刀切般的山峰直立雲霄,險峻峭拔,就像一根撐天石柱一樣堅挺有力,山崖之上綠色植被點點,又給山岩注入了生命活力。山峰之畔,幾座山峰用淡墨虛寫,隱隱約約只現出輪廓,烘托出近景山崖高聳巍峨的雄奇氣勢。與陡峭的山峰遙遙相對的巨大山石上,兩棵楓樹斜斜地生長,根須牢牢植於岩縫之中,楓葉漸紅,瀰漫著深秋的一絲清涼。巨石之下,幾間亭閣鱗次櫛比,搭建在山岩空曠之地,飛檐翹角,隱隱有仙山瓊閣的化外意境,讓人在一片險峻的環境中,突然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舒曠感。
在近景描寫中,作者突出人物刻畫,一位白衣隱士坐在一張小凳上,雙手持一管長簫,面對山谷崖壑吹奏,神情專注,旁若無人,意態悠閒輕鬆與山色月光儼然融成一景。在他身後,兩個小童靜靜端坐,一童合掌,眼望天邊,似在為動聽的簫聲打著節拍;一童手指夜空,小聲說著話,似為簫聲所陶醉,對天邊的一輪明月充滿了嚮往。
亭閣之下,雜樹叢生,枝葉婆娑,一株不見主幹的倒松伸出遒勁枝節,盤旋勁屈,靜穆中蘊藏著無限生機,渲染了畫面的氣氛。作者用筆精工,無論是人物衣飾的刻畫,還是神態舉止的描述,都惟妙惟肖、生動傳神。尤其是亭閣的勾勒,筆法細緻入微,使用了精嚴整密的界畫技法,線條舒展,纖毫畢現。整個畫風與馬遠相較,筆觸更加細膩,放筆稍縱,秀潤雅致。特別是構圖上的取捨裁剪,以一隅管窺全貌,為畫面增添了一種意猶未盡的主旨情趣……在這幅畫軸上,既展示了作者纖巧妍麗、自成一格的面貌特點,又體現了明代院體畫的時代風格。

作者簡介

王諤 (公元15-16世紀初)(明)字廷直,奉化(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從藝活動約在成化、弘治、正德間。孝宗弘治元年(1488)以繪事供奉仁智殿。山水人物師同里蕭風,凡奇山怪石、古木驚湍盡摹其精妙處,畫樹石多著煙霧之態,勢如潑墨。孝宗朱祐樘愛好馬遠畫,曾贊王諤為當世馬遠。武宗朱厚燳正德元年(1506)時王諤任錦衣千戶,後以病乞歸,年至八十餘筆力仍勁拔。亦長於人物,姜紹書曾見其所畫《秋成圖》,寫田家樂事。
王諤傳世作品有《江閣遠眺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溪橋訪友圖》軸圖錄於《中國歷代名畫集》;《雪嶺風高圖》軸圖錄於《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寒山圖》軸藏山東省博物館;《月下吹簫圖》軸藏濟南市博物館;《觀瀑圖》軸藏安徽省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