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海棠·中元塞外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表現對於歷史上英魂才魄的悼念。下片從閨中人的角度落筆,寫傷離怨別之意。全篇幽思惆悵,低徊飄渺,古今情、思鄉情交織渾融,悽惻哀婉之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月上海棠·中元塞外
  • 作者:納蘭性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
原頭野火燒殘碣,嘆英魂、才魄暗銷歇。終古江山,問東風、幾番涼熱。驚心事,又到中元時節。
淒涼況是愁中別。枉沉吟、千里共明月。露冷鴛鴦,最難忘、滿地荷葉。青鸞杳, 碧天雲海音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月上海棠:詞牌名,又名《海棠月》雙調七十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
②中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七月半”、“鬼節”。此節與佛、道有關,逢此日佛家作盂蘭盆會,道家作齋醮,以超度亡靈,追薦死者。民間則祭祖掃墓,放荷燈,演目連救母戲等。
③殘碣(jié):殘碑。
③銷歇:消失。
④涼熱:寒暑,冷暖。
⑤“枉沉吟”句:意謂自己獨自沉吟那千里共明月的詩句,雖不免仍是惘然神傷,但卻可聊以自慰。化用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姆娟。”
⑥“青鸞”二句:意謂身值塞外,又是中元之日,但音書阻隔,令人更加孤獨寂寞。青鸞(luán):即青鳥,神話中西王母身邊傳遞訊息的鸞鳥,後以之代指傳遞愛情信息之書信、信使等。宋趙令畤《思越人》:“情渺渺,信沉沉,青鸞無處寄芳音。”杳(yǎo):遠。碧天雲海:這裡化用李商隱詩《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裡形容天水一色,無限遼遠。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野火燒過,原野上的殘碑又添了燒痕,不知道石碑紀念的那位英雄如今魂歸何處。問春風,是否知道這千古江山經歷了幾番變遷,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一轉眼又到了中元節。
淒涼的時節,自己叉偏偏在外遠行,望著同樣照耀著千里之外的你的明月,我獨自沉吟。最難忘的是那滿池的荷葉,而現在露水涼了,只怕池裡的鴛鴦也禁不住這般寒冷了吧,連青鸞也不能為我們傳遞訊息,我們相隔得實在太遠了。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十五日,性德隨駕塞外,看到原野上的殘碑不禁心生感慨而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表現對於歷史上英魂才魄的悼念。“原頭野火燒殘碣,嘆英魂、才魄暗銷歇。”野火燎原,灼燒著殘破的墓碑。那些曾經是英烈的墓,英雄的肉身被時間腐蝕,甚至連魂魄也得不到安寧的歸宿。納蘭嘆息道,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競淪落得如此淒涼。“終古江山,問東風、幾番涼熱。”自古以來。漫漫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豪傑為如砌的江山折腰,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豪傑均已成灰,原頭野火猖狂。納蘭問東風,眼前的這片江山曾經歷過怎樣的冷暖,怎樣的繁華蒼涼。納蘭並沒有提到歷史上任何一個風流人物,也沒有講述任何一段壯闊的歷史,他就那樣靜靜望著野火吞噬著英雄的殘碑,向東風嘆息英雄的悲劇命運,嘆息世事滄桑,變化無常。不同於任何一首懷古詩的豪邁悲壯,納蘭的追憶,帶著看透世事之後的蒼涼,還有與生俱來的陰鬱氣質。使得他的懷古詩別有一番風味。“驚心事,又到中元時節。”這句為轉折,點明寫此篇的背景。“驚心”二字一出,便可知納蘭心裡有了多大的起伏。猛然發覺,又是一年中元節到了,然而,獨在異鄉的納蘭卻不能回家,想到這裡,更是愁苦,上篇就此結束。
下片從閨中人的角度落筆,寫傷離怨別之意。“淒涼況是愁中別,枉沉吟、千里共明月。”更讓人感到淒涼的,是別離時也滿心愁緒。獨自吟誦那千里共明月的詩句,雖不免仍是惘然神傷,但卻可聊以自慰。“露冷鴛鴦,最難忘、滿地荷葉。”寒露淒冷,連相互依偎的鴛鴦都覺得難以忍受這般寒冷。《河瀆神》中,納蘭也為鴛鴦擬憂:“今夜冷紅浦漵,鴛鴦柄向何處?”秋風漸起,荷葉滿地,納蘭所能憶起的離別,便是這般悽然之景。“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絕。”納蘭本想寄託哀思,這荒涼的邊塞卻連一個信使都沒有,滿腔的愁怨和思念無處訴說,更令納蘭孤獨寂寞。
這首詞的結構不同於納蘭以往的風格,他先是懷古,再是懷人,最後落筆在了自己的一腔愁怨之上。江山如畫,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過去後,曾經的豪傑屍骨尤存。生命在宏大的時間面前,是這般的脆弱。納蘭或許並不是個英雄,因為他只惦念著家裡的溫暖,節日的相逢。既然一切終會灰飛煙滅,可是為何自己還是被愁緒縈繞,滿腔的心事想要訴說,卻沒有出口。這般的淒絕孤寂,恐怕只有納蘭一人能感覺到。全篇幽思惆悵,低徊飄渺,古今情、思鄉情交織渾融,悽惻哀婉之至。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塞外荒無人煙,處處斷壁殘垣,年復一年,冷暖自知。中元時節,詞人遠在塞外不能歸家,思鄉之情紛涌而來。況味淒涼,愁緒難排。”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