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國際協調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計國際協調原則
正文
如何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中國會計國際協調,一直是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命題。本文回顧了中國會計國際協調的歷程,分析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面臨的挑戰,揭示了中國會計國際協調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和矛盾,就如何進一步推進中國會計的國際協調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字」會計準則會計改革國際協調
在中國會計準則建設過程中,國情與國際協調的關係一直是我們面臨的一對主要矛盾,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這一矛盾,直接影響著中國會計準則的發展進程和有效實施。本文擬就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意義以及在國際協調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加以分析,對如何進一步推進中國會計的國際協調提出建議。
一、國際會計協調: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重大命題
(一)中國會計國際協調與改革開放進程相伴而行
會計作為反映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的信息系統,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改革開放進程相伴而行的歷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選擇從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然後到以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再到金融、稅收、社會保障等全面改革的漸進式發展道路。中國開放政策是以引入外資、擴大對外貿易開始,接著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發展到今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產品、金融、技術、人才等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在以上各個發展階段,我國會計制度改革都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若干重大改革措施,不僅適應了各個時期經濟改革發展對會計的需要,也促進了國際會計協調。
70年代末至80年代,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經濟進入了商品經濟與計畫經濟並存的所謂“雙軌制”發展時期。國有企業是沿著放權讓利、增強企業活力的改革思路展開的。為此,國有企業先後實行了企業基金制度、利潤留成制度,承包制度以及兩步“利改稅”,這時的國有企業改革尚未涉及到企業制度層面。與此相適應的國有企業會計制度主要還是沿襲計畫經濟會計模式,只是根據改革發展的要求,進行了局部調整。另一方面,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商品經濟因素的影響不斷增強。為了吸引外資,加快經濟建設,積累對外開放的經驗,1984年國務院先後批准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之後又開放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從而形成了由沿海向內地逐步開放的格局。外商在經濟特區、開放地區和開放城市興建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等,大量外資湧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適應當時對外開放的需要,財政部於1983年3月和4月,借鑑西方國家會計的基本原理,分別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80年代後期,隨著“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國有經濟、非國有經濟等多元經濟成份並存發展的局面;隨著指令性計畫的減少,市場經濟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不斷增強。我國原有與傳統計畫經濟相適應的會計模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構造市場導向型的會計模式被提上議事日程。1988年10月財政部成立會計準則組,對於與會計準則制定有關的基本理論、基本假設、基本原則、會計目標、會計要素等展開系統研究,並著手企業會計準則的起草工作。
進入90年代,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兩年的整頓與調整後,面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迫切形勢。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南巡講話,不僅解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方向問題,而且也為深化我國會計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91年,財政部根據經濟形勢發展需要和會計準則研究成果,制定了《會計改革綱要》,提出了中國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標,即建立與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1996年改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既兼顧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慣例相協調的會計準則體系。在我國首次提出建立會計準則體系的重大命題。1992年6月,財政部適時地推出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11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同時發布了與其配套的若干行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參照國際慣例,結合中國國情,對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財務報告等會計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規範,標誌著我國會計由計畫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
90年代後半期,隨著股份公司上市和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證券市場在我國得到了初步發展,投資者、債權人、證券分析師、證券監管部門等與證券相關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我國部分公司也到香港、美國等境外上市融資,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同時證券市場也出現了不少信息失真、操縱利潤等問題。為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1997年由財政部頒布並實施了第一項有關關聯方的具體會計準則,從而使會計準則建設進入了會計準則體系建設階段。自那時以來,各項具體會計準則陸續發布,到2001年12月底,已經制定頒布實施了16項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這樣一條原則:只要與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不相矛盾,中國的經濟實務與國際會計準則所針對的經濟實務一致或相近,在實務操作上又可行的,就大膽地採用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充分協調。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會計要素的定義、收入確認、資產減值、關聯方披露等重要方面與國際通行的慣例實現了一致。
(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會計國際協調提出了新的需求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按照協定要求,我國在享受成員國權力的同時,也將履行成員國的義務。在貨物、服務、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給予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擴大貨物、服務的市場準入程度,降低關稅和規範非關稅措施,逐步擴大服務貿易市場開放;按照《智慧財產權協定》,進一步規範智慧財產權保護;根據爭端解決機制,與其他成員公正地解決貿易磨擦,不搞單邊報復;增加貿易政策、法規的透明度,等等。這表明,中國會計環境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將進一步融入到市場經濟的國際大家庭中,公平、誠信等將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必備法則,中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以往推動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因素,將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他使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面臨更深刻的挑戰。
首先,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作為履行成員國義務的一部分,中國的市場將更加開放,企業不論規模大小、所有制類型、業務種類、境內境外等,將享受國民待遇。可以想見,外國企業和外國資本將會以更快的步伐進入中國市場,來自不同國家、包括銀行在內的跨國公司將更多地在中國設廠或者建立分、子公司。這使這些公司所屬母國的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衝突凸現出來。以往我們可以制定《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使之超前於國內企業的會計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仍然採用這樣的方式,不但不能解決久已存在的內外資會計政策差異造成的問題,同時,也帶來跨國公司母子公司會計政策的差異。
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還意味著中國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到境外上市和籌集資本。以往經驗表明,按上市地會計標準對我國企業會計報表進行調整,導致同一企業兩套會計報表,模糊了企業財務狀況,而不是使會計信息更加透明。因為這個原因,雙重審計除了增加財務費用外,也嚴重影響了境外發行證券的合理定價,直接增加了資金成本。
最後,政府監管部門正醞釀著境外企業到中國證券市場上市。這意味著中國投資者也與境外投資者一樣,共同分享已開發國家技術進步的成果。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境外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仍然按其境外會計標準來編制會計報表,將為中國法律所不容;如果境外公司按國內會計標準調整或編制會計報表,對於那些自詡其會計標準高於中國會計標準的國家來說,可能無法接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會計服務市場進一步開放,進而啟動註冊會計師服務雙邊承認機制。這意味著中國會計師到境外執業的障礙得以消除。然而會計師資格標準、教育背景、特別是會計審計標準的差異,仍然會拖中國註冊會計師境外執業的後腿。
所以,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挑戰,我們應審時度勢,抓住機遇,與時俱進,認真研究和解決國際協調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不失時機地推進中國會計事業發展的步伐。
二、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以前我們在談到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所遇到的矛盾時,往往表述為中國特色與國際化的矛盾。我們認為,這樣表述不足以清晰地表達這一矛盾的本質。因為“特色”二字,容易給人以自我欣賞、固守已見的信息。我們也曾將這一命題表述為中國國情與國際協調的矛盾,其中“國情”一詞似乎不能體現中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發展這一現實。我們感到,以“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來表述,似乎更能反映中國會計國際協調的現實和我們的正確取向。
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一條漸進式的市場經濟改革道路,現在我國仍是一個轉換中的開發中國家,在國際協調過程中,我們既面臨許多已開發國家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同樣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時,也面臨著許多開發中國家所遇到的特殊矛盾。正確認識和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才能保證中國會計改革事業的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