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寺

會昌寺

會昌寺出自《長安志》卷第十。《長安志》卷第十,於金城坊中前後兩次出現“西南隅”。其一是:“西南隅匤道府即漢思園”。另一是:“西南隅會昌寺”。在該書中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殊事例。究竟西南隅是漢思後園抑或是會昌寺?要么兩者同處西南隅,一東一西,或一南一北;要么,兩者之中必有一誤。現存記述唐兩京坊里最早的是唐代韋述的《兩京新記》,該書殘第三卷金城坊西南隅僅記載會昌寺。那么《長安志》中西南隅的漢思後園根據從何而來呢?漢思後園是漢孝武帝衛皇后的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昌寺
  • 出自:《長安志》卷第十
  • “西南隅”:於金城坊中前後兩次出現
  • 其一:“西南隅匤道府即漢思園”
長安志記載,兩京新記記載,

長安志記載

衛皇后字子夫,是西漢大將軍衛青的姐姐,曾為平陽公主的歌女,漢武帝納入宮,不久立為皇后,生三女一子,子即戾太子劉據。因劉據遭巫蠱之禍,衛皇后調動了車馬兵器衛隊支持太子起兵誅殺江充,而被武帝沒收璽綬,皇后自殺,葬於長安城南五里的桐柏亭附近。漢宣帝即位後,將其曾祖母衛皇后改葬於長安城覆盎門外南北大道之東。覆盎門又稱杜門,杜門南直對古杜城,故又稱杜門外大道東,追衛皇后為“思後”,其陵墓稱“思後園”。又“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周衛奉守。”也許因為衛子夫年輕時為歌女,所以又遷徙了“倡優雜伎千人”於陵園,“隱王母之非命,縱聲樂以娛神”(《文選》卷十潘安仁《西征賦》)。思後園因遷倡優雜伎千人,故又稱“千人聚”(《水經注》卷十九,誤以為戾園。以倡優千人樂思後園廟,故亦曰“千鄉”)。思後園在漢長安城杜門外大道以東。唐顏師古注《漢書》“葬在杜門外大道東,以倡優雜伎千人樂其園,故號千人聚。其地在今長安城內金城坊西北隅是。”(《漢書&#8226外戚傳》上)。由此看來《長安志》將思後園置於金城坊西南隅是錯誤的,應為金城坊西北隅。

兩京新記記載

思後園在金城坊的西北隅。金城坊西南隅就應該是會昌寺了。《兩京新記》所記應該是無誤的。其實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金城坊建造的會昌寺,原本是隋海陵王賀若誼的宅第,也不在金城坊西南隅。《法苑珠林》卷四六“唐雍州長安縣高法眼,是隋代僕射高熲之玄孫。至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台參選,日午還家。舍在義寧坊東南隅,向街開門,化度寺東即是高家。欲出子城西順義門,城內逢兩騎馬逐後。既出城已,漸近逼之。出城門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語騎馬人云:汝走捉普光寺門,勿令此人入寺,恐難捉得。此人依語,馳走守門。法眼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復至西街金城坊。南門道西,有會昌寺。復加四馬騎,更語前二乘馬人云:急守會昌寺門,此人依語,走捉寺門。法眼怕,急便語乘馬人云:汝是何人?敦逼於我。乘馬人云:王遣我來取汝。法眼語云:何王遣來?乘馬人云:閻羅王遣來。法眼既聞閻羅王使來,審知是鬼。”唐&#8226道宣《集神州塔寺感通錄》(宋磧砂藏經464冊)中所記一則高表仁之孫乘馬從順義門出遇鬼追趕與此應是一件事,記述略有不同。
高法眼行經與追趕高法眼者,沿途城門、坊里、道路、寺院與唐長安城的實際情況完全相同。高法眼去中台參選,中台就是尚書省,唐龍朔二年及長安初皆稱尚書省為中台。唐尚書省在今西安市西大街以此鐘樓至北廣濟街之間,順義門即唐皇城西門,今西安城西門。出順義門西道北是頒正坊,頒正坊南門之東是唐貞觀五年(631年)太子承乾所立的普光寺,後改為中興寺,又改龍興寺。再向西道北是金城坊,金城坊南門道西是唐武德元年(618年)所立會昌寺。會昌寺不在金城坊西南隅。因此,唐&#8226韋述《兩京新記》所記會昌寺在金城坊的西南隅誤。
唐代傳奇小說如《霍小玉傳》、《李娃傳》、《東城老父傳》、《宣室志》及宗教著述等記載了許多仙鬼靈怪的奇異故事,雜有宗教迷信的神鬼妖怪,但所記長安城內坊市、街道、寺觀、達官貴人宅第等都是寫實的。這是研究唐長安風貌極其寶貴的史料,其中不僅保存了許多歷史異聞和民間傳說,對於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這些傳奇故事大多有頭有尾,結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語言明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