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師中學位於當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革命聖地——甘肅省會寧縣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師中學
- 創辦時間:1985年
- 類別:獨立國中
- 學風:勤學善思,立志爭先
學校簡介,學校歷史沿革,學校發展規模,學校秉承精神,校風,教學教風,會師中學樂隊,學校地址,
學校簡介
學校歷史沿革
學校始建於1985年,是一所獨立國中。建校以來,學校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勇於教改,勤於探索。辦學規模逐漸增大,質量穩步提高。
學校發展規模
悠悠祖厲河,巍巍會師塔。在會寧這塊有著悠久歷史、淵博文化的熱土上,冉冉升起的一顆閃耀著新時代光芒的教育之星會師中學。本著“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提高素質、全面育人”的“大教育”方針,會師中學通過提升辦學理念,定位教育思想,推進素質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使校園文化建設、“三風”建設和校園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內涵建設呈現出了長足發展的良好態勢,贏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聲譽。
學校在校園的硬體建設方面,通過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建立了可供教師教學用的圖書資料室;理、化(生)實驗室儀器配備達國家Ⅱ類標準;且建立了遠程教育網。升學率、全科合格率均位居全縣前列。
學校秉承精神
校風
多年來,學校秉承紅軍長征精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形成了“文明、團結、求實、開拓”的優良校風和“勤學善思,立志爭先”的學風,並始終以打造平安和諧校園為平台依法治校。以優秀的教學質量,良好的環境,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家長的信賴和學生的熱愛。
教學教風
會師中學在教學中以抓課堂教學為核心。細化“慈、嚴、精、勤”的教學教風,學習杜郎口、如東的教學經驗;請專家講學,充分發揮如東支教專家的全面指導。跟蹤調研課、行政課、示範課、研究課、匯報課;監控課堂;展示課堂。學校管理貫徹“君子務本、務本而道生”的理念。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規章制度。
會師中學樂隊
從會寧到維也納的路有多遠?
甘肅省白銀市有箇中外馳名的會寧縣,當初,它是紅軍勝利會師的紅色聖地;其後,它是誕出7萬高考生的“貧困狀元縣”;而今,它又因擁有57名“樂盲”湊成的中學樂隊而聞名:在一年內從零起點到拿下全國中學生樂隊比賽一等獎而受邀維也納演出……
一個吃政府救濟的西部邊遠縣份,一所只有國中建制的中學,一堆從五線譜學起的樂手……貧瘠荒漠的土壤,如何能誕生出亟須“富養”的一支樂隊?一個希望以藝術促進教育的校長,在這塊小小的試驗田裡,編織著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的夢想。
幻想20年後
出個諾獎得主
從白銀市下會寧縣,沒有鐵路,只通大巴。
班車在荒蕪、突兀的大小土丘中蜿蜒穿梭。氣溫已是零攝氏度,眾人口中的哈氣泛著白霧,車上卻不通暖氣。近6小時車程下來,雖窗門緊閉,每人身上還是披了一層薄薄的黃土。
下午近兩點時分,終於到達縣城。提著行李站在路邊,卻不知校址方位。看見三兩學生路過,上前問路,只一句“學校中有個樂隊”,個個用手一指,勝似地圖。
過後知曉,不管是每日的午後四點到五點,還是晚上的八點到九點,抑或是周六日的上下午時段,都屬學校樂隊排練的時辰;這時,你無需動嘴,只需憑耳朵的指引,便可循著空中傳來的樂聲,來到音響發出的地方——會師中學。
已進知天命之年的吳泰祥,在校長位子上坐了20多年。送走了一屆屆學生,他不停地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出優秀的考生,卻培養不出超一流的科學家?他開始苦心研究稀有人才的誕生之路,很快他找到了“音樂”這把鑰匙。
“愛因斯坦擅長小提琴和鋼琴,達文西精通建築學、數學、解剖學,歌德寫了《植物形態學》……我意識到就教育抓教育會毀了教育;我想在會師中學開一塊‘試驗田’,以班組團建制樂隊,用藝術促創新教育,或許20年後,這班學生中會出個諾獎得主。”
樂團是個費錢的差事,首先就要買樂器,錢從哪裡來?吳泰祥賣了原先買的一套住房,然後瞞著妻子拿出15萬,在網上找到廣東一家樂器廠,買了幾十件入門級的樂器,剩下的錢,用來聘請指導老師。
2011年8月15日,8年級11班——以班建制的樂團有了名字:“愛因斯坦班”。
但組建之初,好多學生和家長卻擔心練習樂器影響學業,報名的時候只有20餘人,好說歹說才湊夠了一個班。
吳泰祥告訴記者,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今年樂團班招生,報名的學生太踴躍,一下子擴招了兩個班。
10平方米窩棚與海頓的《驚愕交響曲》
田富軍家在縣城臨時棲身於余家巷的一排農民臨時搭建的出租屋,面積僅有10平方米。昏暗的燈光下,比田富軍小四歲的弟弟正在唯一的桌子上寫作業;上下兩層的一張單人床和雙人床,幾乎占去了屋內三分之二的面積;門口的爐子上,熱著母親剛做好的晚飯:一碗熟醃菜和半鍋混合面的面片。
陰山村陰山社是會寧縣最窮的地方之一。孫曉霞一輩子最後悔的是,兒子田富軍出生時,她沒有注意其鞘膜是否異樣,直到一歲時體內積液致全身浮腫,他幼小的腿脹成成人胳膊粗……而後不久,兒子就被確診為腎病綜合症,七歲時送上手術台做了幾個小時的手術……其後,田富軍一直靠激素控制病情。
截至13歲,田富軍的醫藥費花了12萬。現在他每天喝一服湯藥,藥價是10元多。孫曉霞每天出去三次清掃街道,一個月下來300餘元。田父於是外出到建築工地打零工,每半年和家人團聚一次。
去年國小畢業時,身體如病秧子的兒子卻執意要報會師中學的音樂班。孫曉霞暗自思量,如果學校讓各自家裡買樂器,再算上按小時收費的指導費,動輒成百上千的費用對於一月才能見一次油腥的家境將如何籌措?
不願拗著孩子心思的孫曉霞嘗試去滿足孩子的夙願,但老師卻發現田富軍的肺活量根本無法勝任他心儀的長號。田富軍幾乎要失望了,這時,副校長杜正權過來告訴他,老師們反覆商量,幫他選了一種相對最輕鬆最省力的打擊樂器——小軍鼓。
從此,孫曉霞在家中看到了這樣一個“新生”的兒子:每天做完作業後,他便花上個把小時敲打各種“樂器”:臉盆、鞋盒、凳子……口裡還經常哼唱各種曲子。
記者到田富軍家時,他正在一個形如便攜CD機的方盤上擊打,這個“啞鼓”是小軍鼓的替代物,媽媽花了一個月掃街錢剛幫他買下。田富軍告訴記者,因為全校只有一個實鼓,而樂團就有三個,樂手有十個人,因此,他很珍惜和真鼓相對的機會。
和記者談起音樂,平時有些木訥的田富軍,臉上泛出生動之光。他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的樂曲是海頓的《驚愕交響曲》;那是春節時,他從親戚的手機樂庫中無意聽到的。在初聞的剎那,他便迷上了這首出自“交響樂之父”的樂曲。“時而靜如流水,時而高亢激昂,前後巨大的反差讓我陶醉。”他這樣向記者描述。
杜正權告訴記者,這個從五線譜學起的鄉下孩子,如今不但是打擊樂的主力選手,各科成績也穩步上升,從入學時綜合第二名,牢牢雄踞霸主位置。
樂隊不是選秀,不讓一個學生落下
“愛因斯坦班”成立之初,會師中學的30餘名老師興沖沖地每天跟著“蹭學”,可惜的是,一年時間過去後,只剩七年級的語文任老師“孤獨一枝”。“學習的難度可想而知,大人全部被娃娃甩在了後面。”吳校長如是說。
13種最基礎的樂器湊齊後,雖然基本都是從樂盲起步,但10天過去後,吹拉彈唱的基本調調還是有的;只有吹薩克斯管的康文琪始終不上路,顯山露水地成了樂隊的“尾巴”。
杜正權告訴記者,薩克斯管有高、中、低三個音區,不知是口型的問題,還是手勢的問題,薩克斯管到了康文琪嘴上,音調到處亂跑,低音一吹就跑到中音;不合奏尚可,一合奏她吹出的就是不和諧音符。
“看來康文琪真的不是學樂器的料,如此下去,不但她上不了路,還會拖累整個樂隊;乾脆把她勸退吧!”有此想法的遠不止一個老師。
吳校長和杜副校長思忖了許久。他們觀察到,這時的康文琪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每個課間都在角落默默練習,從口型到手勢,毫不含糊。
最終他們決定,一個也不刷下。吳泰祥說:“我們當初建班的宗旨之一,就是通過音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如果現在一遇到問題就把孩子刷下,這不正和我們的初衷違背嗎?相信孩子在丟了臉面的同時勢必會喪失自信。樂團不是選秀,更是培養他們的意志力。”
就在決定留用的幾天后,奇蹟發生了。用康文琪自己的話說,“不知怎么吹著吹著,突然有一次,總是跑到中音的聲調,結結實實吹出了它該在的位置,剎那間,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
那天採訪康文琪,她告訴記者,她一點也不知道有這個過程,只是那個階段,她已意識到自己是“拖後腿的人”,時時刻刻等著有人通知她被篩掉,每日在惶恐中度過。
而今的康文琪,不但在幾個薩克斯手中位居中游,學習成績也高升了二十幾名。她對記者說:“很簡單,是音樂給了我自信!”
被窩裡打拍子,妻子胳膊上練薩克斯
11月14日,農曆十月初一。 按照當地人風俗,在這一天,但凡有孝心的子女,都要給逝去的親人燒些紙衣紙褲以禦寒。
當三兩的人們陸續“收工”往家趕的時候,身兼會師中學副校長、愛因斯坦班指揮、初二(11)班班主任、地理課任教師,以及薩克斯替補樂手的杜正權,卻從草草扒拉了兩口的飯桌旁起身,抹抹嘴說,“到點了,我得回去給樂團上課了”……
吳泰祥說,他這一走,又得晚上九點半後見了。他告訴記者,杜的“不孝”,不只這一回;此前一周,恰逢他老父親83歲壽辰,散居各地的兄弟姐妹全回村祝壽,唯有他因樂團排練缺席。幾個兄弟事後帶話過來責問:“你心中樂團的位置比老父親還重要?”
不光是老父親,因其擔任薩克斯手和樂團指揮遭受“牽連”的還有他的妻子。
樂團組建之初,杜正權本想自己學一件樂器,於是便選中了薩克斯管。誰知,不到半個月,說好的指揮不幹了,一干人馬被撂了下來。
怎么辦?當年上師範時,杜正權學過兩年樂理,會吹笛子,還能踩上幾腳腳踏風琴;簡譜雖沒問題,但五線譜只是略有接觸。如此,他便是這學校中最有基礎的音樂家了!關鍵是此時如果他不肯上,唯一的結果就是剛費勁搭起的樂隊就要黃了。於是吳泰祥鼓動他道:“想想看,你不上誰上?”
在初學指揮和樂器的半年間,杜正權絕對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每天中午工作餐,一塊吃飯的老師發現,在等飯的時候,他總是兩手比劃著名吹奏的樣式。這時誰跟他說話,他都聽不見。
有一天,吳泰祥無意從杜正權妻子嘴裡聽到這樣的故事:老杜現在每天夜裡睡覺都“打把勢”:清醒時是按音節操練,睡著時是登台指揮。最讓她受不了的,是自己的胳膊成了丈夫的模擬樂器,被他當成薩克斯管捏來按去……
7天集訓吹出獲獎的《號手的節日》
2012年8月15日,“愛因斯坦班”滿一周歲了。
此時從省會蘭州傳來訊息,全國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將於一周后在蘭舉行。因為會寧縣所在的白銀市沒有中學樂隊,因此,擔任樂團總指揮的馬曉斌便通過特批指標讓他們參加了比賽。
此時,建團一年的愛因斯坦班成效已經顯現,小號團隊6名選手是進步最快的;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種由小號領奏的樂曲,肯定是最適合的。選什麼呢?
由美國音樂家創作的《號手的節日》閃現在馬曉斌的腦海中。但是,這是一首衡量號手本領的試金石,沒有三年以上的演奏,別想碰這曲子;即使學了三年以上的人,也不敢保證吹奏這首曲目不出錯。
從報名到比賽,孩子們僅有一周的時間。
三天的集訓下來後,1個男孩和5個女孩的嘴唇都磨出了血泡。馬曉斌嚇了一大跳。他深知,鋼管的演奏必須依靠嘴唇的震動發聲,一貼膠布肉就“死”了。因此,作為號手最忌賽前上火、結痂。
他宣布,練習停止;集中喝藥抹藥,內服沖劑去火,外塗藥膏消炎。
8月23日,一個令會師中學驕傲的日子。
6個小號選手和其餘50多名樂手上場了。6位號手撕去了粘在她們唇上的膠布,用溢血的唇吹起了優美的旋律……而穿著臨時借來的燕尾服指揮的,正是她們趕著鴨子上架的老師杜正權。
演出後,蘭州市的兩家專業樂團甘肅省歌劇院交響樂團和蘭州市歌劇院交響樂團的人士走過來問:“你們是不是把調式降低了?”馬曉斌回答:“原調!”
回到會寧後,比賽結果出來了:會師樂團獲得一等獎,且位列三名一等獎的第二名,高出有著幾十年樂團經歷的蘭州一中0.02分。
尾聲:
北京金帆合唱團藝術指導教師海倩雯在聽了孩子們的演奏後,只說了一個詞:“震撼!”她說,這么貧困的地方,這么簡陋的條件,居然有一群演奏得這么好的娃娃,應該讓他們走出去。
她給奧地利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藝術總監維爾特先生推薦了這支來自中國西部貧困山區的中學生樂團。維爾特當即親筆寫下邀請函,邀請會師中學樂團明年1月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