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會寧縣博物館
- 外文名稱:Huining Museum
- 類別:綜合性縣級博物館
- 地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會師北路7號
-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6:00
- 館藏精品:雙魚紋帶柄銅鏡、青銅執壺
- 票價:免費
- 開館時間:1990年10月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所獲榮譽,機構設定,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1952年成立會寧縣文化館後,全縣境內的文物由文化館代管。
1973年,縣文化館設出土文物庫房,負責文物的研究和收藏管護工作。
1990年9月18日,縣編委發(1990)32號檔案和白銀市編委發(1990)年15號檔案批准成立“會寧縣博物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紀念館”,為副科級單位。12月26日,兩館正式分設。
1992年6月7日,縣博物館在會師園內西北角開工奠基,建築面積547.4平方米,建築造型為仿古建築,並於當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3年,由於地基下陷,牆體開裂,為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決定拆除。
2006年5月,新博物館在會師園東北角(原圖書館址)內開建,並於9月10日建成。新館為框架結構三層樓建築,其中局部為四層,建築面積為1306平方米。
建築布局
會寧縣博物館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其中一、二樓為展廳,面積840平方米,三層為文物庫房和辦公區。現館藏有等各類文物10932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2件(套),二級文物73件(套),三級文物678件(套)。在眾多的館藏文物中,以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清代宮廷和地方名人書畫最具特色。館藏早期猛獁象頭骨化石,距今約300多萬年,是國內第一具完整的猛獁象頭骨化石,在世界也很罕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特別是為研究猛獁象類群在歐亞大陸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館藏文物
如意
清代文物,長45.9厘米,黑色。檀木雕刻,整體呈長形,首部雕刻成如意形,邊緣刻捲雲紋,上部鑲透雕雙桃及桃葉的青玉一枚;身呈長條拱形,正中鑲透雕長方形佛手花枝紋青玉一枚,尾呈橢圓形,而有玉已失。如意頭斷裂粘接,放於長條形的束腰四足底座上。
雙魚紋帶柄銅鏡
金代文物,柄長8.4厘米,鏡直徑10厘米,厚0.3厘米,黃色。銅質。圓形,圓鈕,窄高緣,帶長條形柄。飾張鰭擺尾的雙魚在起伏的水中嬉戲。外區素麵。
青銅執壺
宋代文物,口徑4.2厘米,高22.2厘米,直徑14.2厘米,底徑8.5厘米,黃色。青銅質。失蓋,子母口,細長直頸,圓折肩,直腹近底內收,平底略凹。頸腹部有大單耳,,耳正前的肩部出流,耳、流均高於口沿。器型較大,造型較好。
“長命富貴”牡丹紋青銅鏡
明代文物,直徑11.6厘米,厚0.7厘米,黃色。銅質。圓形,平頂,圓鈕,無鈕座,高緣。紐外有豎讀楷書四字銘文“長命富貴”,銘文之間名飾花卉紋。
弧線三角網紋彩陶壺
新石器時代文物,高23cm,口徑7.5cm,腹徑24cm,底徑13cm。泥質紅陶。肩部以上失。溜肩,鼓腹,平底。施黑彩。肩部飾弧線三角勾葉圓點紋,腹飾弧線三角網紋和三圓圈紋。
所獲榮譽
2007年,被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縣級博物館展示提升服務項目實施單位。會寧縣博物館遴選館藏名家書畫佳作91幅,史前精品文物80多件,精心策劃了《會寧縣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會寧史前文物精品展》兩個基本展覽和一個臨時展覽——《猛獁象頭骨化石展》。製作有博物館知識、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和館藏文物簡介等為主要內容的圖文並茂的流動展板28塊。
2008年,會寧縣博物館被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批免費開放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利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4A級旅遊景區的有利條件,參觀人數持續增長,至2010年參觀人數達30萬人(次),其中以青少年學生為主,並多次送展板進鄉鎮、進社區、進學校、進文保單位,進行文保文博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2011年6月,在省文物局組織的“甘肅省首屆陳列展覽精品獎”評選活動中榮獲“最佳社會效益獎”。12月,會寧縣博物館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甘肅省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3月,會寧縣博物館被中共會寧縣委、會寧縣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縣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機構設定
博物館內設辦公室、保衛部、業務部、宣教部、後勤部五個職能部門。現有職工15人,大學本科學歷以上6人,其中有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3人。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8:30——下午6:00
地 址:會寧縣會師園內東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