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寧縣北關國小
- 英文名:beiguan school
- 簡稱:北小
- 創辦時間:1964年
- 現任校長:李立峰
學校介紹,師資力量,校史,
學校介紹
會寧縣北關國小始建於1964年。學校占地12239平方米,建築面積6828平方米。學校共設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05人,教師97人。
學校環境優美,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校園內有雕塑、旗台、三風牌、名人名言、學習園地、報欄等,達到了環境育人的目的。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有微機室、多媒體室、實驗室、儀器室、音樂室、圖書室、閱覽室等,音、體、美器材齊全,藏書總量3萬多冊,生均15冊,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學歷全部達標,有7人為本科學歷,68人為大專學歷;國小高級教師45人,國小一級教師46人,國小二級教師6人。有省級骨幹教師3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級骨幹教師30人;市級青年教學能手14人;縣級骨幹教師35人。有146人次分別榮獲國家、省、市、縣級榮譽稱號;有87人次分別榮獲省、市、縣優質課競賽等次獎;有98人次的說課、教具製作、教案、課件製作榮獲省、市、縣等次獎;有146篇論文發表在國內教育刊物上,其中80多篇獲國家、省、市、縣優秀論文等次獎;有97人次的課題研究成果通過省、市級鑑定或獲等次獎。
學校以教學為主,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各項爭先,辦出特色”為辦學方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銳意革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獎勵,曾三次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評為“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被白銀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示範化學校”、“花園式學校”;連續15年被白銀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標兵”;學校少先大隊部分別在1993年、2006年兩次被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命名為“雛鷹紅旗大隊”;學校在2006年9月被評為“白銀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09年學校再創輝煌,先後被評為“白銀市德育先進集體”、“白銀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在五年級質量檢測中名列全縣第一。
“汗水鋪就金光道,風雨不歇繪彩虹”。在新的征程上,北小人將團結一心,拼搏進取,以“有效教學、精細管理”為總的工作思路,向著開放化、特色化、人文化、現代化的辦學目標邁進。
校史
北關國小座落在縣城北大街,自1964年建校至今,已歷45個春秋,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為全縣唯一一所省級重點國小。
初創時期(1964——1966)
1964年春季,縣文教局決定興建北關國小。由靳毅負責施工,何其盛負責設計監督。國家投資45000元,建成教室兩棟(8座),教師辦公室10間,會議室一間。1965年春各種教學設施陸續就緒,並開始招收一年級預備班一個,有兒童近50名,由靳宗昌任班主任。
1965年,學校第一任領導班子由王毓鑣任校長,丁佐忠任教導主任。秋季開學時將原城關國小的八個教學班分給北小,教師增至10名,學生400多名,。1966年夏,省教育廳將學校定為“十年一貫制”省重點試驗學校,後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未實施。這一年學校向會寧一中輸送了畢業生46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8)
1966年,“文革”高潮期間,經過暑期八十天的教師會,縣上對全縣教師採取了南北大調動。李克忠任北關國小校長,丁佐忠任教導主任。城區各學校教學秩序混亂,但在新任校長李克忠的帶領下,全校教師竭力維持學校教學秩序,利用課餘活動時間開展“大批判”。後因提出“回校鬧革命”,所有調動了的領導和教師又全部返回原校。1967年,縣上向學校派進由工人和貧下中農代表組成的宣傳隊,後又進駐一名“支左”解放軍,搞革命大聯合,於1968年4月間成立了“學校革命委員會”。王毓鑣任革委會主任,丁佐忠、董正華任副主任,王福元、趙世雄為委員。67、68兩屆畢業學生90多名,因當時中學停止招生,大多回鄉務農。丁佐忠因是外縣人,於1969年1月調離該校去回民地區任教,本校教師由未下鄉的城市戶籍和學校附近城區生產隊回來的教師組成。
1968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把學校下放到生產大隊去辦》的建議,縣上決定全體教師回所屬生產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凡是本縣教師都在年底回到了本大隊。校革委主任王毓鑣(外縣人)因定居在教場隊繼續留任至1970年1月。
1970年2月,張謙任革委會主任。同年,因東關國小創辦“城關中學”,原校國小部師生全部併入北關國小,此時學校設8個教學班,學生380名,教師9人,貧下中農代表2人,1970年3月貧下中農代表撤離學校。年終通過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向城關中學輸送畢業生80多名。
1971年,王克運同志任校革委會主任,張振業任副主任。當時有教師11人,設8個教學班,學生400多名。1972年春學生猛增,即擴設成12個教學班,學生增至700多人,多數班超額,教師增至23人,向縣“五·七”學校借教室桌椅分設4個班,1972年建一棟(四座)教室,升學不考試,進行推薦。1972年下半年,因受河南“馬振扶中學事件”和北京黃帥日記的影響,縣革委會決定把北關國小列為“資產階級路線回潮”、“封、資、修全面復辟”的典型,派工作組進駐學校,以王克運為首的領導班子因整頓學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組織紀律而被加上“智育第一”、“師道尊嚴”、“法西斯”等罪名受到批判.1974由徐世俊接任校革委會主任,路克勤任副主任。
1973年8月,城關中學遷址後,原東小學生的分出,學校班級減到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400多名,教師12人,本學年學校主要搞開門辦學,學朝陽、學中川、教學考試都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畢業升學搞推薦。本屆畢業生45名。
1975年,路克勤任校革委會主任,馬德勛任副主任。由於學生增加,學校共設11個教學班,有教師14人,學生650多名。當時因受政治運動的影響,不但開門辦學,而且走向社會面向工農。在這種形勢下,學校還是狠抓了教學工作;不但堅持了原有的規章制度,而且又制定了新的教規學約,使教學秩序不斷好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77年春,學校被樹為全縣的先進學校;秋後又被定西地區評為普及教育先進單位。這兩年每屆畢業生100人左右,一半留本校為戴帽國中新生,一半推薦到“五·七”學校和城關中學。戴帽國中班連設兩年。
三、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末(1978­—2000) 1978年,王克運任北關國小校長,張國孝任黨支部書記,路克勤任副校長。1978年4月14日學校被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列為全省第一批重點國小(全省共5所)之一。級別定為“科級”單位。1978年10月10日,會寧縣委決定對所謂“北關國小封、資、修全面復辟”問題徹底平反,對被加上各種罪名的王克運同志和教職工恢復名譽,解除了教師的精神枷鎖,大大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工作逐步走上了規範化,教育質量逐年穩步提高,學校多次被評為地、縣先進學校。
1981年11月在蘭大召開的全省數學教學年會上,校長王克運介紹了他的數學教學經驗,得到西北師大丁傳松教授的充分肯定。1982年6月在敦煌召開的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王克運同志介紹了北關國小的教改經驗,與會的領導和校長給予很高的評價,學校也被省教育廳評為“普及國小教育先進學校”。
1983年,丁佐忠任北關國小校長,王克運任黨支部書記,吳保中任副校長,黃殿申任教導主任,馬望德、朱耀林任副教導主任。1983年以後,學校對各種規章制度進一步修改完善,還制定了《教師守則》和《小學生在校常規教育(26條)》、《教職工工作考核制度》等,狠抓校風建設。明確提出校風建設要求,即:領導作風—團結支持,配合協調,率先垂範,求實創新;教師教風—為人師表,熱愛學生,認真教課,精益求精;學生學風—尊敬老師,遵守紀律,團結互助,勤學好問。校風要求—忠誠事業,團結互助,尊師愛生,教學嚴謹,文明禮貌,遵紀守法,以校為家,精心育人。1989年又確定校訓為:“誠實、友愛、勤學、奮進”。
繼續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全體教師從改變教育教學思想入手,做到“五育”並舉,德育為首,使四項目標(傳授知識、發展智慧型、培養品質、促進體力發展)融為一體。1985年秋,學校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JIP”實驗學校。全縣共10所,北小為實驗中心校。1986、1987、1988年學校又搞了三個班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並由張宗禮、崔發宏、張麗霞分別擔任輔導教師,搞此項工作的張宗禮老師被評為“全國‘注提’實驗工作先進個人”。
學校於1985年又修建校舍一棟(四座)。1986、1987年兩年對兩棟(8座)危房改建為磚木結構並修建家屬宿舍兩棟(16間)。1990年重新改建校門,維修了校牆。1991年在縣城建局的幫助下校院內鋪設400m的柏油路面,會師鎮捐磚一萬塊,增修花園,維修校園設施。
由於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1987和1990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省委、省政府樹為“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988年,王克運榮獲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獎,享受部級勞模待遇,並親自到北京出席了“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會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於1988、1989年先後兩次榮獲省、市級“勞動模範”。1989年,校長丁佐忠被國家教委、人事部、中國教育工會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被省教委評為“國小特級教師”。”
1987年4月開始,學校對全體教師進行職務評審,作為白銀市教育系統職務評審試點學校。
這十年中學校設教學班20個,在校學生保持1000人左右,教職工總數50人,共畢業學生2302人,平均每年200多人,升學率保持在90%左右。
1990年,全校教職工達到53人,設2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00多名。
1993年,張鳳祥任北關國小校長,丁佐忠任黨支部書記,馬望德、吳保中、姜漢昌任副校長,朱耀林、董金霞任副教導主任。
1995年秋,學校決定在45歲以下的教師中,開展“兩筆一畫”(鋼筆字、粉筆字、國語)競賽達標活動。還同時提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在五年之內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專以上學歷。有60%的教師先後開始在職進修。學校把“兩筆一畫”和在職進修這些整體提高教師素質的活動都納入了教師的年終業務考核。教師的基本功和業務素質大大提高,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校長張鳳祥在199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柴成銳老師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輔導獎。
1999年3月,李鈞任北關國小校長。翌年9月,學校教職工增至61人,設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共1146人。學校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肅教學紀律,狠抓學校軟體、硬體建設,淨化育人環境,加大工作力度,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繼續穩步發展。
2000年,為了改變學校取暖條件,學校籌資了30多萬元建設了一座小型鍋爐房,從此,北關國小告別了冬天用火爐取暖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教育時期
2000年8月,姜漢昌任北關國小校長,馬望德、賈芸(兼教導主任)、崔發宏任副校長,董金霞任副教導主任。學校以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為切入點,加強學校管理,組織編寫了《北關國小規章制度彙編》,使學校管理有章可循。以“參與式教學”為教改的立足點,大膽嘗試,銳意革新,全校教研教改氣氛濃厚,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套自己成功的教學模式,使學校教學工作邁上了新的台階。2004年,學校籌資二十多萬元,購置教師辦公用電腦18台,並建立了信息中心,連線了寬頻網,方便了教師查閱資料。
由於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日益提升,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6年,北關國小被評為白銀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6年,學校在校學生增至2086人,學校大班額化嚴重,學校多方籌建教學樓,2007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同時硬化校園4000多平方米,建成二層沖水式廁所樓一幢,改建臨街校門,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這是北關國小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07年9月開學,學校教學班增至36個,學校在校數增至2147人,教師增至91人。
2008年4月,靳新華任校長,曹治中任黨支部書記,賈芸(兼教導主任)、楊奮起任副校長,董金霞任副教導主任。由於學校大班額化嚴重,向新建的如東友好國小分流部分學生,教學班數沒有變化,學生1971人,教師89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45名,國小一級教師37人,國小二級教師7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2名,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市級青年教學能手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6人,市級骨幹教師35人。市縣園丁28人。教師在在國家、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80多篇。課題研究有8項通過省級鑑定,有15項通過市級鑑定。
2008年以來,學校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學校特色的創建,提出了“以人為本,為師生營造和諧家園”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確定“求真務實、自我卓越、和諧發展”的學校精神,以“學校—規範加特色;教師—最佳化加特點;學生—合格加特長;校園—美化加文化;設備—現代加一流”為辦學模式;確立“為每個孩子創造人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樹立“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和優質服務”的辦學宗旨,本著“質量求生存,創新求發展,科研求品牌,特色求聲譽”的辦學方針,實施“理性思考、剛性管理、柔性服務、和諧發展”的辦學策略,以“有實力才有魅力”為行動思想,正在走上 “文化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之路,努力打造 “陽光教育、書香校園、快樂學校”的校園文化品牌。
學校修改制定了《學校教職工年度考核辦法》、《學校教職工考勤制度》、《班隊工作考核細則》等一系列新的制度,突現了一種立足實際的精神,遵循了一個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了一切從人本主義出發的思想。本著從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努力給他們提供一種寬鬆的、愉悅的、和諧的工作環境,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和主動性。
“汗水鋪就金光道,風雨不歇繪彩虹”。北關國小在新世紀的征程中充滿信心和希望,她必將成為一座擁有現代教育特色的兒童樂園;一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