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是張之洞所著作品,出自於《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會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
- 作者:張之洞
- 作品出處: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竊維科舉之弊,古今人言之綦詳。而科舉之阻礙學堂,妨誤人才,臣世凱、臣之洞等亦疊經奏陳,久在聖明昭鑒之中,無煩縷述以瀆宸聽。是以前奉諭旨,遞減科舉中額,期以三科減盡,十年之後,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而徐俟夫時機之至。所以為興學培才計者,用意至為深遠。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覺現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決無大興之望。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年後,人才始盛。如再遲至十年,甫停科舉,學堂有遷延之勢,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須二十餘年後,始得多士之用。強鄰環伺,詎能我待。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轉瞬日俄和議一定,中國大局益危,斯時必有殊常之舉動,方足化群疑而消積侮。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並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慧型,上知效忠於國,下得自謀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兵農工商,各完其義務而分任其事業。婦人孺子,亦不使佚處而興教於家庭。無地無學,無人不學,以此致富奚不富,以此圖強奚不強。故不獨普之勝法,日之勝俄,識者皆歸其功於國小校教師。即其他文明之邦,強盛之源,亦孰不基於學校。而我國獨相形見絀者,則以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擬請宸衷獨斷,雷厲風行,立沛綸音,停罷科舉。庶幾廣學育才,化民成俗,內定國是,外服強鄰。轉危為安,胥基於此。雖然,科舉停矣,尚有切要之辦法數端,而學堂乃可相維於不敝。
一、在於尊經學也。或慮科舉一停,將至荒經。不知習舉業者,未必皆湛深經術。但因科場題目所在,不得不記誦經文。又因詞章敷佐之需,不得不掇拾經字。故自四書五經而外,他經多束置不觀。即五經亦不皆全讀,讀者亦不盡能解,是何與於傳經。今學堂奏定章程,首以經學根柢為重。國小、中學均限定讀經、講經、溫經,晷刻不準減少。計中學畢業,共需讀過十經,並通大義。而大學堂通儒院更設有經學專科。余如史學、文學、理學諸門,凡舊學所有者皆包括無遺,且較為詳備。蓋於保存國粹,尤為兢兢。所慮辦學之人喜新厭故,不知尊經,則雖諸生備諳各種科學,亦僅造成一泛濫無本之人才,何濟於用。應請飭下各省督撫、學政,責成辦理學務人員注意經學暨國文、國史,則舊學非但不虞荒廢,抑且日見昌明。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早年由科舉入仕,居京官幾二十年。1882年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總督。晚年以體仁閣大學士入值軍機處。他任湖廣總督長達18年,因其創辦近代企業和新式學堂以及編練新軍而影響當時,享譽後世。此外,他還是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當時主持規劃和興建鐵路最多的人;他主持制訂的“癸卯學制”開始了傳統教育的近代化;主稿的“江楚變法三折”成為清末新政改革的藍圖。他在《輶軒語》、《書目問答》中為士子指明向學的門徑,在《勸學篇》中,則首次對時人認知和融通中西文化的“中體西用”理念作出完整系統的理論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