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共分兩大部分。從開頭到“氣應同”為第一部分,歷敘古代兄弟之間相爭相殘的著名事例,進行評論,作為周氏三百年間兄弟義居的反面陪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最高樓·聞前岡周氏旌表有期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最高樓·聞前岡周氏旌表有期
君聽取,尺布尚堪縫。斗粟也堪舂。人間朋友猶能合,古來兄弟不相容。棣華詩,悲二叔,吊周公。
長嘆息、脊令原上急。重嘆息、豆萁煎正泣。形則異,氣應同。周家五世將軍後,前江千載義居風。看明朝,丹鳳詔,紫泥封。
作品鑑賞
開頭五句寫淮南厲王不守法令,被漢文帝逼迫而死的故事,說明“人間朋友猶能合,古來兄弟不相容”的事理。“棣華”三句寫武王崩,成王立,周公攝政,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周公東征,將二叔處死。時人為賦《常棣》之詩,悲嘆二叔失道,強調兄弟應當相互救助,也含有批評周公不義之意,所以說“悲二叔,吊周公。”“長嘆息”四句,主要寫曹丕迫害曹植的故事。其中前一句緊承上文,運用《常棣》詩意,言脊令這種水鳥,飛則鳴,行則搖,相依在坡岸;不拘何處,兄弟都會救難;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如“兄弟急難”。第二句化用曹植“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意,批評曹丕迫害曹植。“形則異,氣應同”二句總概上文,言不論淮南厲王同漢文帝斗粟尺布之謠,還是曹植同曹丕豆萁同豆之喻,表現形式雖然不同,都是兄弟相煎,其氣稟都是一樣的,都是要維護個人私利。“周家”,五句為第二部分,正面描寫周氏義居。義居,為親生骨肉同居一門之意。其中前兩句是說,周氏為“將軍後”代,是“千秋義居風”范。後三句言其在不遠的將來,必將獲得朝廷旌表。同前一部分形成強烈對比,表達出作者對周氏義居肯定之意。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義居這一歷史現象,它涉及道德範疇,不會沒有歷史的印跡,需要作深入具體分析,這裡姑且存而不論。但有一點很清楚,即倡導義居實際是提倡兄弟和睦相處,互相救助,恐怕不能輕易否定,因而仍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