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最長壽的動物)

大象(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動物的統稱)

最長壽的動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象是長鼻目象科的哺乳動物,有兩個屬,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動物。其像柱子一樣的四肢和寬厚的腳掌可以穩穩支撐住龐大的身體。巨大的頭上長有蒲扇狀的大耳朵和長且有彈性的鼻子。象耳上有豐富的血管,可以有效散熱。鼻子和上唇合而為一的象鼻由超過1.5萬塊肌肉協調。

大象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東南部,棲息於多種生存環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群居,雄獸偶有獨居。以植物為食,食量大。大象每隔4-9年產下一仔,孕期20-22個月。當繁殖期到來,雌象便開始尋找安靜僻靜之處,用鼻子挖坑,建築新房,然後擺上禮品。其壽命長達70年。

大象非常聰明,具有很高的社會性且善於學習,因此經常被人類馴養。非洲大陸前幾年大象不足70萬頭,且每年以10%的速度減少,總數很快減少到50萬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居民人口的迅速增加導致大象棲息地的減少、旱災、人類偷獵造成的死亡,都在調節著大象的數量。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亞等國曾呼籲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覓食行為,社會行為,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繁殖,生長發育,主要品種,物種保護,種群現狀,致危因素,保護級別,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動物。其像柱子一樣的四肢和寬厚的腳掌可以穩穩支撐住龐大的身體。巨大的頭上長有蒲扇狀的大耳朵和長且有彈性的鼻子。象耳上有豐富的血管,可以有效散熱。鼻子和上唇合而為一的象鼻由超過1.5萬塊肌肉協調。
亞洲象肩高2至4米,體重3至5噸。非洲象肩高3至4米,體重5.5至8噸。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過2.7米,體重3.5噸。象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以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伸,鼻長几乎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組成的,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撿拾物品,象鼻非常靈活自如,可以撿拾重達1噸的物體,也可以撿拾花生那樣小的食物。
中南亞的象屬或者非洲的非洲象屬中的一種,皮膚堅厚,無毛,長有一條長的柔韌的可以捲曲的鼻子,上顎二門齒髮展為長而彎的象牙。非洲象屬有巨大的扇形狀的耳朵。
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複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睪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600多天(22個月),一般單胎。非洲象,體型較大,耳大,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體形較小,體重較輕,耳小,鼻末端有1個指狀突起。

近種區別

大象
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以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伸,鼻長几乎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組成的,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
猛獁象頭骨短而高,正面成弓形,側視頂部成圓頂三角形,額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門齒長大,強烈彎曲並旋卷,臼齒寬大,高冠,第三臼齒的齒板排列整齊而緊密。
——
生活在距今480萬-1萬年的時期。
大象
大象
大象
猛獁象

棲息環境

大象棲息於多種生存環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亞洲象棲息於草地、熱帶常綠和半常綠林、濕潤和乾旱落葉林、乾旱荊棘林、人工林或次生林、灌木叢。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從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都可以看到亞洲象身影。
大象
大象
非洲草原象幾乎在非洲大陸所有類型的棲息地內分布,從亞沙漠到沼澤、低地雨林、長廊和山地森林、高地沼澤、洪泛平原、稀樹草原和各種類型的林地,從海平面到海拔4875米的地區都有草原象分布。非洲草原象分布受掩蔽物、水源影響。在極少數情況下,非洲草原象已適應沙漠環境,如:在馬里、古爾馬、卡奧科蘭、以及納米比亞的達馬拉蘭。
非洲森林象棲息於中非大片毗連的森林地帶,在加彭羅佩、剛果民主共和國奧扎拉、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的稀樹草原與森林混交區也有森林象分布。西非森林象現今限制在碎片化的森林中。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大象是食草動物,吃樹葉、樹枝、果實、樹皮、草和根等植物。由於體型龐大,消化能力強,每天需要大量食物。大象一天可以消耗150千克的食物,或自身體重的1~2%。大象進食時間長,每天約16小時進食,主要在早上、下午和晚上進食。
大象(最長壽的動物)
大象
大象對水嚴重依賴,除了飲用外,還需要泡澡降溫。大象每天飲用約150升的水。為尋找食物、水源及礦物質,大象可能移動數百甚至數千米。旱季缺水時,它們可能在不太喜歡,甚至退化的棲息地內出現。

社會行為

喜群居,雄獸偶有獨居。雌象一般在象群中生活,象群包括成年雌象與它們的後代,不包括成年雄象,並由年齡最大的雌象領導,雌象首領也被稱為女族長。象群最基礎的社會單位是家族群。家族群小到2頭,由雌象與幼象組成,大到45頭及以上,可能擴展到相關雌象的四代家族。少數家族群可能由不相關雌象組成。大象非常聰明,具有很高的社會性且善於學習,因此經常被人類馴養。
大象(最長壽的動物)
大象
家族群的凝聚力各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群可能分裂成紐帶群,有時組成新的家族群。旱季使用同一個家域的家族群被認為屬於同一個氏族。
象群大小受季節、棲息地類型和種群影響。象群大小從獨居雄象到幾百甚至上千頭不等,在盜獵嚴重的地區,可能形成幾百頭的大群。一般來說,在森林或茂密的灌木叢,象群較小,在開闊的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草原,象群較大。
成年雄象與雌象的社會生活不同。雄象在性成熟時,開始離開出生象群,與其他單身雄象一同生活,成年雄象獨居或在雄象群中生活。亞洲雄象一般獨居,偶爾在單身雄象群中生活,亞洲雄象群較小,一般2~7頭雄象。非洲草原單身雄象群較大,一般10~144頭。成年非洲森林雄象獨居,亞成年雄象組成鬆散短暫的雄象群。
雄象間存在優勢等級,其他雄象遵循優勢雄象的領導。優勢地位取決於雄象的年齡、體型和性狀況。優勢雄象似乎可以控制其他雄象的攻擊性,防止後者的“越軌”行為。雄象在不爭奪優勢地位及配偶時,關係和平穩定。成年雄象一般在繁殖期才與雌象群互動,如果發情雌象在場,互動更為頻繁。
大象不是領域性動物,但雌象使用其他氏族的家域時比較謹慎。大象家域面積為50~12000平方千米,受棲息地類型、種群、個體偏好、家庭間的關係、性別和人類活動等的影響。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中,大象的家域面積一般最大。
亞洲象的家域面積從幾十到幾百平方千米不等。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非洲草原象的家域面積為86~2276平方千米。在肯亞北部,非洲草原象的家域面積為102~5527平方千米;在納米比亞較為乾旱的環境中,家域面積為2136~10738平方千米。非洲森林象的家域面積可達2000平方千米。

分布範圍

亞洲象曾(公元前14世紀之前)廣泛分布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貫穿南亞喜馬拉雅山脈,東到中國。從西亞經伊朗海岸到印度次大陸,再到東南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直至中國長江兩岸的廣大地區,分布面積達9百萬平方千米。現存亞洲象僅在上述地區零星分布,西亞、爪哇、以及中國大部分地區絕跡,分布面積只剩486800平方千米。
大象(最長壽的動物)
大象
當今的亞洲象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東南部。
非洲草原象曾遍布整個非洲,目前在24個國家分布,分布範圍同樣正在縮小,且越來越碎片化。據估計,非洲草原象只占歷史分布範圍的15%。在蒲隆地和茅利塔尼亞,非洲草原象已滅絕。在史瓦濟蘭,非洲草原象曾經滅絕,但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新引入,現在逐漸恢復。在肯亞和波札那,草原象分布範圍明顯擴大。
非洲森林象曾在西非和中非的濕潤林分布,目前在20個國家分布,在西非的分布範圍正在縮小,高度碎片化。據報導,在7個分布國家(包括塞內加爾)非洲森林象的數量均不到100頭。在安哥拉和南蘇丹,少數森林象倖存。在甘比亞,森林象已滅絕。剩餘的森林象大部分在中非六國分布,大約只占歷史分布範圍的25%。

繁殖方式

繁殖

雄象1年1次發情,每次持續2~3個月,多達3~4個月。當繁殖期到來,雌象便開始尋找安靜僻靜之處,用鼻子挖坑,建築新房,然後擺上禮品。狂暴期是雄象性與攻擊性活動明顯增強的時期,以性尿濕及兩額部的額腺液體分泌為開始標誌,狂暴中期,雄象陰莖勃起,外露並不斷敲打腹部。
狂暴雄象脾氣暴躁,對其他成年雄象攻擊性強,耗費大量時間搜尋、守護髮情雌象並與之交配。雄象狂暴與年齡相關,一般30歲左右才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狂暴時間延長,從幾天到三、四個月,直到50歲左右,開始緩慢縮減。雄象狂暴不同步,每頭雄象有特定的周期。
雌象約4.5年1次發情,有時發情時間間隔更久,發情持續4~6天。發情雌象陰唇外翻、紅腫,分泌液增多,在尿液與陰道中會釋放信息素。
大象全年交配,但夏季更頻繁,交配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交配結束不久,雄象離開,繼續尋找下一頭髮情雌象。大象全年分娩,但雨季更為頻繁。大象每隔4-9年產下一仔,孕期20-22個月。一胎一仔,少數雙胞胎。其壽命長達70年。

生長發育

大部分小象在夜間出生,在母親和其他成年雌象的幫助下,小象一般在出生15分鐘內站立。小象的出生對象群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其他大象會發出強烈的隆隆聲、尖叫聲,可能持續40分鐘。3~8歲的年輕雌象對新生小象產生極大的興趣,經常跟在雌象與小象身邊,並提供幫助與照顧。
小象出生時肩高約79~85厘米,體重約120千克。小象依靠母乳達兩年,之後可以吃固體食物。如果雌象允許的話,小象可以一直喝奶。在出生後的五年,小象發展社交技能,並與家庭成員建立社交關係。小雄象更善於探索,喜歡從陌生的家庭中尋找玩伴。小雌象更善於社交,對母乳需求低。
雄象10~15歲性成熟,雌象早至11歲分娩,大部分雌象在13~16歲分娩。大象壽命可達60~70歲。

主要品種

大象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學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屬和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象屬只有亞洲象一種(也叫印度象)。
非洲象
非洲象分布於非洲東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北起蘇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東從東非沿岸,西達西非赤道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地區。
分布國家: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赤道幾內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共和國,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非洲象生活在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隻雌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7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4.5米,體重7000公斤。最高紀錄為一隻雄性,體全長11米(包括鼻子和尾巴),前足圍二米,體重13000公斤。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350厘米,重約107千克。已滅絕的北非非洲草原象相對小得多,只有3.4至3.7米高,重約8.9噸,體型與非洲森林象相仿。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雌、雄均有長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3~4米,體重5~7.5噸。非洲象是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比亞洲象稍大,可以通過大如蒲扇的耳朵將其同亞洲象區分開來。亞洲象耳朵更圓、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發熱量,保持身體涼爽,但有時非洲大陸的溫度實在太高了。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後噴到全身。之後,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單單象鼻就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亞洲象僅有一個。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長牙,去尋找食物和水,將樹皮從樹幹上撕下來。
普通非洲象
普通非洲象,又名草原象,是非洲象屬下的一種,是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225公斤食物。野生普通非洲象壽命65~70歲。
大象(最長壽的動物)
普通非洲象
雄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3.3米,重量5.5噸;雌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2.8米,重量3.7噸。普通非洲象體型較大,毛色為灰色,後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並向上彎曲。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象是獨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刺激是會進入“狂暴狀態”,這時它會攻擊任何的事物,異常兇險。象群由年長的雌性帶領,它根據經驗選擇有水源的遷移路線。
雌性普通非洲象孕期22個月,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每胎產1仔,新生幼象肩高大約90厘米,重量大約100公斤。獅子和鱷魚的攻擊是小象成活的最大威脅。野生普通非洲象壽命65~70歲,圈養的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普通非洲象,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主要包括: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南非,衣索比亞,尼日,查德,布吉納法索,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盧安達,尚比亞,馬拉威,辛巴威,波札那,加彭,剛果,安哥拉,象牙海岸,加納,多哥,貝寧,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安哥拉,納米比亞,塞內加爾,獅子山等。
亞洲象
亞洲象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亞洲象(又名亞洲大象)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由一隻雌象率領,無固定棲地,日行性。視覺較差(主要是由於象的睫毛比較長所以影響視力),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產1仔,9~12歲性成熟,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亞洲象是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瀕危物種之一的動物,也是中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境內現僅存300餘頭。
亞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情也溫順憨厚,非常容易馴化。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尤其是泰國和印度)的公民都馴養它們用來騎乘、服勞役和表演等。表演、騎乘和勞役的訓練過程往往十分殘酷,馴獸師使用尖利的象勾和持續的毆打摧毀它們的意志,迫使它們屈服。這一過程會對它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用於表演、騎乘和勞役的亞洲象往往存在嚴重的行為異常。

物種保護

種群現狀

大象整體數量下降,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布範圍都在縮小。非洲大陸前幾年大象不足70萬頭,且每年以10%的速度減少,總數很快減少到50萬頭。據2016年非洲象現狀報告顯示,非洲草原與非洲森林象數量總計約415428頭。自2006年以來,非洲大陸象約減少111000頭。約同一時期,非洲象90%左右的分布範圍調查,結果顯示非洲草原象分布範圍減少30%。2002~2011年,據中非森林象的分布範圍評估,顯示非洲森林象分布範圍減少62%,剩餘72%在加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分布。
在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泰國和印度)的很多亞洲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為家畜,可供騎乘、馬戲團表演或服勞役。亞洲動物基金表示,馬戲表演、騎乘和勞役中使用大象,不僅會對動物的生理造成嚴重傷害,也會引發它們的行為異常。同時,在表演、騎乘和勞役的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大象掙脫控制後往往能夠造成致命的危險。由於圈養機構對於象類展出和表演的需求,大量的亞洲象(例如寮國或緬甸)或非洲象(如辛巴威)從野外被捕獲,運往動物園,對野生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亞洲象中,東南亞的亞洲象數量嚴重下降,但西高止山脈的亞洲象似乎在增加,截至2018年,總數量估計為40000~50000頭,約60%在印度。
非洲象數目的銳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二是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公斤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批發價從每公斤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從20世紀70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列為“瀕危動物”。許多非洲國家頒布禁獵大象的法令,並打擊偷獵大象、走私象牙的團伙。對有大象棲息的野生動物園和保留地也加強了管理,進行武裝巡邏。同時,在一些國際保護野生動物組織的協助下,許多非洲國家開展大規模的“拯救大象運動”,通過捐助、展覽、講座、放電影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大象的意義和措施。1989年10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大會通過決議,十年之內嚴禁象牙貿易。這些措施對保護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之後非洲象的數目開始緩慢回升。2002年11月,第十二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會議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召開。會上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南部非洲國家的象牙貿易問題。經過激烈辯論,會議批准南非、納米比亞和波札那在三年內出售60噸儲存象牙的申請。其他非洲國家因“大象生存條件沒有顯著改善”,類似的申請則未獲批准。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自禁令實施以來,象牙走私價格迅速上漲,大大刺激了國際非法象牙貿易,引發了對非洲象的新一輪捕獵。據不完全統計,僅一年,非洲就有2.3萬頭大象被獵殺。目前,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亞等國曾呼籲本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致危因素

盜獵(象牙、身體、象皮)一直是大象生存的主要威脅之一。大象面臨的其他威脅包括棲息地破壞、破碎化、人象衝突、旱災。
象牙盜獵是大象個體死亡與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亞洲象因象牙、身體、皮膚與其他產品遭到獵殺,有時盜獵活象用於林業勞役或儀式目的。象牙盜獵是非洲象個體死亡與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從2008年開始,盜獵活動明顯加劇,2011年達到頂峰。
人類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導致大象棲息地喪失與碎片化。土地利用變化是人口持續增長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產物,反過來經濟技術的進步推動土地利用變化。亞洲象與非洲象分布的國家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相關農業、工業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大象棲息地不斷減少,碎片化嚴重。
人象衝突是是棲息地轉換和破碎化的直接結果,在人象共存的地區,人象互動越來越頻繁,導致人象衝突加劇,進一步威脅大象生存。人象衝突導致每年600多人與450頭亞洲象喪生,80~85%在印度與斯里蘭卡。

保護級別

202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亞洲象列為瀕危(EN)物種,2020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202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非洲草原象列為瀕危(EN)物種,2021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202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非洲森林象列為極危(CN)物種,2021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保護措施

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亞等國曾呼籲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將大象列為保護物種,受國家與國際保護。202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亞洲象列為瀕危(EN)物種,202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非洲草原象列為瀕危(EN)物種,202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非洲森林象列為極危(CN)物種。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並遵守保護大象公約。1996年成立大象貿易信息系統(ETIS),用於跟蹤象牙和其他大象產品的非法貿易;2002年2月成立非法獵殺大象監測計畫(MIKE),監測和打擊非法象牙貿易;2010年3月通過非洲象行動計畫(AEAP),成立非洲象基金會(AEF),更好地保護大象。
其他保護措施包括管理與保護大象棲息地,並通過保護廊道,保持棲息地的連通性;管理人象衝突;改進立法和執法,改進和加強實地巡邏,監管象牙、活象和其他大象產品的貿易,更好地保護大象。
2023年8月12日,是第12個世界大象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