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種群

最適種群

最適種群是指從生態學上或從經濟學上考慮,對種群內每個個體都最為有利的種群密度。其確定對經濟植物的管理、人口控制和區域發展規劃等均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適種群
  • 外文名:optimal population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對種群內每個個體都最為有利的種群密度
  • 影響:對經濟植物的管理、人口控制和區域發展規劃等
定義,種群密度,遷入率與遷出率,最適密度,

定義

最適種群是指從生態學上或從經濟學上考慮,對種群內每個個體都最為有利的種群密度。其確定對經濟植物的管理、人口控制和區域發展規劃等均十分重要。

種群密度

種群密度(populationdensity)指在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或單位空間內的個體數目。又可分為絕對密度及相對密度。前者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上的個體數目;後者是表示個體數量多少的相對指標,它可以用來比較哪一個種群大,或哪一個地方的生物多。“種群密度”與“密度”不同,前者是個體的“數目”,後者是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農林害蟲的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自然狀態下一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往往有著很大的起伏,但不是無限制的變化。出生率、死亡率、遷入與遷出率對種群密度都有影響。種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種群密度的上限由種群所處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決定,下限不好確定,生態系統的穩態調節可以使優勢生物的種群密度保持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

遷入率與遷出率

許多生物種群存在著遷入、遷出的現象,大量個體的遷入或遷出會對種群密度產生顯著影響。對於一個確定的種群,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種群的個體數占種群個體總數的比例,分別成為種群的遷入率和(immigration rate)遷出率(emigration rate)。遷入與遷出率在現代生態學對城市人口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適密度

最適密度種群處於最適增長和存活狀態時的種群密度。密度過高或過低時都會起到對種群增長和存活的限制作用。提出這個名詞的阿利(W.C.Allee,1938)認為,即使在無明確的社會組織的低等動物群中,由於集群對個體產生有利影響的結果,證明在種種生活現象中,中間密度是最適宜的值,稱之為原始協調,可看作是動物社會生活進化的基礎。因此一般把種種生活過程中存在的最適密度稱為阿利氏原理(Allee′s princ-iple),把集群的有利效果稱為阿利氏效果(Alle-e′s effect)。此外在實驗種群中,從一個世代到下一個世代的繁殖率(每一雌體平均次世代成雌數),在中間密度為最高值時,稱為阿利氏型密度效果,如最低密度為最高值時,則稱為果蠅(Drosophila)型密度效果,對於後者,如果創造更低密度的條件,因交尾頻率的減少而使繁殖率降低,結果就不是本質的區別。繁殖率的數值顯著降低、大於或小於最適密度的值,一般稱為過密(overcrowding)或過疏(un-dercrowding)。也有人把造成下一代個體數最高的種群密度稱為這個種群的最適密度,這個概念不同於阿利所說的最適密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