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研究人是徐機玲 王景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早的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1.45億年前盛開在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最早的花”――遼寧古果、中華古果,新近被確認屬於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這一重大發現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今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重要位置,刊登了這項成果的領銜科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學院季強研究員等人的論文。
在吉林大學古生物中心標本室,記者看到兩塊枝繁葉茂、形態非常相似的植物化石標本。據這箇中心主任孫革教授介紹,這些標本就是在遼寧義縣組下部地層(晚侏羅世,距今1.45億年)中發現的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他們猶如同宗兄弟,既有同科、同屬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種質的差異。作為被子植物,他們都有著胚珠(種子)被果實包藏的典型特徵,並在枝軸上心皮呈螺旋狀著生、雄蕊成對排列、葉子細小深裂等主要方面顯示了共性,但在蓇葖果、雄蕊和葉子的大小和疏密上,又表現了明顯的差別。
遼寧古果化石是孫革教授率領的課題組於1998年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的迄今“世界最早的花”。這一重要成果在當年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在國際上引起轟動。與其同一地質時期的中華古果化石,是孫革與季強等人於2000年在遼西凌源地區發現的。科學家套用古植物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主要性狀和特徵,與迄今已知的所有被子植物均不相同,比以往報導“最早”的被子植物(早白堊世,距今1.3億年)還要早150萬年。科學家據此將這一現已滅絕的古老的被子植物類群,確立為早期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
科學研究還表明,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莖纖弱,葉子細而深裂,葉柄膨突,顯示了水生草本植物的特性。從它們雄蕊成對狀著生等特徵分析,被子植物很可能起源於更古老、現已滅絕的種子蕨類植物。這一有別於常論的認識,為深入開展被子植物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遼西地區早期被子植物群,還有力地驗證了“東亞是被子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的推論,對加強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研究和現代地質找礦活動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孫革教授等人對早期被子植物“古果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地質古生物學和植物學界的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院士迪爾切等國際著名專家也參與了此項合作研究。由中美科學家聯合撰寫的《遼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專著,新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一重大發現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今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重要位置,刊登了這項成果的領銜科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學院季強研究員等人的論文。
在吉林大學古生物中心標本室,記者看到兩塊枝繁葉茂、形態非常相似的植物化石標本。據這箇中心主任孫革教授介紹,這些標本就是在遼寧義縣組下部地層(晚侏羅世,距今1.45億年)中發現的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他們猶如同宗兄弟,既有同科、同屬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種質的差異。作為被子植物,他們都有著胚珠(種子)被果實包藏的典型特徵,並在枝軸上心皮呈螺旋狀著生、雄蕊成對排列、葉子細小深裂等主要方面顯示了共性,但在蓇葖果、雄蕊和葉子的大小和疏密上,又表現了明顯的差別。
遼寧古果化石是孫革教授率領的課題組於1998年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的迄今“世界最早的花”。這一重要成果在當年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在國際上引起轟動。與其同一地質時期的中華古果化石,是孫革與季強等人於2000年在遼西凌源地區發現的。科學家套用古植物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主要性狀和特徵,與迄今已知的所有被子植物均不相同,比以往報導“最早”的被子植物(早白堊世,距今1.3億年)還要早150萬年。科學家據此將這一現已滅絕的古老的被子植物類群,確立為早期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
科學研究還表明,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莖纖弱,葉子細而深裂,葉柄膨突,顯示了水生草本植物的特性。從它們雄蕊成對狀著生等特徵分析,被子植物很可能起源於更古老、現已滅絕的種子蕨類植物。這一有別於常論的認識,為深入開展被子植物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遼西地區早期被子植物群,還有力地驗證了“東亞是被子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的推論,對加強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研究和現代地質找礦活動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孫革教授等人對早期被子植物“古果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地質古生物學和植物學界的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院士迪爾切等國際著名專家也參與了此項合作研究。由中美科學家聯合撰寫的《遼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專著,新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